

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
作者: 林海萍
喀斯特地貌峡谷险峻、溶洞幽深、峰林挺拔,呈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观,能为当地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贵州作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广泛的区域,需充分把握这一现实优势,构筑贵州旅游的独特魅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实际开发中却面临诸多挑战。应如何同时实现地貌学价值保护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在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下,当地旅游知名度如何打响;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需求日渐多样,如何合理开发旅游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等。从整体研究情况来看,关于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的探索,过去一段时间部分区域也都尝试了一些办法,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最近几年旅游热度逐渐高涨,游客需求持续变动,因此还需根据时代挑战,与时俱进探索更多更有效的开发策略。
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面临的挑战
喀斯特地貌通过独特的形态特征、地层结构、生态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然而这种独特性却使得旅游产品开发变得十分复杂。开发者需要重点对其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生态状况等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精准把握其特点与价值,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但当前很多地区对于喀斯特地貌的价值与特征挖掘还不够充分,从而给旅游产品开发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另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旅游产品需求持续向着多样化、高标准发展,对于喀斯特地貌旅游产品,游客既希望从中欣赏到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希望对其形成过程和科学价值有所了解,更希望参与到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中,这就需要旅游产品不仅内容要丰富、文化内涵要深厚,还要具有参与性、互动性等特征。但目前部分地区的相关旅游开发还不够成熟,基本以观光游览为主,缺乏广度与深度。
喀斯特地貌以独特的溶洞、地层结构、暗河等著称,使得在规划交通线路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点,避开或有效处理相关地质隐患,保障线路的稳定性、安全性。同时,喀斯特地貌沟壑纵横、山体陡峭,给交通建设过程与后续维护带来了不小挑战,不仅增加了交通建设难度,也提高了建设成本。当前贵州交通网络虽已有一定规模,但部分地形复杂的喀斯特地貌景点还未完全纳入交通网络,游客前往参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有些交通设施甚至过于落后,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品牌形象是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然而贵州部分喀斯特地貌景点在此方面尚有不足。比如缺乏明确的品牌标识,难以在游客心中形成深刻印象;品牌形象塑造缺乏系统性,使得游客对景点的认知比较模糊。另外,在日渐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景区发展还需明确自身定位,并与其他相关景区形成差异化竞争。但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在市场定位方面还缺乏精准性,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导致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品牌传播是品牌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但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发展却存在品牌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导致品牌传播效果不佳,影响力有限。在传播内容方面,部分景区还存在缺少吸引力、创新性等问题,未能充分展现当地喀斯特地貌旅游的魅力,难以激发游客共鸣。
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受破坏,极难得到有效恢复。贵州喀斯特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表水与地下水循环往复,岩溶作用显著,使得其生态环境具有极高不稳定性。在旅游开发时,交通建设、设施建设、游客活动等都可能会给地表植被、地下水、土壤等带来破坏,引起水源污染、水土流失、石漠化、地面塌陷等问题。同时,喀斯特地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甚至包含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然而旅游开发很可能会给这类物种的栖息地和生存条件带来威胁,影响生物多样性。
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策略
喀斯特地貌以地貌类型丰富、形态奇特著称,这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深化科学研究,挖掘文化内涵。喀斯特地貌是经过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结果,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科学信息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重点对其加强科学研究,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可以组织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等对贵州当地喀斯特地貌展开深入探索,明确其形成机理、演化过程、地质特性,为旅游开发奠定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元素,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使旅游产品更具文化底蕴。以贵州黄果树瀑布群为例,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瀑布景观,其壮观的自然瀑布景象与神奇的溶洞彼此映衬,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图1)。在旅游产品开发时,应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成果,详细解读瀑布的形成、演变,并融入一些当地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要素,将其打造成一条融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创新旅游产品形式,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具体可以将喀斯特地貌作为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探险线路,如攀岩挑战、溶洞探险等,使游客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喀斯特地貌的神奇所在。或者融入当地民俗文化,开发出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如喀斯特文化节庆周、喀斯特地貌摄影大赛等,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对于高端旅游市场,还可以开发定制式的旅游服务,依照游客兴趣、需求量身定制旅游线路,提供更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贵州喀斯特地貌虽然景观独特,旅游价值极高,但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网络建设难度较大,是制约当地旅游开发的重要瓶颈。为进一步发挥喀斯特地貌的旅游潜力,还需将景区交通网络完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交通网络体系。具体应基于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建立包含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在内的交通网络体系。公路方面,应针对主要景区建设高等级公路,针对偏远景区应加大公路建设投入,尽量提升道路通行能力;铁路方面,应增加通往主要景区的列车班次,提升铁路客运能力,并考虑设置旅游专线铁路,直接连接主要旅游城市与景区,提升交通便捷性;航空方面,应加大机场建设力度,增加航班数量,提升航空运输能力,为远距离游客提供更多便利;水运方面,应充分利用贵州当地的湖泊、河流等资源发展水上旅游交通,在提升交通通达度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旅游体验;完善交通网络布局,提升景区可达性。具体应通过科学规划,对交通线路与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尤其是主要交通节点,应设置换乘中心,确保各类交通方式能无缝衔接。同时,根据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点,重点完善观光车道、步行道等交通设施,加强景区内交通网络建设,提升游客游览效率。对于景区周边也需加强交通建设,提升交通承载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促进智能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管理效率。具体可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景区内交通流量进行动态监测、预测,为交通管理提供参考。同时,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针对车辆调度、交通信号控制等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也要利用智能监控等手段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及时处理交通违法行为,保障游客出行安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进一步突出贵州当地喀斯特地貌的旅游价值,还需加强品牌战略建设。精准定位,突出当地特色。对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来说,应明确自身独特的地理特征与资源优势,并进行精准定位。重点强调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性,如喀斯特地貌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拥有大量石柱、溶洞、石笋等奇特景观,不仅观赏效果极佳,还蕴藏着丰富的地质历史信息,由此将当地旅游定位为“地质奇观之旅”,重点突出地质学层面的观赏性(见图2、图3)。同时,要强调喀斯特文化的内涵,如贵州喀斯特地区孕育出了大量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由此将当地旅游定位为“文化体验之旅”,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喀斯特地貌孕育出的人文氛围;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在信息化时代,贵州喀斯特景区建设还需借助多种媒介与渠道,进行高效的品牌宣传。具体可以利用抖音、小红书、微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一些喀斯特地貌的旅游资讯、美景图片、旅行攻略等内容,吸引游客关注。或与旅游达人、自媒体网红等相关意见领袖进行合作,借助其口碑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具有贵州当地特色的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参观,在充分展示当地旅游魅力的同时,强化游客对旅游品牌的认知和记忆。
贵州喀斯特地貌以独特的地质构造、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物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但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在有效开发喀斯特地貌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科学规划,完善资源配置。在旅游开发时,应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的生态敏感性与脆弱性,即深入分析当地的地质结构、生物多样性、水文状况等,明确划分旅游开发区域和限制区域。在规划时应以生态优先、环境保护为原则,避免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对于旅游线路设计,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坏,可使用生态步道、索道等众多环保的交通方式,减少对地面的直接踩踏。同时,注重景观台、生态解说牌等设施设置,在引导游客观赏风景的同时,增强其环保意识;落实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实现精准保护。即借助GIS、遥感技术等,建立专项监测网络,针对喀斯特地貌区的水质、空气、土壤等进行监测评估,及时找出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比如针对生态脆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促进植被恢复;对人为干扰区域,应严格限制旅游开发等活动,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推广绿色旅游方式,减少旅游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即鼓励游客采用环保、低碳的交通方式,如徒步、骑行等;提倡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游客自带水杯等物品。也可以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如探险、赏花等,引导游客全面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价值,提升其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
贵州喀斯特地貌以变幻莫测、千姿百态的形态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通过对其旅游开发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还能为当地旅游产业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经过分析发现,当前贵州喀斯特旅游开发在旅游产品设计、交通体系建设、品牌战略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还面临极大挑战。对此,这就需要重点展现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加快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影响力传播。同时,综合地区发展特征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的底线,实现旅游活动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促进贵州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清镇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