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现实技术在湘西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
作者: 方钲凯 刘涵 廖佩琦 彭黎
针对湘西地区传统村落面临的存续危机,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其保护与传播中的创新应用,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技术路线。以湖南尽远村为例,展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文章旨在发掘虚拟现实技术在增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促进旅游发展以及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潜力,为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湘西即广义的湖南西部地区,地处武陵山片区中心区域,多民族聚集,经济发展相对较缓,该地区保留了许多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逐步改善,现代文化与生活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大量传统村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面临消亡的威胁。据统计,我国传统村落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消失,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图形手段对现实空间进行数字模拟,通过屏幕或辅助设备,使用户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知,是一种多源的、信息交融的、交互式的立体三维展示技术,是三维数字景观的多维演示途径。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播领域,新媒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传播手段,通过将虚拟现实(VR)技术与新媒体的结合,一方面能够实现对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存,记录其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还能够构建一个沉浸式的虚拟体验空间,为传统村落提供一种新的展示与传播手段,激发公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关注和参与,促进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与活化利用。
文章立足湖南西部地区众多传统村落,利用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开展对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播的研究,对一些濒危传统村落进行信息采集,保留数字信息,并进一步探索利用数字景观与虚拟现实技术助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新途径。
湘西传统村落风貌现状分析
原生风貌快速消逝。村落中的传统建筑是村落文化和历史的有形载体,更是其原生风貌的直观展现,当前这些建筑正面临迅速衰退的趋势。由于常住居民减少,缺少必要维护,传统建筑自然老化加快;公共空间也因活动减少而逐渐荒废,这种物理和文化双重层面的消逝,不仅削弱了村落的传统风貌,也对其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例如,湖南省辰溪县狮头坡村,曾保存有大量传统民居,由于人口流失,缺乏妥善管理,村中目前很难见到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许多断壁残垣遗落于坊间,如图1所示。
人居环境退化。由于年代久远,村中青壮年人口外迁,传统建筑构成的生活空间利用率降低,且缺乏维护;生活设施跟不上现代生活的需要,村民居住环境退化,居住舒适度显著降低。许多居民出于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需求,甚至希望拆除原有的传统建筑,这些改善居住质量的主观愿望,已成为导致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异化的重要内在因素。
乡村建设与发展导致传统风貌异化。在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人们收入稳步增加,许多返乡村民重建房屋、改善村落环境;在这一自发的环境更新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引导,人们对传统村落的固有风貌缺乏保护意识,加之现代经济文化的侵蚀,使得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变。各传统村落中,经常可见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的现代建筑、有的还出现了许多其他地域、民族的风貌符号,这些异化的建筑正逐步侵蚀传统村落的原生风貌基质。
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
文章致力于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湘西传统村落的保护相结合,借助新媒体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和推广,其主要应用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空间数据采集与数字模型构建。此方面是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过程中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实地测量、无人机航测等对传统建筑及空间进行数据采集,通过高清拍摄获取建筑材质纹理与色彩信息,这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利用3ds Max、Revit等三维建模软件根据采集到的空间数据与视觉信息构建传统风貌建筑的三维数字模型,这不仅可用于学术研究和数字化保护,还能在虚拟现实环境中重现历史场景,为后续的展览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虚拟重建与场景再现。在空间数据采集与数字模型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历史环境的复原和再现。对于一些已经损毁或消失的传统建筑景观,这一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有效。通过查阅、收集历史文献、考古记录以及地方传说等信息,结合周围环境、文化生态,通过数字模型重现传统村落的原生风貌和历史场景。
交互式游览与展示。此部分基于上述前两个阶段所获取的空间尺寸、材质纹理和结构布局等数据,以及构建的三维模型,进一步运用虚拟现实展示技术,创造出具有沉浸感和交互感的观览体验空间。系统融入多种交互元素,如互动解说、虚拟导游等,让观众了解村落、建筑历史、文化背景和村落故事等。
文化教育与传承。通过虚拟游览,结合互动式的介绍内容和多媒体资料,能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和文化习俗,起到很好的教育与宣传作用。与新媒体的结合,还能有效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得各地的人们都能够了解和体验传统村落,这极大地扩展了传统村落的受众群体,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旅游体验与推广。虚拟现实技术衍生的虚拟旅游可能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热点之一,通过虚拟旅游体验,让游客通过数字设备探索传统村落,欣赏传统建筑,体验村落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这种推广可以增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群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兴趣与关注,推动实体旅游发展,有助于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支持。
技术路线
文章旨在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推动湘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播,其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应用实例
文章以湖南省怀化市尽远村为例开展了实践探索。该村拥有一处富有特色的传统建筑群—俩母园,它由乡绅陈祖汉为纪念其生母、养母而建,园内设有楼阁、池塘、景亭等,并种植了众多花卉,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然而调查发现,尽管主体建筑逸仙阁保存状态较完好,如图3所示,但园内的其他部分已荒废,原本池塘上的亭子已不复存在,园址内甚至还有一些杂乱建筑。
课题组对俩母园旧址进行了细致的现场勘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获取了留存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尺寸信息,采用无人机航测、高清摄影记录了园区空间格局与建筑材质纹理信息。
对于已损毁消失的部分建筑,如水塘上的亭子等,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并结合当地居民的口述资料,进行推测、还原。
利用3ds Max、Revit等专业三维建模软件,根据勘测数据和历史资料,构建俩母园的三维数字模型,如图4所示,实现对原建筑风貌的还原。
运用Lumion对俩母园数字场景进行光影布置与渲染,生成全景图像;并利用全景图像制作、生成站点式虚拟游览系统,此种方式经济、高效,易于传播。
在Unreal Engine平台上基于三维数字模型进一步开发可互动体验的虚拟游览空间,如图5所示。该平台对观览设备要求高,但效果卓越、交互体验丰富,适合进行线下推广与交流活动。
作品演示与反馈。课题组将虚拟现实作品向当地居民、网络用户以及周边市民等进行了多渠道展示,作品的演示激起了当地人群特别是年轻群体对传统村落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文章深入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湘西传统村落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播。通过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的系统调研,指出传统村落面临的原生风貌快速消逝、人居环境退化以及传统风貌异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途径,提出了一系列应用策略和技术路线,并在湘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推广中加以应用。从应用过程与效果可知,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开辟了新的可行道路。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虚拟现实(VR)在湘西地区濒危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开发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9YBA271);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于VR技术与三维数字模型的湘西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实践”(湘教通〔2020〕191号(3531))。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 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