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保管好博物馆馆藏文物
作者: 刘洁
随着时代的变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与保护也在不断更新与改进。文章从新时期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与管理的价值入手,探讨了新时期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的价值,制定了科学的保护与管理对策。其中,完善文物管理体制、提高文物管理人员素养、加强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以及培养文物保护意识等措施是重要的保护手段。同时,通过实践案例,探讨了新疆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新时期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通过不断创新与改进,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作,如遗址保护、挖掘、保存、修复、研究。这些任务都需要高超的技能,并且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自古以来,文物的保护一直备受重视,从发掘出古迹的那一刻起,我们便不断努力,以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历史的延续性。然而,文物保护与管理仍存在一些挑战,只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实施。
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保护的背景及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愈加频繁,文化多元性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文化遗产作为各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负有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不断增加,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和保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博物馆管理体制的变化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博物馆馆藏文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旨在从新时期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入手,探讨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新时期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文物藏品概述
文物是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的创造力,而且还体现了人类的智慧、精神、技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艺术价值和科学意义。“藏品”通常被视为拥有重要历史、科学或艺术意义的东西,它们可以揭示自然界的演变规律,并记录下人类科技与文明的发展。文物藏品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财富,它由各类文物机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藏的珍贵文物组成,其中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以及其他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它们反映出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特色,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内涵。它们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和改革至关重要,是人类前行的动力。文物对当今经济社会建设与改革非常关键,成为人们前进的力量。随着当今社会多元文明的融合,现代人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将日益提升。进一步发掘文物的资源,提高文物利用效率,不但可以充实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还可以使民众在社会主义科学的思想引导下形成合理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激发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博物馆文物收藏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它们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它们既具备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也具备独特的魅力。因为博物馆文物收藏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博物馆收藏品的使用如果不能考量博物馆收藏品的实际价值,就会降低博物馆收藏品的实际价值。博物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收藏品的文化价值重视不够,博物馆有必要在文化价值观的实际应用基础上,向人民提供丰富和独特的博物馆收藏品,同时提高对历史和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能力。
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与保护对策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完善文物管理体制是当前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和宣传教育。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同时,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教育,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引导民众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文物管理机构。文物管理机构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负责管理、保护和维护文物,保障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建立健全的文物管理机构,是完善文物管理体制的重要一步。
文物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因此,文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提高文物管理人员素质是完善文物管理体制的关键之一。加强培训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让文物管理人员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建立文物保护知识库,为文物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另外,建立文物保护经验交流平台,让文物管理人员可以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这些都是有效提高文物管理人员素质的方法。加强文物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培养。组织文物保护实践培训,让文物管理人员亲身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经验。建立文物保护实验室,为文物管理人员提供实践培训和实验研究的场所。建立文物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职业道德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为了保护文物,加强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技术手段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保护手段。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支撑。加大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力度,需要加大对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的投入,引进相关的技术人才,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扩大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研究是加强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的关键。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文物保护技术方面进行探索和实验,提高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实用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技术标准,明确文物保护技术的要求和规范。同时,还需要加强文物保护技术标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标准的认知度和应用水平。加强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是保护文物的基础和核心,需要加大技术研究力度和创新研究,推广应用新型文物保护技术,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技术标准体系和协同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物是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代表着民族文化的精神符号。保护文物是保护民族的文化传承,是保护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因此,应该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可以通过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周、文物保护知识讲座、文物保护主题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应该注重从小培养儿童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教育,让他们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从小养成文物保护的良好习惯。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让公众知道文物保护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于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也应该严格执法,以此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物保护法治环境。还可以通过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强化教育培训、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建立文物爱护协会等形式,培养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共同保护好文化遗产。
案例分析
以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例,分析了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与保护。通过利用第三节文物保护与管理对策,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呈现出来的具体内容如下。
新疆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古代新疆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沃土中多姿多彩、枝繁叶茂。迄今为止,新疆各地尤其是楼兰遗址和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大量文书,是研究新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珍贵资料。这些文书保存至今,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密不可分。《韩朋赋》《西厢记》等文学作品的发现,是爱情题材的中原文化在古代新疆传播的例证。
《韩朋赋》(如图1)出土于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时代为唐代。纸张整体呈长方形,长27.4厘米,最宽处18厘米。左侧边缘有裁剪痕迹,其余三边参差不齐,左侧及右上角有残缺。经中国科学院大学鉴定表明,纸张可能是用大麻皮制作而成的。这页纸两面文字使用楷书撰写,正面书写《韩朋赋》片段,存六行89字,背面为名录及日期。韩朋与贞夫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流传的著名爱情悲剧故事之一,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见于东汉末年的《列异传》,《搜神记》《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等亦有相关记载。甘肃省敦煌市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残简,抄有关于韩朋的故事,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相关史料,还有在敦煌市莫高窟出土的唐代《韩朋赋》。《韩朋赋》叙述了战国时期韩朋离家仕宋,其妻贞夫寄书以表思念之情,书信不幸为宋王所得。宋王爱慕贞夫文才,遣使迎贞夫到宫中,封为王后。贞夫思念韩朋,日益憔悴。宋王乃囚韩朋,遣其至青陵台服苦役。贞夫裂裙作血书,韩朋见书后自杀。葬韩朋之日,贞夫也投入墓穴和他死在一起,两人化为鸳鸯飞去,宋王拾得一根羽毛,将羽毛“磨拂项上,其头即落”,终于“行恶得殃”。
这件文书是《韩朋赋》片段,即贞夫被诱骗上车,与婆婆互别时的场景对话。大意是贞夫对婆婆说,等我走了,你打开盒子,如果没有异常,我就会回来。还未等婆婆告别使者,贞夫已被拽上了马车,婆婆痛哭流涕,贞夫说:“呼天何益,踏地何晚,四马一去,何时可返。”等贞夫离开后,婆婆打开了盒子,一道光从盒子中飞出,飞向了宋国,这昭示着贞夫已经永远不可能再归来。韩朋与贞夫的故事,后被用来形容男女相爱、生死不渝的典故,还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句的原型。从文书背面的“马宾、闾元节、辛崇福、张思训”,以及“先天三年正月”等文字,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不仅说明该件文书的书写时间不晚于开元二年(714年),也印证了713年先天年号更改为开元的信息还未传到西域焉耆镇下的烽燧,更是在此地戍守烽燧将士推崇和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
类似的爱情故事,还有在且末县苏伯斯坎遗址出土的《西厢记》(如图2)元抄本。此抄本长26.5厘米、宽22厘米。残存“倚定门儿手托腮等夫人烧罢夜香来”9行文字,出自金代诸宫调作家董解元《西厢记》中《仙吕调·赏花时》,描写了唐代书生张珙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种由元代人手抄的《西厢记》。《西厢记》元抄本在新疆的发现,说明中原地区与古代新疆地区文化的互动交融,实证了元明时期中原文化在古代新疆地区的深远影响。此外,新疆各地发现的家书,无论是汉文类还是非汉文类,都反映了对家人的思念,其中不乏对爱人的相思。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多封家书,真实承载了中原万里戍边的将士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无论是问候父母还是思念妻儿,残破泛黄的家书多以描述天气开头,如“冬景既终”“春景渐芳”“仲夏极热”等,还常出现“平安”“万福金安”等问候语,朴素无华的话语中浸润着殷殷关切之情。其中一封未寄出的家书中,丈夫叮嘱“娘子不必忧愁,收拾麦羊,勿使堕落”,简单言语道尽了对妻子的相思之情。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不难发现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非常完整,文物字迹清晰可见。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中,我们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只有形成文物保护的共识,才能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让它们得以传承下去。文物保护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让公众知道文物保护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文物保护教育培训,从小培养儿童的文物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从小养成文物保护的良好习惯。建立文物爱护协会,集结文物爱好者、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活动,共同保护好文化遗产。让我们共同呼吁,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保护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竹林寺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