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地区中小石窟造像典型病害及其保护建议

作者: 王庆华

忠县地区中小石窟造像典型病害及其保护建议0

忠县地区各类文物资源丰富,本次调查发现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反映了唐后及清等历史时期佛教的传播及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因长期经历自然环境、人为破坏等多方影响,忠县地区造像本体和颜料层均出现不同程度病害,有层片状剥落、开裂等表面物理损伤类病害,有酥碱、粉化等表面污染及风化病害,还有颜料层病害。文章通过对文物病害进行“诊断”,为忠县地区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保护提供切实有效的措施。

忠县石窟寺与摩崖造像调查概况以及文物价值

忠县,古名临江,位于重庆市中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重庆市忠县历史悠久,文脉绵延,各类文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忠县历史文化厚重,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置临江县,属巴郡。梁大同六年(540年)分巴郡置临江郡,领临江县,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赐名忠州,唐乾元元年,其行政区域最大时,领临江(现忠县)、垫江、丰都、南宾(现石柱县)4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忠州为直隶州。

2024年3月忠县文物保护中心与西北大学共同开展了对辖区内石窟寺详细的摸排调查,调查工作主要为实地踏查,主要采用石窟寺考古调查方法,通过文字记录、影像图版拍摄等记录方式和手段,采集了忠县辖区内所有石窟寺的相关信息。本次石窟寺不当彩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忠县现存在不当彩妆情况的文物保护单位共有23处,其中县级保护单位3处,共分布在11个乡镇,其中拔山镇2处,白石镇1处,官坝镇3处,金鸡镇4处,金声镇1处,马灌镇2处,汝溪镇4处,三汇镇2处,石宝镇2处,永丰镇1处,新生街道1处,分布较为零散。不当彩妆以油漆、现代涂料涂装为主,整体保存状况一般。

忠县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文物共80处,数量位居重庆市第二。石窟寺类文物以小型摩崖造像龛散见分布为最显著的特征。根据2021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的唐代摩崖造像考古调查情况分析,忠县唐代摩崖造像,数量居于重庆峡江地区首位。忠县石窟寺具有数量多、分散广、时代久的特点,摩崖造像、题刻、相关文献记载等共同构成的文物体系,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唐后及清等历史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体现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精神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

病害类型

忠县石窟寺、摩崖造像基本属于户外保存,由于石材本身理化性质、环境温湿度等影响,造像文物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劣变,且种类繁多,诱因复杂。

通过现场调查,忠县石窟寺、摩崖造像存在的本体病害主要为人为涂刷导致的表面污染,目前这些现代涂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粉化、龟裂及其表面破损现象,表面涂层、颜料层开裂、起翘、脱落不仅影响石窟寺造像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更严重破坏造像的本体强度,诱发造像本体病害,不利于造像的长期保存。另外,忠县石窟寺背光、佛龛等部位还存在大量砂岩本体酥碱粉化、生物侵蚀、人为活动导致烟熏覆盖等病害,病害统计见表1。

表层物理损伤类病害:由于岩石本体性质、温湿度波动、雨水侵蚀、外力扰动等原因,方溪寺石刻普遍存在表面开裂、层片状剥落、局部破损等物理机械类损伤。

佛龛顶部层片状剥落,由于造像本体岩石特性及外界环境影响,摩崖造像表面明显存在沿岩石层状节理发育的层片状剥落现象。这一现象多存在于摩崖造像上部造像。开裂。摩崖造像直接雕琢于山体基岩之上,由于造像本体表面存在两大类型开裂现象。除一类是影响稳定性的荷载裂隙外,另一类是表面风化裂隙,是由风化作用使岩石发生崩解而形成。风化裂隙具有延伸短、分支多、分布均匀而密集的特点。风化裂隙的密度和性质取决于岩石的物质成分和力学性质,以及岩石露头所处的构造部位等。局部破损缺失。由于摩崖造像在建成后经过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造像边缘和造像边角处存在大量的微破损现象,后期由于水体侵蚀、机械损伤等原因,部分造像存在局部缺损现象。空鼓。摩崖造像受温湿度波动和雨水侵蚀的影响,由于其材质的特性极易发生空鼓与起翘现象,该现象的进一步发展极易造成大面积层片状脱落,呈现出逐年加剧的趋势。

忠县石窟寺、摩崖造像多处于户外保存状态,由于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碑刻表面存在生物侵蚀、污染变色、表层可溶盐富集等浅表性劣化现象。另外,由于人为原因,部分碑刻存在涂写、墨迹覆盖等污染现象。

忠县摩崖造像基底石材属于多孔隙砂岩,由于温湿度波动、水盐运移等原因,造像甚至部分彩绘造像表面均出现了局部可溶盐富集现象,严重区域甚至导致造像表面出现酥碱、粉化及剥落现象。生物损害。由于摩崖造像多存于户外,同时,重庆地区常年湿度较高,适宜地衣、苔藓等微生物生长繁殖。多数户外摩崖造像存在微生物损害,严重影响了造像表面形貌,破坏了造像的艺术价值。另外,这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有机酸碱,加速造像的化学风化。水渍、泥渍。雨水冲刷造像表面的泥土后直接向下流,经过长时间不断冲刷,泥水下流积聚造成泥质结壳较厚,并有着逐渐向下延伸的趋势。由于上部岩体渗水,忠县摩崖造像局部存在水渍或泥渍污染。烟熏。由于祭拜、烧香产生的油烟,覆盖文物表面,破坏了文物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并极易诱发文物本体颜料层病害和发霉。

石窟寺不当彩妆与重绘,对造像的历史风貌造成极大的改变,经采样分析造像表面油漆等现代聚氨酯类材料,而且目前这些油漆涂绘已经出现了局部风化、褪色及其开裂现象。油漆老化收缩导致起甲、开裂、脱落、可溶盐富集等现象。不利于观瞻和长期保存,建议予以去除。

主要病因

经现场勘查,忠县石窟寺、摩崖造像本体表面风化病害种类繁多,如裂缝、剥落、微生物损害等,这些病害可分为三大类,包括表层物理损伤类病害、表面污染与风化类病害、颜料层病害。究其原因可归结于三个方面,分别为石材材质本体原因、保存环境因素及人为破坏因素。

石材材质本体原因:忠县摩崖造像本体为砂岩材质,结构疏松,钙质和质胶结物较多,受到水的侵蚀易发生体积膨胀,从而风化严重。此外,各种矿物的导热系数和热膨胀系数不同,又将会导致各矿物接触间产生微裂隙,且不断扩展延伸。

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包括层理和构造节理等,为大气、地面水等风化营力侵入岩石内部提供了通道,也是造成差异性风化的主导因素。软弱结构面也为卸荷裂隙发育和渗水溶蚀等提供了基础或媒介条件。

总之,岩性和岩体结构是石质文物产生病害的物质基础,是内因。

保存环境因素:忠县地处暖湿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温热寒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10℃年积温5787℃,年均温18.2℃,无霜期341天,日照时数1327.5小时,日照率29%,太阳总辐射能83.7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1200毫米,相对湿度80%。忠县地区属于高湿地区,夏、秋雨量集中,多发生暴雨,夏季多高温,有利于植物、微生物等生长繁殖,对文物多有损伤,影响其艺术表达。

夏季高温,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出现强烈温差,使岩石表面发生沿岩面方向的层片状脱落、空鼓或剥离现象。

人为破坏:游客素质参差不齐,在勘察过程中发现石刻表面有人为刻画痕迹,且有部分附近居民对其进行不当彩妆与重绘,覆盖文物原貌,对文物的可观瞻性产生极大影响。

保护养护及展示建议

忠县不当彩妆摩崖造像的保护,尤其是砂岩文物的保护有其特殊性,必须采取针对性方案。忠县区域内的摩崖造像主要石材为砂岩,主要病害为表面污染物和烟熏污染,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清理。对于其他的病害形式,应参考石质文物保护的基本方法,根据忠县摩崖造像自身病害特征,采用清理、开裂与表面缺失勾补、表面生物抑制处理、防风化补强及表面憎水处理、造像补色等一系列保护方法。

裂隙勾补、空鼓灌浆解决题刻造像本体稳定性问题,提升文物安全;通过表面清洗、局部可溶盐脱除和低等生物去除与抑制在消除病害病因的基础上提升文物可观瞻性;通过防风化砂岩防风化补强处理,提升造像耐候性能;通过造像后刷油漆层的处理和色彩补绘,消除不正当修复的影响,提升艺术价值。

忠县石窟寺不当彩妆清理及本体保护采用传统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清理和治理摩崖造像现存病害,有效地防止和延缓摩崖造像破坏速度,保证在目前保存环境条件下摩崖造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将摩崖造像所赋存的历史信息留给后人,便于摩崖造像的展示利用,为公众提供良好的观览体验。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摩崖造像群受雨水冲刷作用影响较大,在夏季多雨季节,要多关注崖顶排水线路,看雨水是否还会冲刷到造像表面,如有,需及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在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中,应尽量减少对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人为干预,尽可能减小对游客参观造成的影响,必须采取的干预措施应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标,且只用于最必要的部分。忠县摩崖造像弥足珍贵,对其进行上述直接的干预保护,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文物保护还是重在其保存环境的改善和日常养护等预防性保养措施,针对现有勘察数据,针对摩崖造像保护现状,提出以下日常管理保养建议。

清扫除尘:长时间的积尘可能导致造像表面结壳,形成难以去除的顽固污物。积尘存在空隙,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微生物、微颗粒和有害气体。这些物质直接或间接地损害造像表面,导致造像受损。建议对造像表面的积尘进行定期清扫,清扫时应采用专业工具,以免对文物表面造成损伤。

文物管理处或其委托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加强日常巡查,每周定期对摩崖造像群进行常规检查。记录文物保存现状和出现的变化,按月汇总记录信息,递交相关管理单位进行汇总分析,以便及时掌握文物保存动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对文物本体的病害情况、危害程度,保护性设施的使用情况,以及周边环境开展检查工作。包括日常巡视检查、定期巡视检查和专项巡视检查,巡视检查以目测观察为主,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配合使用简易或小型的观测、检测工具。巡视检查中发现威胁文物本体及其环境安全的情况时,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如发现病害已严重威胁文物的结构安全,需立即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取临时支顶等必要的抢救性防护措施。

[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文物保护中心(忠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