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中的“文化交融”
作者: 王洁琛
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和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不仅仅是保存和展示本国文化遗产的场所,更成为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教育活动等方式,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加深了解,增进互信,成为“文化交融”的重要阵地。文章从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交流中的作用出发,阐发新时代下博物馆如何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收藏、保护、研究文物的场所,更肩负着教育民众、传播知识、陶冶情操的神圣职责。在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摆在众多博物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文章拟从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它不仅仅是收藏文物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通过系统收集、整理、保护、研究和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立体、生动地再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之门。博物馆珍藏的每一件文物都凝结着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智慧和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博物馆通过文物的展示和阐释,将深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化符号,让观众在参观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各类教育活动、学术讲座、文化沙龙等,为社会大众提供亲身感受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博物馆是梳理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每一个博物馆都围绕特定的主题,通过系统收藏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文化风气。博物馆工作者通过考古发掘、文物征集、资料整理等方式,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遗存进行抢救、保护和集中收藏,在对文物的分类、断代、考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内涵,厘清文物与同时期其他文物的内在联系,梳理出各个历史时期物质文化发展脉络。通过系统陈列,博物馆向公众展现了一个民族或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宗教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状况,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创造力。博物馆还会围绕馆藏文物开展学术研究,通过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深化对馆藏文物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发现新的研究视角,提出新的学术观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全面阐发和彰显。博物馆通过文物收藏、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等方式,将零散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梳理、深入阐发,形成了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学理支撑。
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专业的展示方式、良好的参观环境,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博物馆,接受文化熏陶。博物馆通过精心设计展览,使历史变得生动、形象、具体,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许多博物馆还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比如,一些博物馆专门为青少年观众策划推出研学活动,组织青少年参与考古挖掘、文物修复、民俗调查等体验式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博物馆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数字博物馆、虚拟展厅、互动多媒体等,创新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时下博物馆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不少博物馆在文化传承方面仍然存在呈现形态较为单一的问题。许多博物馆的展览依然采用传统的文物展示柜、图片说明板等静态展示手段,缺乏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展示效果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文化需求。它们往往过于注重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文物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没有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文化精神很好地呈现出来。此外,一些博物馆的展览主题和内容设置趋于雷同,展陈手法和表现形式缺乏创新,观众参观体验感不强,难以引起情感共鸣。由于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在线展厅、虚拟现实等数字文化产品,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公众对文化服务的新要求。
目前,部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还存在缺乏鲜明文化特色的问题。一些博物馆会强调展览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在展览主题和藏品征集上偏于宽泛,难以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魅力。比如,一些地方博物馆对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盲目模仿中央级博物馆,导致展览千馆一面,特色不鲜明,或是对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阐释不够深入,没有很好地挖掘藏品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艺术特点,使展览缺少令人过目难忘的文化亮点。与此同时,部分专题博物馆缺乏明确的文化定位,在藏品征集和展览策划方面随意性较大,使展览主题不聚焦,文化特色不突出,还有一些博物馆在展览中过于强调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缺乏客观、平等的态度,使展览流于简单化和片面化。这些问题导致博物馆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无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今,不少博物馆面临着吸引力不强、传播力不足的困境。部分博物馆对观众的文化需求把握不准,展览的主题选择和内容设置脱离群众,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具体而言,是博物馆对展览的宣传和推广重视不够,缺乏与媒体和社会团体的有效沟通合作,导致展览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不高,再加上服务设施不完善,标识指引不明确,讲解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使观众的参观体验大打折扣。还有一些博物馆对互联网时代观众的文化消费习惯认识不足,缺乏线上展览、移动客户端等数字化服务,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公众的文化需求。许多博物馆缺乏针对青少年、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教育服务,未能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制约了博物馆文化传承功能的发挥,削弱了博物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吸引力。
新时代博物馆点亮文化传承的有效策略
博物馆应积极拓展展览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实物展示基础上,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沉浸式体验展、互动多媒体展、虚拟现实展等新颖有趣、寓教于乐的展览形态,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参观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同时,注重加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定期举办各类专题讲座、研讨会、工作坊、体验活动等,邀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示范,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感悟文化内涵,针对青少年观众,博物馆可以策划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如历史情景剧表演、文物修复体验、传统手工制作等,在互动参与中引导他们热爱历史、珍惜文化遗产。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应该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与观众保持良性互动,建设内容丰富的官方网站,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视频号等社交媒体账号,及时发布展览信息、分享文化知识、回应观众关切,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策划制作形式多样的文博短视频、直播节目,吸引观众线上“云游博物馆”。开发博物馆主题的文创产品,既能让观众把美好记忆带回家,又能增加博物馆的收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博物馆要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彰显独特魅力,还需要寻找自身特色定位,塑造鲜明个性的全新形象。中国幅员辽阔,每一座博物馆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馆藏特色和区位优势。博物馆应立足自身禀赋,找准发展方向和文化定位。
比如一些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可以围绕本地的历史文脉、人文风情,深度挖掘体现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用沉浸式展览讲述家乡的前世今生,成为体现本地文化自信、独具魅力的“网红打卡地”;而一些专题类博物馆,如自然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现当代文学馆等,则可以在某一领域持续深耕细作,通过高质量、有特色、接地气的展览和活动,树立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形象,吸引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
博物馆还要与时俱进,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媒体,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展示效果和传播能力,开发虚拟展厅、数字藏品,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地欣赏文物。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参观导览和知识推送服务。利用 5G、VR、AR 等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让历史场景“活”起来,文物“动”起来。
新时代下,博物馆要主动走出象牙塔,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覆盖面,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要积极走进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博普及活动,可以在社区开设周末历史讲堂,定期邀请社区居民免费参观博物馆,举办“小小讲解员”“文物守护人”“我是文物修复师”等互动体验活动,引导社区民众珍惜文物、传承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并且与地方中小学合作,为学生量身定制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与学校历史、艺术等课程相结合,将博物馆打造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而针对机关、企业,可以策划与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主题参观,引导干部职工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涵养高尚道德情操。
博物馆还要创新群众参与方式,鼓励民众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可以面向社会征集革命文物、非遗物品、老照片等藏品捐赠,发动群众参与家乡文物普查,通过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家族史,挖掘记录普通人的历史,在参与中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开展群众文博创意、文创设计大赛,引导民众用现代艺术表现形式诠释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博物馆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数字化的藏品管理系统,通过对藏品进行数字化采集、分类、编目和存储,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文物,还能极大提高藏品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数字化的藏品信息可以方便不同部门共享,促进博物馆内部的协同合作。
智能导览系统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大重点。传统的导览方式往往难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而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导览系统可以根据观众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的参观路线推荐和展品讲解,大幅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智能语音交互、人脸识别等科技的应用,也让博物馆变得更加“聪明”和人性化。
并且,数字化还为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博物馆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珍贵藏品进行高精度的扫描和建模,为研究者提供详尽的数字化资料,方便深入研究。不同博物馆之间也可以利用数字平台进行藏品信息共享、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和现在、沟通中外文明的桥梁纽带,通过文物的收藏展示,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集中呈现,再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恢宏画卷。新时代下,应当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利用现代融媒技术不断加强博物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新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作者单位:河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