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展示”到“阐释”: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中的装置艺术
作者: 谭书雁
近些年来,以大体量、高综合、话题足等为特点的现代装置正日益受到博物馆界的青睐,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博物馆传承历史经典,弘扬区域文化,陶冶艺术情操,这些均离不开对展陈空间的理解和利用。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将装置艺术作为主要展陈形式,通过特色空间营造和数字体验科技,使叙事性的装置与展示性的文物相结合,有效地表达了博物馆主旨,为博物馆展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作为科学类历史专题博物馆,于2018年开馆,它以近代百年间武汉社会变革和发展为背景,从“张之洞的身份与角色”“张之洞所发起与领导的武汉近代化改革”两条线索引入,重新认识那段曾经的历史。
随着装置艺术的兴起,博物馆展陈设计领域有了更多可能,原本单一的静态展示方法演化成各种新形式,使展品形式多样化、媒介科技化以及场景沉浸化。为了使参观者能够与展览文物进行近距离对话,设计者将部分文物与叙事性装置艺术巧妙结合,适当采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进行辅助阐释,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使观众在参展过程中真正走进这段历史。
一座“没有展品”的博物馆
张之洞和武汉博物馆原身汉阳铁厂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一家官办钢铁企业之一,为清末名臣张之洞1890年所创,是当时中国首家、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与其他历史类博物馆不同的是,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在成立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展品。首先,旧展厅的展览面积只有700平方米,而新馆仅开放展览区就有五层,近两倍的差距,导致旧馆文物完全无法满足新馆需求。由于文物展品及珍贵照片多为民间捐赠、征集等多途径获得,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博物馆相差甚远。
因此,为解决文物与图片资料不足以支撑展览主题的问题,设计者依据内容和主题的特定特征,将现存的文物以辅证的形式融入各种叙事装置中,两者巧妙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陈列形式。例如,张之洞与武汉结缘于卢汉铁路的修建,19世纪末,张之洞向清政府提出了修干线的建议,直到20世纪初,卢汉铁路建成。此举大大推动了武汉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为了缅怀这段历史,艺术家周文斗设计出了大型装置艺术作品——通衢之光(图1)。这座大型装置矗立在展厅之中,九根“铁轨”聚集在一起,红色的灯光宛如熊熊烈火,意为在铁厂的烈火之中,中国近代重工业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所以,相对于真正的文物而言,历史学家们对于历史的见解和评价显得更加有价值。正如伦敦设计博物馆现任馆长迪耶·萨德奇所言:“当你仅仅把一把批量生产的椅子放在博物馆的基座上,它并没有存在的意义。但是你如果知道它是怎么制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制作,是谁在使用它,这些背后的故事赋予了其意义。”
总体来说,在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中,装置艺术由一种艺术形式转化成为一种将知识具象化的工具。
特色空间营造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形态十分独特,其外形设计借鉴了中国古象形文字元素和古建筑中的“飞檐翘角”元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底蕴。正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了博物馆内部空间的不规则性,使得整个建筑内部空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底蕴。所以,在进行展陈设计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独特的空间结构,无疑是一项重大挑战。
由于博物馆内精心营造的环境、光线、墙壁和内饰,以及对声音和空气质量的高标准要求,都旨在确保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博物馆精心安排的叙事节奏。因此,在展品数量有限、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将非传统空间与叙事装置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展品布局,使其成为展厅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展览增添气势。例如,为了让观众深入了解当时张之洞所承受的沉重压力,设计者将当年张之洞遭受的各种批评和辱骂写在一种铅制书上,参观者们通过一个狭小的弧形通道,到了尽头,便是一个广阔但光线昏暗的三角形展厅。展厅的正对面是一个巨大的斜坡,斜坡上矗立着一个小型平台。整个展厅仅有一束自然光照射进来,恰好落在小平台上。观众在一种孤独的情境中翻看这本《批评之书》,由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参与信息的获取,加深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图2)。
同样使用特殊建筑结构作为展厅整体设计的一部分的还有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图3),展馆将一些无法放置展品的狭小空间利用起来,还原了历史场景。
对于博物馆空间来说,合适的色彩运用在营造空间氛围上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博物馆营造出更加恰当的氛围,使博物馆展示的内容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相反,如果色彩的选择不当,可能会让空间变得压抑或者缺乏视觉冲击力,影响参观者的观赏体验。
美国知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认为,“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在讲述张之洞在武汉创办实业的故事时,设计者选择以深红色作为长方形展台内背景布、展板、海报等视觉识别的主色调,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红色在物理学的可见光频段中,拥有最低的频率,那就意味着他有最长的波长,穿透障碍物的能力更强,其在视网膜上聚焦时,所形成的成像比其他颜色更醒目,也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红色象征着热情、勇于挑战和富有感染力的精神特质。在各种场合中,红色总能给人的视觉带来震撼(图4)。
在“张之洞与近代武汉发展”这一命题中,任何单一的文物藏品都无法全面地呈现其所处时代与空间的深广维度。因此,相较于单纯的文物展示,构建精心设计的装置艺术场景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文物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进而赋予文物以更多魅力。这种装置艺术场景的构建必须科学、严谨,以确保其与文物的精神内核相呼应,充分彰显文物的文化价值,使其焕发出更为迷人的魅力。
沉浸式互动体验装置
装置艺术作为一种互动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与其他“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相比,它本身的意义在不断转换着,这也使它成为一种表达社会、政治或者个人内容的有效媒介。
为了尽快引导参观者进入展览的主题氛围,在“历史学家看张之洞”展览的入口处,设计者精心利用黑色帘幕,构建出一个独特的圆形空间,同时在空间内部组织了一场关于张之洞历史的线上研讨会。在研讨会现场,六位武汉近代史专家正就“张之洞与武汉”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这些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张之洞进行评价,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评价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倾听来自各方的观点,仿佛自己也成为这场研讨会的参与者(如图5)。在这样的评价环境下,观众不仅可以获得对张之洞更为全面的认知,同时也能借此了解到人们在不同立场下的态度和观点。
对装置艺术在博物馆展陈应用中的思考
装置艺术展品的设计比其他类型展品设计更为复杂。但它既然在博物馆中使用,就应与其他类型的展品设计一样,契合展览内容设计的五大要素,以充分发挥辅助阐释的作用。装置艺术只是形式设计中的一种,如果使用不当,很有可能出现影响展览效果的情况。所以,在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时,应将以下两方面内容纳入思考范围。
深入理解展览内容大纲。在展览内容的解读和诠释方面,任何装置设计都只是辅助性的工具,而成功地拟制设计方案的关键在于准确地解读展览内容大纲。唯有深入理解展览主题,才能创造出较为完美的展示效果。首先,应对展示主题内容的主次和各类辅助情节进行统一安排,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人物等其他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将历史在脑海中形成一条完整的思路。接着选取相适应的材料和工艺,将知识具象化,转化为装置艺术作品以诠释主题。如果设计者没有深入了解展览内容便一味追求装置作品的“新潮、独树一帜、创意”,很可能导致装置设计与展览内容无法契合,使其偏离博物馆主题、从而导致最终展示效果不佳。因此,设计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掌握多种设计技巧和手段,才能设计出能够与展览内容相契合的装置作品,提升展览的展示效果。
表现形式的变化和统一。装置艺术作为一种具有主题内涵的艺术形式设计,其存在不仅可以在文物和图片资料无法满足展览需求时进行补充说明,还能够避免单调陈列造成的视觉疲劳和混乱变化带给观众的困扰。但是,在进行展览空间设计时,需要遵循内容主干,否则将会失去控制,导致主次关系混乱,无法实现协调。以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为例,他们在各个展厅中突出装置艺术的重要性,使得展示形式更加丰富,视觉趣味性更加浓厚。例如,大型悬挂装置与文物的有机结合,或者是一个交互式装置所营造的场景模型。展示中既要有变化又要有统一,既要有对比又要有调和,在统一变化律动的展示过程中,新的画面又会在其后重新开始。
丹麦装置艺术家埃利亚松曾在一次讲座中提道:“创作不仅仅是关于装饰世界,而是关于承担责任。”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在运用装置作品代替文物展品进行叙事、打造特色空间、使观众“走进”历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成功的历史类展览设计往往需要从史实出发,紧密围绕展览主题,准确把握历史的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思考,运用多种形式展示历史背景、文化氛围、事件特征等,同时,通过装置艺术等手段,构建独特的空间氛围,创造出引人注目的设计亮点,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展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以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为例,若在传统博物馆的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等方面作出更进一步的提升,将能使观众更加贴近历史,真正实现以物记史、以史启思。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