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申文定公祠历史格局考

作者: 张妤姝

苏州申文定公祠历史格局考 0

运用文献研究、现场调研、历史地籍图比较等方法,以“祠址”历史研究为视角,对位于苏州古城的申文定公祠进行研究,并创新性运用建筑考古学遗址复原手法对已灭失的申文定公祠历史格局进行复原设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曾经承载古城重要“历史记忆”的物质空间的重塑,助力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探源工作深入实践。

申文定公祠,位于苏州古城中心25号街坊马医科巷中段,始建于明代,是为纪念明代中极殿大学士申时行而建,其不仅规模较大、建筑精美,同时还是古代传承与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另外,祠址在唐宋时期为吴县治,元代时为“医学”。由此可见,厘清申文定公祠的历史沿革与历史格局,对于研究苏州古城历史公共空间的格局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元代中期:吴县治。唐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以增设县治来达到有效管理地方并加强对地方控制和监督的目的。苏州地区的行政区划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动,将原吴县分为东西两部分,从吴县析出置长洲县,原吴县治在分县之后已位于长洲县界内,于是吴县治便从子城东北原址迁移至府治之西北二里的褚家巷(即今马医科巷)原雍熙寺菜圃旧址上。宋建炎兵燹,吴县治毁,绍兴二年至淳祐年间重建,元大德七年,迁离。根据清代儒官习寯纂修的《苏州府治》记载,梳理出重建之后吴县治的格局(如图1所示)。吴县治由县衙区和县廨区组成,前朝后寝格局,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县衙区:西路轴线上依次为县门和县厅,县厅西为平理堂、东为勤清堂。平理堂后来更名为无倦堂,宋淳祐初年又更名为近民堂,堂南北有小山,北有高荫亭,南有松桂亭;东路有丞厅、主簿厅,县丞主管粮司、征税,主簿掌管户籍和巡捕;东南原县仓址建南园,园内有明恕堂,后来南宋廉臣饶虎臣改其名美锦堂,有小山,山上立亭,名琅然,园东南还杂植桃树和李树,除此之外园内还有拙轩和莞尔、清心二亭。县廨区:西园东宅布局,其中西部为官员休憩娱乐的地方,名西园,占地约五亩,园内有延射亭,为天圣年间县令梁允成所建,另外还有太湖甲族、不染尘、移云三亭。时任苏州知州章珉在《延射亭记》中描述过相关情景:“荫以佳木之清,畦以杂花之英,穿沼以类沧溟,筑山以拟蓬瀛。五亩之地,百步之径,而嘉致足矣……召贵介公子,同僚诸英,注弦筈以引满,丝管以度曲……”,说明这里还是县令宴集宾客,丝竹管弦,对弈品茗的地方。不难看出,除了按规制设立的建筑之外,吴县治更似一处充满宋代美学的山水园林,这也是吴县治最有特色的地方。

元代—明代初期:医学。据民国《吴县志》记载:“医学,旧称三皇庙,在流化坊。祀伏羲、神农和黄帝……大德壬寅七月之,朔风烈雨骤,吴中之郡衙、县治、寺观、亭宇悉为摧毁。即命工鼎创郡治就移长洲吴县附庸一邑翼其傍。适有吴县旧址之宽,于是岳烈公乃欣然相地亟图改作乃谋之,总管董侯章及贰佐僚属皆是其议而赞其成……爰建大殿揭虔妥灵,前为凌霄门,次为大门,翼以两庑殿。后为讲堂,东西各立四斋,又为教授厅于讲堂之东,南缭以周垣,前达于凌霄外。临衢道对峙两井亭以济道暍经始,于壬寅之秋明年冬新庙成,规模宏杰轮奂,华耀甲于诸郡。屋凡五十三间……新郡侯马速忽嘉功之有成,于庙之东南累土成阜,构亭其上,额曰聚远,以快登览厅事之前。甃亭为台,袢暑热露坐以,便讲习辟治花圃,进修之睱以寓游息……”。根据上文所述,元大德七年七月,苏州遭遇了一场破坏力很大且极为罕见的狂风骤雨,包括县治在内的许多衙署建筑均遭受严重损坏,因此吴县治、长洲治暂移至别处办公。恰逢当时正值医学选址之际,吴县治旧址因宽广规模和地理位置正适合新医学选址要求,于是在通过官府现场测量之后便绘制图纸为建医学做准备。元大德八年冬天医学建成,其规模壮观、屋宇富丽堂皇。医学的格局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主要建筑均依轴线顺次排布。西为主路,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凌霄门、大殿、讲堂,大殿之前两侧连有长廊,有东西配殿,讲堂东西两侧各设立四斋。教授厅位于讲堂东侧,临街入口两旁对称设有井亭,为路人提供饮水和片刻休憩之所。新郡侯马速忽为嘉奖置办医学之举,在东南积土成丘,并建亭于其上,名曰聚远亭,这样可以快速登亭并从高处巡视整个府学,亭子下部还有砖砌矮台,夏天炎热时可坐着乘凉,为方便讲习还建了花圃,为学习和工作之余提供闲暇休息之地(如图2所示)。

所谓“医学”,是自魏晋南北朝起由封建王朝官办的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机构。唐宋时期,中央及府州县均设有医学,但并不普遍。到了元代,官办医学兴盛,其原因首推军事战争所需,因蒙古在南征北战过程中对医者的需求不断增加。从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至元朝灭亡,医学教育的制度结构也在不断完善。忽必烈时期,要求路府州县都建立医学。因元代医生享有较高的地位,医者愿意为朝廷效力,还有一些医生成为朝廷医官。元代还建立重要的医学制度“三皇庙制度”,该制度的性质类似儒学和孔庙,规定所有医学必须效仿中央庙学,祭祀伏羲、神农、黄帝“上古三皇”,祭拜仪式也被纳入国家祀典,这也是元朝独有的制度,该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地方对医务人员的管理以及医学人才的选拔培养制度的形成。元代兴办医学主要是出于军事、贵族健康和生产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等需要,其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苏州而言,元代的医学制度还奠定了吴门医学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

明代末期—民国时期:申文定公祠。申时行(1535—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谥号文定,明代晚期政治家、改革家。他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政治思想,其政治行为和改革措施对明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的繁荣作出了贡献。申时行凭其功绩成为苏州明代历史上举足轻重、家喻户晓的“重量级”名人。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苏州市区内就有纪念申氏及后人的名宦祠五处,数量之多极为少见,足见当时社会各阶层对申时行的敬仰和怀念。文章中所研究的位于流化坊的申氏宗祠,名申文定公祠。现有资料中并未详细记载医学何时迁出,而申祠选址于此处的原因,在明代官员冯时可所题祠记中可窥一二:“(申用懋)甲寅冬有梦,公(申时行)徙宅清嘉坊南者曰‘余将与范文正(范仲淹)卜邻,至是构祠基址’”。冯时可评价“两公人品事业有如符契”,正所谓不仅选宅,连祠堂选址也应了“物以类聚”的传统思想,而当时的范文正公祠位于申文定公祠对面。《申氏世谱》中不仅有申氏后人绘制的祠图,还详细记录了祠堂的位置、营建时间和格局:“祠在吴县北元二图流化坊,万历四十四年丙辰建造。正厅供奉文定公像……厅后宗祠三间供奉历世祖位……照墙下岸从屋两间祠丁居住……祠东租屋门面一间,第一进牌坊内头门三间,西首家塾三间,东首备街一条,平屋四间,三披内二间祠丁居住。第二进仪门一间,东西两厅六间,前三问亭一座,东西两角门沼池一方,中有石桥。第三进正厅三间,前东西两廊,又西首平屋一间,一披后小屋两间,屋内空地一块,现被金姓造屋一间,岁收地租一两归庄。第四进宗祠三间,东西阁楼两间。第五进后门一间,东西辅房六间。”

整组建筑群依轴线依次为:照墙、木栅、牌坊、头门(两侧有角门)、三间亭、正厅、宗祠、后门,轴线西首为家塾,东首为家丁居住的平屋。正厅为祠堂的中心,是整组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也称为享堂,楠木结构,木梁及木桁施以彩画,还有精美雕刻。正厅前有三间亭,因申时行“生前三应存放间”而得名,亭上为宸奎阁,用来藏封诰奖敕御札。亭南有沼池,有石桥架于池上,两侧松柏成林。祠前立了一座牌楼,牌楼字额刻:忠良柱石,这是当时为申时行“九年考满”赐敕而建。祠前原有棋杆,清乾隆辛亥年被飓风所折。祠堂存世绵延三百余年,虽间有修缮,但格局未发生大的改变,依据历史文献、各时期历史地图以及20世纪30年代地籍图和60年代测绘地图,复原设计了申文定公祠的历史格局(如图3所示)。

民国后期—现今。1946年,申文定公祠被征用,设办私立振维小学。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颁布实施“新学制”,明确了三级教育,这时期大多数传统公共建筑特别是祠堂等类型建筑被征用,改建为学校。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大力普及基础教育,为新中国建设发展培养人才。此时传统公共建筑成为学校的最佳选择,1956年,私立振维小学由私转公更名为马医科第二小学。20世纪60年代,古城大力发展工业,大多数公共建筑被征用,改建为工厂,1960年代,申公祠又从学校改建为苏州市医药公司,至1980年代,祠堂灭失。

申文定公祠作为古城空间更迭的重要见证,因为灭失许久,已从“物质”蜕变为“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古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历史院落的沿革还承载了古城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变迁。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古城文化探源、城市更新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对历史格局的探索,还可以为古代衙署、学校、祠堂肌理与形制研究提供素材。

文章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等专业知识,对申文定公祠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此地还曾是唐宋时期的吴县治和元代的医学。本研究创新性运用建筑考古学遗址复原手法对已经灭失的物质空间进行“修复”,通过“形象化再造”其历史格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历史与文化的断裂。该研究契合了当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历史文化探源工作的指导思想,较为完整地阐释了“申文定公祠遗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作者单位: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