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作者: 胡涌哲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事业的铸魂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与乡风文明建设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文化认同、引领社会风气改善、促进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推动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乡风文明新风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先进文化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对当前社会各领域均具有深刻指导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道德基石。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提升个人修养与道德自律,这也为人们树立了道德典范和行为准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像“仁爱”“礼义”“诚信”等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道德指引。例如,“仁爱”所倡导的对他人施予关爱与同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礼义”则强调社会行为的规范与秩序,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一定的礼仪和道德规范;“诚信”则是商业和社会交往的保障,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弘扬这些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塑造了一种以道德自律为核心的社会风气,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为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乡村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在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中,其传统节日、民俗习惯、民间艺术等无一不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和传承,所彰显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体现了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纽带,也进一步增进乡村文化认同。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人们得以重新审视滋养自己许久的本地文化,更加重视和热爱本地特色文化,这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参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风气改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为乡村社会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标杆,引领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貌。其中的“仁爱”思想倡导对他人的关爱与同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形成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其中的“礼治”观念则强调通过礼仪制度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如婚丧嫁娶礼仪、节日庆典礼仪等,引导人们规范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虽然与现代法治概念不同,但其所强调的公正、平等、严明等原则对于社会治理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于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有着积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构建广泛的文化共识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善”“仁”等核心价值观念,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认同基础。如“孝”文化,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是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识的基石。“孝”文化可以引导人们重视家庭关系,尊重长辈,关爱晚辈,关心邻里,营造互助互爱社会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有助于引导人们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现状与问题
乡风文明建设呈现出多元化推进态势。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多元化推进的态势。乡村文化表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戏曲、民俗活动等形式,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的特点。如现代京剧、民族交响乐等,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喜爱。同时,农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增强,他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在文化生活中的参与和表达。一些农民自发组织起了文化团队、文化协会等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自我表达能力。
乡风文明建设注重内生主动性与外来助力的结合。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参与乡村治理、制定和执行村规民约、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素质,还能够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组织文化活动等,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农民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陈规陋习仍然分散存在。一些地方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存在不彻底、不深入等问题,导致一些陈规陋习仍然得以延续。
乡风文明建设在资源配置层面存在挑战。资源配置是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一方面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从地域差异来看,不同地区之间的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政府投入大、社会资源丰富,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政府投入有限、社会资源匮乏,乡风文明建设进展缓慢。城市与农村在资源配置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在一些农村地区,虽然建设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机制,这些设施往往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存在宣传不到位、内容不符合农民需求等原因,人们对一些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文明面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是增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一是挖掘传统文化精髓,选取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礼义、诚信、孝悌等道德观念,结合古籍文献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阐释。引导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节、尊重他人。二是利用各种媒介和平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广泛覆盖。依托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走进农村,提供面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服务。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线上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三是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农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资金保障方面,应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注重培养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才,从事农村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塑造乡村文化品牌。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不仅是对历史文物的搜集整理,而且是对乡村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全面梳理。不仅要关注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遗存、历史文物、民俗器具等,更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在整合方面,应建立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分类、编码和数字化存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共享。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要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转化。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既具有乡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将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项目中,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推动乡村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强化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乡村的人口分布、地理特征和文化需求,确保文化设施既便于群众集中活动,又能覆盖偏远地区,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吸引力。二是丰富文化内容与活动,鼓励文化创作者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现代审美和价值取向,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如地方戏曲的新编、民间故事的现代演绎等,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三是强化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包括资金投入、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估,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以及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一是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实现产业机构多元发展。发展农旅融合、林旅融合、渔旅融合等新型业态,在保持传统文化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如数字文化产业、创意设计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做好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与品牌塑造。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转化,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进行创意设计,开发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趋势的文化产品等。三是深度挖掘和培育市场需求。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与偏好,通过文化节庆、文化展览、文化体验等活动,引导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激发文化市场的潜在需求,拓展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作者单位:中共周口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