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传统建筑的色彩美学

作者: 曾圳

潮汕传统建筑的色彩美学 0

色彩在建筑艺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在视觉上塑造了建筑的独特风貌,更凝聚了文化情感和精神内涵。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潮汕传统建筑在色彩上的精妙组合展示出一种独特的审美秩序。潮汕建筑的色彩使用不仅在视觉上产生了美感,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潮汕地区的建筑通过色彩的运用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潮汕传统建筑在色彩布局上采用红、黄、青、蓝等浓烈的色彩,以五行色彩理论为指导,表达出潮汕人的文化观念与审美追求。

潮汕传统建筑的配色秩序

潮汕建筑色彩的基本布局。潮汕地区的建筑色彩与北方不同。北方以深沉厚重的色彩为主,如北方多用灰色、黑色和深棕色。这种配色与北方寒冷、漫长的冬季气候相契合,沉稳的色彩不仅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还传达出建筑的厚重感与稳固性。而在潮汕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常青的自然环境让当地建筑更偏爱明亮鲜艳的色彩。潮汕建筑中广泛使用红色、青色、黄色等鲜明的色调,展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氛围。这种色彩运用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也使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完美融合。通常,潮汕建筑的主体颜色以灰、红、青、黄、蓝为主,这些色彩在建筑结构中的不同部位层层分布,体现出一种稳重而灵动的气质。红色在潮汕建筑中常用于梁柱、门框、门楣等重要结构位置,尤其在宗祠、庙宇等具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建筑中,红色象征喜庆与吉祥,同时也传递出避邪、辟凶的意涵。在红色之下,青色的瓦片和窗棂充当过渡色,将建筑上方与下方自然连接,赋予建筑一种清新与宁静的氛围。青绿色往往成为主色调之外的次色调,尤其在住宅或庭院的建筑中,这一色调不仅能够平衡红色带来的强烈视觉感受,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清雅和生机。

黄色象征着大地的丰厚,天下莫非“皇土”,“潮州厝,皇宫起”,这是盛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在中国古代建筑体制等级严明,其要求是相当苛刻的,若非皇亲贵族,其屋顶是绝对不准使用黄色的。但是清中后期潮汕地区民居建筑已是零星地在祠堂的厝脊安装上黄色的瓷片,清晚期日趋常化。这是由潮汕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潮汕地区地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有“省尾国脚”的别称,“三不管”的情况较为常见。

主色与点缀色的对比与和谐。潮汕建筑的色彩布局尤为讲究主色与点缀色的对比与和谐,采用色彩对比手法,突显建筑的层次感与空间感。潮汕传统建筑的配色体系独具特色,以红、青、黑、灰为主色,搭配金色、白色、绿色等点缀色,形成了和谐且具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清朝中后期潮汕建筑通常会搭配选用金色、白色等作为点缀色,点缀在门楣、雕花、梁柱等细部,增加建筑的装饰性和华贵气息。这些点缀色在视觉上与主体色调形成和谐的对比,令建筑更显富丽堂皇。屋顶的黑灰色瓦片不仅在视觉上与红、青等色调形成对比,还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能够适应潮湿多雨的气候。白色为主的墙体,素雅的墙面色调与梁柱的红色、檐口的青色构成对比,使建筑的结构层次更加分明。潮汕建筑在主色和点缀色的使用上讲究对比与和谐,这些色彩的象征性使潮汕建筑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构建,也成了精神文化的载体,表达了潮汕人对自然和谐、家庭幸福的理解与追求。

五行色彩在潮汕建筑中的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不仅是一种视觉表现,更是一种哲学与文化的符号系统。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了中国传统色彩的基础,并发展出白、青、黑、赤、黄五种基本颜色,称为“正色”。五行观念作为古代中国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框架,将自然界的五种要素与颜色对应起来,进而延展到人们的思想、行为及礼制之中。这一观念深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建筑设计,尤其是建筑色彩的选择与搭配,赋予了建筑特有的文化意义,并在色彩的应用中追求一种自然的和谐。潮汕建筑在不同方位、不同区域根据五行方位在配色上运用了对应的五行色彩,既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审美,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色与绿色在潮汕建筑中象征着木行,通常用在屋顶的瓦片和窗框等位置。潮汕建筑中的青绿色给人以清新感,体现了自然的气息。青色的瓦片不仅装饰了建筑顶部,使之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还象征着建筑本身的生命力和地域性。

红色作为火行色,代表热情、活力与辟邪,是潮汕建筑中的重要色彩。红色在潮汕的祠堂、庙宇和传统民居的门框、梁柱等处广泛使用,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也赋予建筑一种热烈的氛围。红色在潮汕建筑中不仅仅是装饰性的存在,更象征着吉祥、喜庆和驱邪。在许多潮汕民居中,朱红色的门框、梁柱随处可见,尤其在节庆时,红色的应用使建筑充满了喜庆气氛。此外,紫色在潮汕建筑中也被视为高贵之色,用于重要建筑的细节装饰,以表现尊贵和荣耀。

土行色在潮汕建筑中代表着稳定、安宁。黄色和褐色多用于建筑的屋顶装饰,使得建筑外观显得沉稳而厚重。土行色彩给人以大地的厚重感,增加了建筑的视觉稳定性。深褐色的雕刻装饰则强化了建筑的层次感和艺术性,表现了潮汕人对安定生活的追求。

金行色象征着纯洁、富贵和吉祥。白色和金色在潮汕建筑的雕刻装饰中随处可见。金色雕刻常用于门楣、窗框、梁柱等细节,使得建筑更显庄重。金色不仅增添了视觉上的奢华感,还表达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向往。白色的运用则增加了建筑的纯净感,体现了潮汕人对生活清正、廉洁的信仰。

黑色与蓝色在潮汕建筑中代表水行色彩,通常用于建筑的门窗框架或屋檐的装饰。蓝色象征着宁静与和谐,在潮汕建筑中起到了平衡作用;而黑色的应用增强了建筑的庄重感,特别是在民居的屋顶装饰上,黑色的雕刻细节赋予建筑一种深邃和神秘的气质。

潮汕建筑装饰的色彩运用

潮汕建筑的装饰风格多样,在色彩运用上极具表现力和艺术性。潮汕建筑的装饰手法包括木雕、石雕、嵌瓷和彩绘,每一种装饰手法都展现出独特的色彩效果和视觉特点。这些装饰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外观,也承载了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审美和历史积淀。潮汕建筑装饰的色彩应用体现了对矿物颜料的独特选择,使得建筑色彩历久弥新,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木雕装饰。潮汕木雕作为潮汕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手法之一,以色彩丰富、层次分明、雕工精致著称。多用在祠堂、庙宇、建筑物的门窗、匾额、承柱、藻井等构件上,木雕在色彩运用上多采用“红底金雕”的风格,使用朱砂染红色为底色,配以金箔贴饰,色彩浓烈而庄重。红色的底色,赋予木雕一种持久的红色调,象征着吉祥与喜庆。同时在红色底色上镀金,使雕刻部分闪耀出奢华的金光,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

石雕装饰。潮汕石雕工艺独具特色,通常用于祠堂的门楣、门框、柱子、雕花等建筑构件中,在色彩运用上别具一格,形成了“灰石彩绘”的独特风格。潮汕的石雕主要以青石、花岗岩等灰色石材为基础材料,其天然的青灰色调为石雕增添了厚重而庄严的气质。然而,与北方常见的灰色石雕不同,潮汕石雕常在表面添加彩绘,以增强石雕的装饰性和表现力。这种彩绘主要采用矿物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等,赋予了灰色石雕细腻的色彩层次。

嵌瓷装饰。嵌瓷装饰是潮汕建筑独具地方特色的装饰手法,通过将破碎的陶瓷片镶嵌成各种图案,形成立体感极强的装饰效果。嵌瓷装饰的色彩丰富,色调多样,常见的色彩包括深红、明黄、翠绿、深蓝等。嵌瓷工艺利用陶瓷片表面光滑、色彩明艳的特点,使装饰具有高度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是在阳光照射下,嵌瓷图案呈现出闪烁的光泽,增强了建筑的装饰效果。这种工艺在屋脊、檐口等高处装饰中尤为常见,利用釉彩陶瓷片色泽鲜亮,质地坚硬的特点,久经风雨烈日的考验而不褪色,使其成为一种适应潮汕地区亚热带气候的独特工艺。

彩绘装饰。潮汕彩画色彩明丽,题材丰富,主要用于门楼、围墙等位置。彩画图案多为花卉、祥云、瑞兽,色彩鲜艳,构图细腻,增强了建筑的装饰效果,彩绘装饰在色彩运用和图案表现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同时借鉴了中国画海派艺术的表现手法。海派艺术以其大胆的色彩运用、生动的图案刻画、注重空间的留白和色彩的均衡分布、写实与写意的结合而著称,而这些特征在潮汕彩绘装饰中得到了巧妙的融合和再现,使潮汕建筑的彩绘装饰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潮汕建筑色彩的文化象征意义

潮汕建筑的色彩美学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表现,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色彩在潮汕人的信仰与风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达出他们对生活、家庭、自然的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红色在潮汕建筑中象征着吉祥与幸福,是一种带有祝福与辟邪功能的色彩。红色的大门、红色的门框和柱子在潮汕建筑中无处不在,尤其在婚庆、节庆等重要场合,红色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色调。潮汕人认为红色不仅仅是色彩,更是一种祈福的象征,用以保护家宅、驱散不祥。

蓝色则在潮汕建筑中表现出宁静与智慧的象征。蓝色通常用于窗棂和屋檐的装饰,使建筑在视觉上更加安定,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潮汕人将蓝色视为一种冷静、理智的色彩,象征着智慧和包容的态度。蓝色在潮汕建筑中的应用,不仅调和了整体的色彩布局,还赋予建筑一种超然的气质。

黄色、金色代表着富贵与尊贵,在潮汕建筑的雕刻和装饰中经常出现。金色的雕刻细节不仅为建筑增添了豪华感,更是对生活富裕、家族兴旺的祝愿。在祠堂、庙宇的雕花装饰中,金色的运用使建筑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潮汕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潮汕传统建筑的色彩美学通过五行色彩的应用、色彩对比的布局以及色彩在信仰与风俗中的象征意义,构建了独特的地域色彩体系。潮汕建筑的色彩不仅赋予建筑装饰性的美感,更深刻地表现了潮汕人民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潮汕的色彩美学不仅是一种建筑风格,展现了潮汕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更是一种人文情怀与生活态度的体现。潮汕建筑的色彩美学梳理为我们理解传统建筑的色彩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现代设计中的传统色彩运用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意义。潮汕的色彩美学在岁月中沉淀,通过不断的传承与创新,将继续在现代设计中焕发光彩。

[作者单位:潮州美术馆(潮州画院、潮州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