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遗址保护利用的若干问题思考
作者: 强丹瑶
大遗址保护利用可保证我国出土文物不会遭到破坏,为研究人员重构文物所在朝代发生的历史事件提供证据,也可以将该时段的文化展现出来,进一步丰富我国传统文化。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在很多遗址中均有运用,在文物出土的第一时间便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避免文物在出土后不久便遭到破坏。由于我国在大遗址保护利用方面的实践不算多,在理论与技术方面仍有较大的空白需要填充。文章立足于考古发掘、保护与研究,分析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经多角度分析与论证,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大遗址保护利用策略。
大遗址保护利用是国家支持的一项工作。结合以往该方面的情况以及国家对大遗址保护利用的要求,国家对专项规划进行更新,出台《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这成为相关人员在大遗址保护利用中推进工作的新方法。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基于过往的探索与实践,形成极具我国特色的保护利用模式,由此实现对大遗址文化价值的留存,并将其作为国民精神世界充盈的宝贵资产,为我国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大遗址的价值
中国在过去无数岁月中发掘了众多文物,为人们了解历史提供依据,这是过往文献史料难以替代的素材。考古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展现出来,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修复、保护、展示等工作,需要确定目标并进行相应的操作,大部分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应在原址进行。古墓、古遗址在遗址保护与修复方面工作繁重。石刻、古建筑、壁画、石窟寺(如图1所示)是我国常见的不可移动文物,其对人类研究数百万年前甚至数千万年前的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考古学维度进行研究,依靠古遗址可以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中国人类起源、文化共同体形成等。大遗址可以反映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军事、政治、宗教、工业、科技、农业、水利等内容,各个王朝、考古学文化与历史民族政权留存下来的手工业作坊、代表性遗址、墓地与陵墓、城址等,对人类研究古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大遗址的文化内涵深厚,历史信息丰富。在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中,还有特征突出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景观。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时,利用大遗址可展示中华民族以往的文明成果,依靠大遗址还可以促进相关领域发展。
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策略
重视价值凝练与价值阐释。大遗址保护利用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进行提炼与展示,由此将文物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还要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提出的内容,对遗址价值进行准确、完整的阐释。在表述遗址价值时,要规避不准确、不真实的表述。不同遗址包含的内容不同,所以在提炼遗址价值时,需要基于每处遗址的实际信息进行提炼。遗址发掘的参与者和主持者,应该围绕遗址信息进行科学论述,作出可靠、真实、准确的表述。在遗址发掘中,考古人员必须将自身的职责履行好,做好遗址的相关工作,其中也包括公众传播和保护利用。考古人员应该对工作对象的价值进行准确概括,还要基于遗址内容进行价值提炼,由此较好地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在考古遗址以及遗迹价值认识方面,参与考古活动人员需要具有较高学识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小心求证准确概括。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大遗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所以对大遗址进行保护与利用显得十分必要。对从大遗址中挖掘出的文物进行探究,需要了解清楚学术研究要点,做好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便需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保护,避免出现氧化的问题。在科技保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不少新技术,可应用在考古发掘现场。在考古研究推进中,我国对三星堆遗址、海昏侯墓挖掘现场出土的文物,均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利用现有条件,保证相关文物没有遭到破坏。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可移动的文物,以现有措施进行保护且保护效果较好。但是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方面尚有一定不足,比如无法利用先进手段提取文物或进行保护的祭坛(如图2所示)。在考古发掘现场容易遇到此类不可移动的文物,但是难以进行有效提取。不可移动文物的价值并不低于可移动文物,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深入探究,发现其中有较多的可移动文物,所以其价值往往高于可移动文物。
大遗址考古现场的文物,由于其存在的时间较长,一旦没有做好保护措施,文物与外部接触极有可能出现氧化的问题,最终导致文物损毁或丧失保存的价值。因此,在文物保护时必须作好决断,选择的措施应具有可靠以及有效等特点,对区域情况进行探查,基于文物具体情况以及当前可实施的保护措施,编制相应的文物保护预案,保证文物从现场出土后不会出现损失。
在考古发掘现场一旦发现可移动文物,对其的处理措施必须科学且合理,有效地保护文物。在过往我国考古发掘现场进行了大量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实践,其中包括出土可移动文物,但是在实际操作时仍有一定不足,所以需要重视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当下对此类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仍以文物出土后迅速提供保护措施为主,需要在此时段提供科学的方法。大多数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其将遗址真迹原貌展出的情况不多,使用赝品进行展示的情况更多。对展示中使用真品的情况,基于文物在展示中不会出现氧化或其他问题的诉求,要采用覆罩的方式。从以往得到的经验,该方式的效果不佳,并不能保证展示的效果。在文物展示时,也可以选择建设保护大棚、保护展示大厅等方式。但相关保护措施难以快速应用到发掘现场,因为建设保护大棚、保护展示大厅等需要前期投入,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对于体型小、重量轻的文物,可以通过移动工具进行转移,根据展览活动的安排,在展前将其移动到现场,在文物保护类装置的设置上,也会因其体型以及重量等方面的优点,便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防止文物在展览期间出现损坏的问题。但是也存在大型文物,在其移动以及保护上需投入较多的资金。还有部分文物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即便可以通过手段进行展示,但是会花费大量的资源,此种情况需要谨慎抉择。此外,对不便于进行保护的文物,即便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展示,其在展出期间遭遇状况的可能性也较大,最终会导致文物破损。因此,在不能对展示遗迹进行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不要展示遗迹。此外,对出土遗迹进行展示需要积极探索与之相关的技术,在向公众展示真的文物时,可通过技术进行有效的保护。
利用大遗址,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在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要求,对中国大地上的各类遗产,应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确定其特点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保护,提高遗产的利用水平。大遗址可见证历史,可借助大遗址传播知识、展示文化、实证历史、凝聚人心,为中国梦的实现发挥巨大的作用。大遗址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应该做好对遗址的利用与保护工作,让静态的文物发挥更大作用,以某种方式增强吸引力,实现其与人的互动。在遗址由静态变为动态的过程中,建设遗址公园是可行的措施。遗址公园的建设,为大遗址中文物展出以及利用提供新的形式,该方法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准备,涉及的资金规模也十分庞大,但是与其他保护的方法相比,其可以实现对遗产完整形态的留存以及利用。在该公园的建设中,对涉及的多处区域,有必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在不损坏文物的基础上,从群众观看文物并从中获得精神享受的角度,于遗址公园中设置功能区,以求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实现对文物的充分利用。
国家相关部门与考古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围绕考古方式进行比较与分析,并进行大量的实验,其中包括公众考古的形式。结合该形式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发现其在考古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公众考古的受众是普通民众,其对文物的了解较少,而通过该方法,可以增加民众对考古知识的掌握程度。遗址公园建成后,考古工作会根据之前设定的目标继续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永葆活力的重要条件。
遗址利用保护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基于遗址保护的目标,提供一切可保护遗址的措施,以保证遗址的价值不会消失。任何遗址的保护工程与保护措施均有时效性,在某段时间对遗址有保护的作用。遗址作为文物的载体,国家推进对其的保护,是希望其可以长久留存,为当代人以及后人提供精神的养料。基于该想法,遗址工程中涉及的保护措施,其必须具有较长时间的工作效力。此外,需要对保护措施进行评估,当发现其有失效的可能,应及时提供解决方案,否则将会造成不小的损失。遗址保护是持续的过程,遗址保护需要积累经验,根据遗址保护诉求给出对应的措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应进行持续研究,成为遗址保护措施落实下去并获得保护效果的保障。大遗址保护工程具有庞大的规模,覆盖立项、财评、造价、实施、验收、监理等方面,需要结合遗址保护利用的要求进行设计,不要违背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在大遗址文物保护工程质量提升的过程中,由于文物保护技术方法水平过低,所以需要给出一套新的方案。
考古遗址公园是展示大遗址考古与文物保护的有效措施,在文物保护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便于向公众展示考古发掘与文物现场保护的成果。考古人员对发掘出土的可移动文物,将其陈列在博物馆,供社会大众参观,于保护原则下最大程度保护文物的完整性。不可移动文物原址展示与现场展示,在不影响文物可靠性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维持原状。因此,不可移动文物原址与现场展示,应确定文物保护的原则,突破既有的形态与方式,根据文物保护需求运用技术,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将其价值有效地发挥出来。
学术科研是一种让遗迹活起来的方法,在大遗址考古保护中可发挥价值。在大遗址推进保护与考古的过程中,为获得更好的成果需要积极创新成果。因此,需要围绕大遗址保护推进研究,举行相应的学术会议,组织考古界人员进行学会研讨,传播知识,介绍科研成果,进一步扩大科研的成果,塑造学术品牌,为大遗址考古推进提供技术方法。在学术科研活动推进下,可发掘大遗址价值,确定大遗址的内涵并进行提炼。考古工作者要寻找大遗址在中国历史中的价值,打响其在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在推进学术科研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各类成果,由此发挥相关成果的价值,推动考古遗址公园的运营与发展。
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备受国家重视,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中一直是重要的工作,国家出台规定承认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还在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提出该项工作的方式与途径,便于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当下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还需要结合现有经验积极探索,为相关工作储备力量。除此之外,根据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的需求,优化方法并进行改进,发挥该方法的价值。
(作者单位: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