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苏家风:为时代写下生动注脚
作者: 何悦 王诗佳
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三苏家风的精神和内涵影响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蔓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今的中国意气风发、底气十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三苏家风仍然闪烁着正道的光辉,为时代注入强劲的动力,让世人知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蕴玉之石,方可清辉。
家风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恒久的话题,是百年大党永葆常青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调研,深入了解了三苏生平事迹,对其家风给予高度评价,为我们汲取先哲智慧、塑造优良家风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三苏家风的丰富内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作为通才、全才的三苏在文学史、思想史、史学史、政治史上的巨大造诣,离不开家风的熏陶。三苏家风,博大精深,是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最丰厚的文化遗产。
读书正业。苏氏对于读书的热爱或许早已印刻进了骨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从苏洵开始,就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后代苏轼、苏辙更上一层楼,洋洋洒洒、挥洒笔墨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由于苏氏一家的熏陶,眉山考中进士的人数也逐年递增,“其民以诗书为业,故家文献为重”便是最好写照。三苏的“读书正业”不仅造就了苏氏人杰,也激励着一代代东坡学子发奋读书、报效国家。
乐观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三苏父子一生经历过无数坎坷,但并未妨碍他们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一席之地。苏洵在18岁那年未考中进士,可通过自由阅读、钻研,他写就的《六国论》流传于世,经久不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几经贬谪,苏轼没有灰心丧气,以开放的胸襟去观察世间万物,以欣赏的视野去饱览山川草木。苏辙同样一生宦海浮沉,历经坎坷,却将贬谪看作人生的新旅程。“不以谪为患”,正是他的诗与远方。
非义不取。“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不义之财不妄取是程夫人言传身教的道理。苏轼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提到苏家故宅发现埋藏于深土里的瓮,而程夫人却命人埋藏好不准去挖取。这件事给了苏轼极大的启发,也成就了《前赤壁赋》中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孝慈仁爱。百善孝为先,百德仁为首。从苏洵之父苏序“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到程夫人“执妇职,孝恭勤俭”。这些举动给苏轼、苏辙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在兄友弟恭方面,两人堪称典范。数百年来,苏氏先辈和子孙都严格奉行着孝悌之道,做仁义之事,这种珍贵的传统是长期处于平民阶层的苏氏家族的立身之本。
忠国爱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传承灿烂文化,关心民生疾苦,是三苏家风里体现最多的情感。无论是苏洵笔下的“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还是苏轼笔下的“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抑或是苏辙笔下的“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三苏都努力把“忠国”和“爱民”结合起来,希望实现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实在难能可贵。
有志兹世。人生在世,大抵两种态度,“出世”与“入世”,“有志兹世”则是“入世”的一种生动体现。深受儒家“入世”影响的苏洵,曾在《上富丞相书》中指明:“洵,西蜀之人也,窃有志于今世,愿一见于堂上。”而后苏轼、苏辙承其志,探究入世之道,通识古今之变,如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到“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从“天下大治,千载一时”到“仰头呼天问何罪,自恨远祖从禄山”。三苏的一生,可以说是为民谋利,为国尽忠的一生。
三苏家风的时代价值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三苏家风无疑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纵观历史,三苏家风的弘扬和传承始终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并薪火相传,鼓励一代代人追风赶月、笃行不怠。
修身:读书正业,乐观豁达,非义不取。读书正业方能强基固本,“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三苏的勤奋刻苦成就了苏氏一族“专于事物,读书正业”的优良家风,同时也影响了世风对读书的重视,如从“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屡读不厌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火红年华;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孜孜以求到“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的专心致志。
从古至今,从未消减过的,是中国人专注读书的热情。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在艰苦的环境下几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数学的海洋中,最终屹立于高峰不倒;为了阅读到更多的书籍,疏解“思书之苦”,余秋雨用晨昏的笔墨换取见识更多知识的权利,成为饱学之士,最终写下一篇篇恢弘壮阔的文章。读书可以开启智慧的门户,播下深厚的情怀,揭开历史的序幕,从而促使个人从思想上固本培元。
乐观豁达才能拨云见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接连贬谪不仅没让他萎靡不振,反而在三贬之地创作出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词,既有“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的斗转星移,又有“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的四时之景。他即便身处苦难却依然寻找可乐之处,即便陷入沼泽之中却仍旧眺望日月繁星。年仅4岁就被截掉双腿,却走遍辖区700多户人家,行医6000多人次,李菊洪做到了“板凳作腿,行医无悔”;患上不治之症逐渐瘫痪,因小脑萎缩,而靠一根麻绳站在讲台上七年之久,朱幼芳做到了停不住的热爱和奉献她的一腔热血。乐观豁达可以将悲愁和痛苦撕得粉碎,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非义不取就能行稳致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之于个人,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要答好这道题的关键,就在于“非义不取”这个原则。马克思曾说:“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给他的方向扑去。”焦裕禄不图名利、不求私名,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实际行动,换来兰考人民之利;孔繁森视名利安危淡似松间泉水,两度进藏、一心为民,将青春和生命献给雪域高原。“非其利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对于个人来说,牢固树立“非义不取”这个信念,杜绝持身不正,钻营一己之私,做到谋奉公之利,得廉洁之名。
齐家:孝慈育百代,仁爱铸万家。“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上至皇族下至白丁,“孝慈”就是中国传统主流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要求家庭成员对血亲做到尊老爱亲、兄友弟恭,同时对待旁人也要恭敬谦和。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孝慈仁爱投射到社会中,将形成人民普遍遵循认可的和谐、美丽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其又可以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将仁爱普遍化,普天之下并非一家,但仁者将其看作一家;四海之内并非兄弟,仁者将其视为兄弟。做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待人宽和,为人诚信,勤奋敏锐,慈惠之心。”仁爱思想由己及人,由家及国,在自身利益与大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做到弃小我保大我,舍小家保大家。
治国:忠国爱民是中国人的亮丽底色。人生无处不青山,史书万卷皆家国。中国人历来都抱有家国情怀,有着忠国爱民的崇高思想。三苏的家国担当浸润在卷帙浩繁的诗词歌赋里,流淌在字里行间中。西汉大将霍去病的拳拳报国心在“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旷世名言中穿越浩瀚历史时空,砥砺后人矢志保卫家国;诗人陆游的收复山河梦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遗言里涌动,耿耿忠心与天地同昭、与日月争辉。
岁月不居,时光流转,家国情怀不仅是永恒珍贵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在以“救亡与启蒙”为时代主题的近代中国,在三苏家风和无数古诗的熏陶下,众多仁人志士特别是青年一代厚植忠国爱民的思想,挽救国家于危急存亡之际,解放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跨越千里来到五四运动纪念馆,这里诉说着青年学生们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悲壮故事。郭钦光抱病参加集会游行,“舍个人生命,争国民权利”令人动容;徐曰哲酷日奔驰、连日演讲、忧劳成疾,“完全是一优秀之青年也,有国家栋梁之资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平天下:有志兹世得以天下平。苏辙在《坟院记》中写道:“方其少时,先公、先夫人皆曰:‘吾尝有志兹世,今老矣,二子其尚成吾志乎?’”三苏的“有志兹世”使得他们的社会理想和知识结构为宋王朝开拓了一股新兴之风。平天下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四者,有机、和谐地统一。唯有志兹世,才能修养个人品格,实现家庭仁孝、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而开创天下太平的盛世局面。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机,为每一位有志之士敞开了“有志兹世”的大门。为学问而学问,其志专一,屠呦呦“青蒿一握,渡劫众生”,为人类福祉作出有益贡献;一生坚守,一生钻研,袁隆平扎根农村,心心念念的是如何让更多百姓摆脱贫困、远离饥饿。历史的江河奔腾不息,在冲波逆折处更显壮丽。历经百转千回,那些无法被时光冲淡的是精神的凝聚、价值的沉淀;那些始终激励中华儿女前行的,是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三苏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耀眼的明珠,其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