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作者: 刘新丽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15年。她是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乾隆并称。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文章基于历史资料客观评价武则天的功过,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武则天十四岁时入宫,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唐高宗册封其为“昭仪”;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高宗的皇后;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加封号为“天后”,此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与朝政;唐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母后,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因权势日大,终称帝,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称为“神都”。
武则天在位前期,谋略过人,用人严格,朝廷上下政令严明,政功显著,后世也因此称之为“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但武则天在位后期专断横行,弊政丛生。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趁女皇病笃,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革命”,成功拥护唐中宗复辟,迫使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即位后,恢复唐朝,同时为其上尊号称“则天大圣皇帝”。十一月,一代女皇在上阳宫崩逝。唐中宗遵武皇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以上是对武则天一生的简要概述,接下来将通过具体事件对其进行评价。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其功表现在:善治国、重视人才、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其过表现在:杀亲女、任用酷吏、丧失土地等。关于武则天的正面评价在《旧唐书》《新唐书》中所见甚少,对于其负面评价却列举了许多,如“李氏自武后移国三十余年”“杀姐屠兄,弑君鸩母”,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作者查阅史料后发现历史上对武则天过的记录要多于功,但是仅凭这样的记载并不能够公正客观地认识武则天。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重男轻女的社会一定会引起巨大的动荡。文章将全面地从功、过两方面对武则天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去探讨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及原则。
评价武则天历史功绩
政治方面,打击关陇集团。武则天为皇后时将关陇集团的两大人物长孙无忌、褚遂良贬黜到边远地区,极大地打击了关陇集团。之所以要把武则天打击关陇集团作为她的功绩,是因为关陇集团和他们的附庸在那时是一支影响唐王朝发展的保守力量。摧毁了关陇集团,无疑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时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进步。此外,她发展科举考试,重用寒门士人。比如,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如狄仁杰、张柬之、姚崇等,她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用人制度上,武则天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例如,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创设武举等。武则天的这些政令给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机会,也为朝廷选拔了人才。另外,武举制和殿试的创新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武则天在政治上是有所作为的。
经济方面,武则天“劝农桑,薄赋役”,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对外贸易方面,保障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令唐朝经济与欧亚诸国联系在一起。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户口增长很快。而且,武则天组织撰写的《兆人本业记》也为历代帝王所效法。可以说,武则天作为一位女皇帝有她独有的政治才能,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比男性君主有所作为。宋庆龄女士曾这样称赞她道:“武则天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的女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杰出政治家”。
文化方面,武则天执政时期,中国的文化获得了空前发展。诗、文、小说、史学等方面,出现过七个第一现象,足可见其文化繁荣。具体来看,小说方面,出现了第一篇结构相当完善的《游仙窟》;史学领域,也有了刘知己的《史通》,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药典上,武则天专门组织人编著了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出版的官方药典。以上这些典型的文化表现均发生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由此可知,武则天在文化方面也具有远见的卓识与格局。
上述为武则天执政时期宏观方面的文化成就。此外,武则天本人同样才能过人,兼涉文史。她所书的《垂拱集》等作品,今已佚。《全唐诗》中存有她的诗46首。其代表作有《如意娘》《腊日宣诏幸上苑》等。另外,武则天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还是一位书法大家。她的书法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既有王者之气,又不失女性之婉约。她的传世书法作品包括《升仙太子碑》、小楷《金刚经》等,这些作品也都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光彩。
通过对武则天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说明,我们清楚地知道武则天的一生,既能文又能武,也同样为国为民、知人善用、治国有方。虽然正史中对武则天的正面评价不太多,但也并非没有。如,“武后自高宗时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虽逐嗣帝,改国号,然赏罚己出,不假借群臣,僭于上而治于下。”从中可以看出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毛主席也曾评价武则天“有容人之量,识人之智,用人之术”。
评价武则天历史过失
“秽乱春宫”,杀害亲女。武则天曾是唐太宗的才人,后来又成为高宗的妃子,甚至在后宫争宠中胜出,成为皇后。在后宫争斗中,史料记载“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即武则天亲手杀害了女儿,夺取了后位。另外,她在晚年寻找了多位男宠,对其极为宠爱,且放任不管,对朝廷、对社会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逼杀逼疯皇子,对后妃赶尽杀绝,任用酷吏,这点为后世所诟病。武则天作为一个在当时饱受争议的女子要登上帝位并不容易,首先要在后宫中胜出,然后才是在男性主导的朝堂上胜出。在登上后位后,武则天将王皇后、萧淑妃置于死地,连她们的孩子也未能幸免。她还杀掉阻碍她登位的长孙无忌,毒杀长子李弘,贬黜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擢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滥杀无辜,引起民怨。另外,她对于胆敢违抗她的朝臣如来济等人一概严惩不贷。史料记载:“附丽无非险辈,持苞苴而请谒,奔走权门;效鹰犬以飞驰,中伤端士。以致断丧王室,屠害宗枝。骨鲠大臣,屡遭诬陷;舞文酷吏,坐致显荣。”由此可见,说武则天是暴君,也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
放手招官、大肆佞佛、丧失土地,这点同样为后世所诟病。首先,放手招官会造成官僚集团的快速膨胀,加剧了百姓的负担;其次,大肆佞佛时,到处修建佛寺、明堂、天枢,铸造九鼎,消费过度,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最后,在其执政时丢失了部分土地,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层出不穷。供养庞大的官僚集团和寺院也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对唐朝后续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综上,武则天执政时期确实存在暴虐的一面。史料中也记载:“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足见武则天的狠辣与暴虐。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武则天与秦始皇、隋炀帝一样饱受争议,有人评价其功大于过,也有人认为过大于功。但历史终究是历史,不会再重来,后人能做的也只是根据史料中的记述来简单分析那个时代风姿绰约的历史人物。对于一代女皇武则天,笔者只想说她像她的墓碑一样是个谜团。无字碑书,是非功过任人评说。女皇帝武则天是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论武则天功大还是过大,都请记得她所作出的贡献,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过去发生的早已留在了历史长河中。
笔者赞同后世学者高世瑜对武则天的历史评价,他这样写道:“不仅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维护和加强封建国家的统一,也使唐朝经济在此时开始出现上升趋势,武周统治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武则天是把唐朝推向极盛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但武周统治在维护其政权的同时,也产生许多弊端,给当时及后代带来了不良影响。”
同时,应注意的是对武则天进行评价并不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应该是关于科学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背景分析。这里主要包括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时代特征有助于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的背景。社会环境则指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经历、职业道路等,这些都会对其性格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这里主要涉及史料考证和全面收集信息。依据可靠的史料进行考证,确保所评价的历史人物事迹真实可信,避免使用未经证实或来源不明的资料。广泛收集与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武则天是古代历史人物,主要资料是史籍及考古文物,如果评价近现代历史人物,还要搜集传记、回忆录、历史文献等,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再次是多维度评价。政治成就主要是评价历史人物在政治领域的贡献,包括制定政策、推动改革、维护稳定等方面;经济贡献则考察历史人物在经济领域的成就,如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文化影响是分析历史人物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包括艺术创作、文化传承、思想创新等;道德品质则评价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包括诚信、勇敢、善良、宽容等,这有助于了解其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以上几点均在评价武则天过程中有所体现。
最后是辩证看待功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历史人物的功绩,也看到其过失和错误,避免片面夸大或缩小其贡献。同时应明白历史人物在作出决定时的历史局限性,避免评价者个人的主观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