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内涵

作者: 高迎旭

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内涵0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明形态之一。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把握其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连续性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意识,在漫长演进中赋予时间维度深刻的人文意义。创新性彰显了中华文明非凡的创造力,不惧挑战、勇于革新已内化为民族性格。统一性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核心信念,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国家的精神纽带。包容性造就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恢宏格局,善于吸纳多元、兼收并蓄。和平性体现了中华文明重和合、善交流的本质属性,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价值坐标。探寻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必须立足于对上述五大特性的深刻把握,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古鉴今、推陈出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图谱。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悠久绵长、博大精深,以其深厚积淀、多元一体、开放包容而著称于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研究,于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五个维度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并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这彰显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准确把握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内涵,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连续性:历久弥新的文明基因

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显著的特性之一。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华文明历经无数挑战和磨难,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绵延不绝、薪火相传。这种连续性一方面得益于中华民族独特而稳定的遗传基因,使得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中华民族血脉长存;另一方面,这也源于中华民族历久弥坚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历代中国人都善于从纷繁变化中把握事物基因,在动态演进中追溯文明本源。

司马迁的《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恢宏气魄上下求索,力图勾勒历史的长期走向。他通过对历史的客观记述,探究人间沧桑巨变,思考天道运行规律,体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史记》开创性地建立起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将历史放入宏大的时空坐标系中审视,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以“鉴往知来”的历史智慧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他以通史体例编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前959年)的历史为经,衍生出许多治乱兴亡的政治利弊得失,意在为当世执政者提供借鉴。两部著作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现实的切实关怀,对未来的高度负责,彰显出中国人民特有的历史主义情怀。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始终笃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价值伦理,将个人修养与家国情怀、天下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经世致用”,或躬耕陇亩、教书育人,或力排众议、批评时政,或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在方方面面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这种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政治伦理指引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成了儒雅的人格风骨和深沉的历史关怀,推动中华文明不断焕发生机。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根本在于历代中国人对自身文明持续不断地认同、反思与创新。这体现了一种既崇古又创新的历史观,一方面尊崇传统,努力在前人积累的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又不囿于成规,勇于突破陈规陋习的桎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因此,中华文明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前进,既有延续,又有发展。每一个时代都在致力于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创新性:革故鼎新的发展动力

创新性是中华文明在漫长历程中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原因。纵观五千年历史长河,每一次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不伴随着观念的更新、制度的变革、技术的革新。无数仁人志士敢于打破因袭,勇于探索创造,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这种创新意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肯定制度有因革损益的必要性,强调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发展。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积极倡导仁政德治,开创了儒家文化的新局面。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局面。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提出“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主张依据时代特点来制定法律制度,对后世变法图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汉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东南沿海转移,“今文经学”应运而生。今文经学学者摒弃传统观念,站在现实的立场解释儒家经典,从政治、经济、哲学等角度入手,对儒学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造。东汉末年,士大夫阶层日趋庸俗,政治腐败,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儒家经学日渐式微。这一背景下,建安文学应时而生,创作出大量反映时代风云、憧憬和平的诗赋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

宋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学士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努力以文章经世,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形成了北宋古文运动的高潮。理学蓬勃兴起,以周敦颐、张载、二程为代表的北宋五子,以及南宋陆九渊、朱熹等都在理学上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他们继承发展孔孟思想,调和儒道佛教义,对儒学的核心范畴进行了新的诠释,为重塑社会秩序、应对时代课题提供了思想武器。

明清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顺应时代需求,心学应运而生。王阳明等心学大家强调“知行合一”,主张在修身养性中体察民情、匡济时艰。他们用“致良知”来解释普通民众的心性,肯定了平民的主体意识,突破了程朱理学的某些局限,推动了儒学的平民化。清代中叶,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从最初的排斥抵触,到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严复系统翻译西学,体现了中国士大夫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三步走的心路历程。他们从盲目自大,到审慎借鉴,再到兼容并蓄,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和时代责任感。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社会危机重重、积贫积弱。为了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探索强国之路。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他们或发动农民起义,或倡导变法维新,或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或呼唤民主与科学,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进步的必然选择。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一系列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一性:多元一体的凝聚力量

中华文明延续发展至今,国家统一始终是贯穿其间的核心要义。在几千年岁月里,许多朝代虽几经分合,最终仍走向统一。这不仅源于统一国家能够调动最大公约数的力量,更关键的是中华民族早已形成了超越时空的国家认同。“家国一体”的观念深深植根在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爱家与爱国融为一体,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相互交织,构建起中国社会的特有结构。这种国家统一的要求,也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凝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56个民族犹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了多元一体的灿烂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日渐形成,个体、家庭、国家、天下认同交融一体,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民族的最大公约数。这集中体现在许多仁人志士的济世情怀中,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推动“两个大局”相互促进,有效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我们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我们构建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

包容性:兼收并蓄的恢宏胸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重要基因。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民族,始终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由此形成了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文明格局。从横向看,中华文明是在不断交流融合中成长起来的命运共同体。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周边众多民族和地区文化交相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考古大家严文明将这种发展态势形象地比喻为重瓣并蒂莲花,中原文化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犹如最里层花瓣;周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环绕核心呈放射状铺开,一圈套一圈,愈往外愈丰富多彩。这种你来我往、彼此交融的民族关系,最终使中华文明日渐成熟,愈发绚丽多姿。从纵向看,中华文明更是始终以兼容并蓄的姿态吸收外来文明的养分。无论是西汉时期的佛教传入,还是近代西学东渐,中华文明总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明基因的优化组合,催生出独具魅力的文化新形态。正是凭借这种包容品格,塑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独特风范,使其在世界文明的激荡碰撞中历久弥新、愈发璀璨。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共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逆流涌动,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沉渣泛起。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我们要发扬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恢宏胸襟,秉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处世哲学,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唯有如此,才能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正能量。

和平性:互利共赢的本质属性

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主张不同文明应和谐共生、互利共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种向往和平的天下情怀,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质,贯穿于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

“协和万邦”“和合共生”“天下大同”,这些理念自古就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意识深处。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注重“和而不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应该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被视为宇宙的本根,是天地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老子讲“道法自然”,无不体现出这种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历经劫波而愈加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和合共生的理念。一方面,对内各民族交融合流、守望相助,即便偶有征战,很快又重归于好,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对外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即便域外强敌入侵,我们也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显示的正是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广交朋友的胸襟。进入新时代,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指明方向;我们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智慧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既是历史延续,更是时代呼唤。它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契合了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强大正能量。

探寻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必须以其五大特性为基本遵循。唯有立足历史、着眼当下、放眼未来,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洗礼,在一次次挑战中历久弥新,愈发绚丽多姿。让我们满怀信心,在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中,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古为今用中开创美好未来,共同谱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