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流域东阿方言在现代传媒中的文化传承
作者: 曲锦莉 张慧 袁泉
黄河流域方言的传承,不仅关乎语言的多样性,更关乎黄河文化记忆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黄河流域聊城东阿段方言(以下简称东阿方言)是黄河流域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东阿方言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将东阿方言的传承与现代传媒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可以让东阿方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现代传媒对方言的影响
以广播、电视、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由于覆盖范围广,传播力广,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现代传媒为方言提供了多样化的展示平台、广阔的空间和便捷的途径;另一方面,传媒的娱乐化、商业化趋势也对方言传承造成了冲击。因此,探讨现代传媒在方言传播中的影响,探寻有效的传播途径和方法,对东阿方言甚至我国方言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积极影响。通过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听到、看到各地的方言节目和内容。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乡音密码》节目、《山海情》《繁花》等极具特色的方言影视剧等,不仅丰富了电视节目内容,也促进了方言文化的传播。方言活动、方言歌曲等通过现代传媒,以独特的魅力和趣味性,激发了受众对方言的兴趣和认同感。例如,南宁市江南区开展的平话文化旅游活动、网络歌曲《山东车牌之歌》等,不仅丰富了活动形式,也激发了受众的兴趣。社交媒体上的方言话题、方言挑战等活动,例如“蛤蜊味儿的歇后语可太青岛了”“东北话里的整有多能整”等话题,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参与,为方言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消极影响。无论是新闻报道、电视节目还是网络视频,普通话都在传媒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导致方言文化的传播空间被严重挤压。年轻人对方言的兴趣和认同感也逐渐降低,这不仅影响了方言的传承和发展,也削弱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收视率和点击量的驱动下,许多传媒机构更倾向于制作和播出受众广泛的节目,方言节目往往因受众面窄而被边缘化;也有部分传媒机构过度消费方言的娱乐价值,而忽视了方言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传媒机构和社会组织在积极探索方言文化的传承路径。例如,山东电视台的《拉呱》、重庆台的《雾都夜话》等节目的播出,不仅可以满足公众“乡音传真情”的文化诉求,而且有利于方言文化的活态传承。此外,一些网络平台也推出了方言短视频,吸引了年轻受众的关注和喜爱。例如,在张家界政府创办的“张家界观察”等视频账号里,用张家界特有的地方方言对张家界文化进行描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东阿方言特征分析
东阿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在语音方面,东阿方言的某些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以及独特的声调变化,都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在词汇方面,东阿方言保留了大量反映东阿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具有浓厚的东阿色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语法方面,东阿方言的句式结构、语序排列等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东阿方言与地域文化、历史传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通过东阿方言,可以窥见东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受东阿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方言也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东阿方言的传承,可以追溯东阿的历史脉络,了解东阿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培养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方言的使用空间逐渐被挤压。这不仅导致方言的传承面临挑战,还导致方言文化的消失和地域特色的淡化。一些传统的有关东阿方言的文化活动和习俗逐渐消失,东阿方言的传承和发展缺乏足够的支持和保障。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传播平台,东阿方言的传承工作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推进。因此,加强东阿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维护东阿方言的多样性,促进东阿文化的持续发展。
东阿方言与现代媒体技术的融合
传承路径。精准定位,创新形式,注重质量。东阿方言可以通过方言节目传承。节目的制作需明确目标受众,精准定位。节目应聚焦东阿本地居民及对东阿方言文化感兴趣的国内外观众,通过深入挖掘东阿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等,打造具有鲜明东阿特色的节目内容。例如,可以开设一档以“东阿故事”为主题的访谈类节目,邀请东阿当地老人讲述东阿的历史变迁、民间传说,用东阿方言讲述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让观众在聆听中感受东阿方言的魅力。在节目形式上,应追求创新,打破传统单一的说教模式,采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情景喜剧、直播、方言脱口秀等,以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观赏性。例如,可以制作一系列以东阿方言为载体的情景喜剧,通过幽默风趣的情节设计,展现东阿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性格特点,让观众在欢笑中了解和学习东阿方言。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方言教学小视频、方言挑战赛等内容,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关注。方言节目的制作还需注重内容质量,确保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并重。在选题上,应注重挖掘东阿方言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避免娱乐化倾向。在制作上,应注重细节打磨,提升节目的视觉效果和听觉体验,让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感受东阿方言的独特魅力。
构建东阿方言语料数据库,利用社交媒体,开发方言APP。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在黄河流域(山东段)CDI语言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东阿方言资源库,将方言语音、文字、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确保方言资料的长期保存和便于检索,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搜索引擎与社交媒体等渠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方言歌曲、方言短视频等,扩大传播范围,让东阿方言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同时,可以建立方言社群,为方言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东阿方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针对东阿方言学习的需求,可以开发一款以东阿方言为主题的APP,提供方言发音教学、日常对话练习等功能,让用户通过手机能随时随地学习东阿方言。设计方言学习游戏,寓教于乐,提高用户的学习兴趣。此外,APP还可以设置互动环节,如方言挑战赛、方言配音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结合在线教育资源,培养年轻传承人。开发东阿方言学习课程和教学材料,将东阿方言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体系中,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教学材料,从小培养孩子对东阿方言的认同感和实际使用能力。年轻一代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他们的参与和热爱对于方言的保护至关重要。通过组织各类方言文化活动、宣传比赛等,激发年轻人对东阿方言的兴趣,在实践中感受方言的魅力。此外,针对不同年龄层和需求的人群,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东阿方言培训班,从基础发音、日常对话到方言文化解读等多个层面,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策略研究。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强对东阿方言文化传承的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传媒机构制作和播出有关东阿方言的节目。同时,可以设立方言文化传承基金,为东阿方言节目的研发、制作和推广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保护东阿方言的重要性。
平台推广。为了扩大方言节目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平台应制定有效的推广策略。传媒平台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进行精准营销和互动推广。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东阿方言节目中的精彩片段与幕后花絮等内容,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促进讨论;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如方言挑战赛、方言配音大赛等,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东阿方言保护和传承有利于黄河文化的延续
学者们指出,地方方言作为语言的生动遗迹,蕴含着一个地区从古至今的文化地理概貌、民俗风情等,保留了该地区几乎全部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此,东阿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实质上是对黄河文化的一种保护与继承。东阿方言的存续不仅是对语言形态的维持,更是对黄河文化深厚内涵的尊重与传递。
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植国人心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国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每种文明都深刻地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唯有坚守文化根基,持续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并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古老的中华文明中,方能使黄河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
若无乡音,何处遣乡愁。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流传近千年的东阿方言,延续着黄河文化的血脉,连接着时代发展的脉搏。守护东阿方言,就是守护黄河文化的根脉。东阿方言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黄河文化多样性、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东阿方言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方言节目的创新、网络平台传播路径的拓展以及培养年轻传承人,可以有效推动东阿方言在现代传媒中的传承与发展。
展望未来,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传承路径,为黄河文化的持续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方言文化的传承是一项既漫长又充满挑战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东阿方言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