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探索之旅解码南昌城市特色文化知识图谱

作者: 彭吁军 刘敏

可视化探索之旅解码南昌城市特色文化知识图谱0

南昌,这座英雄城市,其特色文化底蕴深厚。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知识图谱与可视化技术开启南昌文化研究新征程。文章以多维度研究方法与多元资料来源为支撑,构建南昌特色文化知识图谱,阐述可视化设计理念与实施手段。并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线上平台为例,分析其成效与面临的挑战,提出采用优化算法、加强用户研究、拓展知识图谱等举措,助力南昌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

南昌特色文化与可视化技术的交融背景

南昌,这座英雄城市,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红色文化如南昌起义,见证了伟大的革命历程;历史遗迹滕王阁、绳金塔等承载着往昔的辉煌;民俗风情南昌采茶戏等彰显着地域特色。这些特色文化元素是南昌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图谱与可视化技术应运而生,为文化研究带来全新契机。将其应用于南昌城市特色文化研究,能突破传统研究局限。传统研究多以文字叙述和局部研究为主,难以全面且系统地展现文化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而知识图谱可从多维度梳理,可视化技术能直观呈现,二者结合让南昌特色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极大地增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例如,通过知识图谱可清晰梳理出南昌起义与相关人物、地点间的联系网络,将其可视化后能让大众更易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城市文化脉络中的位置。

多维度研究方法与多元资料来源支撑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科学性与全面性。质性研究中,课题组深入南昌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文化遗址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居民、文化工作者、专家学者深度访谈。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气息,与讲解员交流获取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古街与居民畅聊民俗传承,亲身体验南昌特色文化内涵,了解传承现状及面临问题,收集民众对文化发展的期望,为此后的研究奠定实践基础。

量化研究方面,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南昌特色文化的相关文献。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南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的研究文献,统计文献数量、作者、关键词、引用频次等指标,梳理出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同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处理大量文本数据,提取南昌特色文化相关实体、事件、关系等信息,为知识图谱构建提供数据基石。如通过对众多文献的数据挖掘,精准定位与南昌起义紧密相关的人物与事件信息。

研究资料来源丰富多样。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是根基,南昌地方史志、党史资料、革命回忆录、历史典籍等,详细记录南昌历史沿革、重大事件、人物事迹、文化传统等。如南昌地方史志中对滕王阁历代修缮情况的记载,为研究其文化传承提供了权威依据。

实地调研资料增添了现实感。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绳金塔等文化景点实地调研,获取景点历史文化、建筑特色、游客体验等资料,包括照片、视频、调查问卷等。深入民间收集传说故事、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丰富研究内容。例如南昌民间关于绳金塔的传说故事,是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

现代数字资源和数据库提供前沿支持。借助学术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文化遗产数据库等,获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相关数据,保障研究的时效性。如从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了解到南昌特色文化在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新视角与新解读。

南昌特色文化知识图谱的构建路径

知识库建立的精细流程。实体辨识。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各类文本数据中识别南昌特色文化相关实体。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利用分词、命名实体识别等算法,初步提取可能的实体,如从历史文献中初步筛选出“南昌起义”“八一广场”“王勃”等实体,再由专家团队依据深厚的文化知识与研究经验进行人工审核和修正,确保实体准确性。属性界定。基于丰富史料与实地调研,为每个实体界定详细属性。以“八一广场”为例,其地理位置处于南昌市中心,占地面积达数万平方米,建筑风格融合现代与传统元素,历史变迁见证城市发展,纪念意义承载着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与敬意;对于“王勃”,生平经历涵盖年少成名、仕途坎坷,文学成就突出,其作品《滕王阁序》等传颂千古,在南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南昌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关系提取。运用语义分析技术,挖掘实体之间的关系。如“南昌起义”与“周恩来”之间存在“领导”关系,“滕王阁”与“王勃”之间有“创作关联”关系(王勃在此创作了《滕王阁序》),“八一广场”与“南昌起义”之间为“纪念地与事件”关系。这些关系构建起南昌特色文化知识图谱的骨架,使各实体相互关联,形成有机整体。分类。根据实体的性质和特征,将其分为历史事件类、文化人物类、文化景观类、民俗文化类等。“南昌起义”属于历史事件类,是南昌革命历史的关键节点;“晏殊”属于文化人物类,其诗词创作丰富了南昌文化内涵;“梅岭”属于文化景观类,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相得益彰;“南昌采茶戏”属于民俗文化类,反映民间生活与艺术追求。组织和存储。利用Neo4j等图形数据库工具对知识进行组织和存储。将实体作为节点,关系作为边,构建知识图谱网络。如“南昌起义”相关人物、地点、事件等实体分别为节点,他们之间的领导、发生地等关系为边,这种存储方式便于快速查询和深入分析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后续可视化和应用提供高效数据支持。

知识图谱构建的实践范例——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在南昌特色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构建其知识图谱时,首先全方位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档案、回忆录、学术研究成果等。从众多历史档案中挖掘起义细节,从回忆录里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与经历,从学术研究成果中获取不同视角的解读。在实体辨识方面,确定起义相关人物,如周恩来、贺龙、叶挺等起义领导人,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引领起义走向;众多起义士兵,他们的热血与牺牲铸就起义基石;地点包括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等,这些地点见证起义筹备与战斗过程;事件涵盖起义筹备过程中的秘密谋划、战斗过程中的激烈交锋、起义后的发展走向等实体。属性界定环节,详细描述起义领导人个人背景,周恩来的卓越领导才能与革命理想,贺龙的英勇豪迈与坚定信念,叶挺的军事才华与爱国情怀,以及他们在起义中的具体职责和卓越贡献;对起义地点,阐述建筑特点如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的建筑布局利于指挥作战,历史价值是承载着起义的重要时刻,在起义中的战略地位关乎起义成败;对于起义事件,明确其发生时间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紧迫性,背景是国内革命形势的风云变幻,原因是对反动统治的反抗,过程中的关键战斗与决策,以及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等属性。关系提取时,构建起义领导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体现团结一心共举大事;起义地点与起义事件的“发生地”关系,直观呈现事件发生场景;起义事件与当时政治局势的“因果”关系,揭示起义背后深层次的政治推动因素等。通过分类,将南昌起义相关实体归入相应类别,并利用Neo4j构建知识图谱。构建中遇到数据不完整、部分关系模糊等问题。针对数据不完整,研究团队深入档案馆查阅更多未被发掘的资料,实地走访起义相关地点周边,寻找可能被遗漏的信息源进行补充完善;对于关系模糊的情况,组织历史专家、文化学者进行研讨和论证,依据多方面资料和专业见解确保关系的准确性。经过反复优化和完善,最终形成南昌起义知识图谱,为南昌特色文化知识图谱构建提供重要范例与宝贵经验。

可视化知识库的设计理念与实现手段

可视化设计原理。用户体验至上。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确保可视化界面简洁、直观、易用。避免信息过载和复杂操作,合理规划界面布局,将重要信息优先展示,使用户能迅速定位所需内容。例如在设计南昌特色文化知识图谱可视化界面时,简化操作流程,让用户通过简单点击、滑动即可获取文化元素信息,提高用户满意度与参与度。信息层次分明。依据知识的重要性和关联性,对信息进行合理分层和布局。将核心信息置于突出位置,如南昌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关信息优先展示,通过图形大小、颜色深浅、字体粗细等视觉元素区分不同层次信息。用较大图形、鲜艳颜色、粗体字展示核心文化元素,引导用户逐步深入了解南昌特色文化全貌。交互功能设计。提供丰富交互功能,如点击、缩放、拖拽、搜索等。用户点击人物节点可查看详细生平事迹,缩放视图能查看全局知识图谱架构或聚焦特定局部细节,拖拽节点可调整布局以便更好地理解实体关系,搜索功能方便快速查找感兴趣的内容。如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线上展示平台,用户可通过这些交互操作深入探索起义相关人物、地点、事件关系网络,增强与知识图谱的互动性与沉浸感。视觉效果优化。运用色彩心理学原理,选择合适颜色搭配表示不同类型实体和关系。用红色表示革命历史元素如南昌起义相关内容,唤起用户对热血革命岁月的情感共鸣;蓝色表示文化名人,体现其深邃智慧与文化底蕴。同时采用清晰、美观图标和图形代表实体,提高信息可视化效果与辨识度,如用滕王阁的标志性建筑图形代表滕王阁实体,方便用户识别与记忆。

可视化的实施方法。选择适合的可视化工具,如Echarts、D3.js等,结合Web开发技术(HTML、CSS、JavaScript)实现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呈现。利用这些工具的图形绘制功能,将知识图谱中的实体和关系以节点和连线形式展示。通过节点大小、形状、颜色,连线粗细、颜色、样式等视觉属性,直观表达实体重要性、类型和关系强度、性质等信息。如用较大圆形节点表示重要历史事件,方形节点表示文化人物;红色连线表示领导关系,蓝色连线表示创作关联关系。在交互功能实现方面,运用JavaScript编写交互逻辑,实现点击节点弹出详情框展示实体属性、缩放和平移视图查看不同区域知识图谱、搜索特定实体或关系等功能。同时通过CSS样式表对可视化界面进行美化和布局调整,确保界面美观大方、布局合理,使用户在浏览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例如在南昌特色文化知识图谱可视化平台中,CSS样式表可设置界面背景颜色、字体风格等,使整个平台风格统一且富有美感,吸引用户深入探索。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线上平台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成效显著。其界面简洁,以起义元素为核心,借助色彩鲜明的图形图标展示人物、地点与事件。点击“周恩来”等节点,能呈现丰富详情;交互功能涵盖缩放视图,可宏观、微观切换,拖拽节点调整布局以理解关系,搜索功能便于查找内容。用户数据分析表明,该平台有效吸引用户深入探究南昌起义文化,将复杂知识直观呈现,避免了文字的单调,增强了文化感染力。但知识图谱的可视化面临挑战。对于南昌起义这类复杂事件,其背后政治、经济、社会等深层次内涵难以通过可视化完整展现,微妙的历史因素和社会影响难以用图形交互简单表述。同时,不同用户对可视化有不同需求与理解能力,有的追求深度学术分析,有的喜爱轻松娱乐呈现。

展望未来,可从多方面着力。在算法优化上,结合人工智能深入研究文化内涵表达,开发智能图形转换算法,精准转化抽象文化关系。加强用户研究,通过调研和行为分析把握不同群体需求特征,为学生打造趣味互动模式,为学者提供深度数据挖掘界面。此外,持续拓展知识图谱,挖掘民间手工艺传承网络、古街古巷文化交融等南昌特色文化元素,丰富可视化内容,从而提升南昌特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有力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