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
作者: 谭勇 魏静颖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数字媒体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正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文章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推动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新兴媒体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同时赋予其更强的持续传播能力和生机,这对于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以及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立足于文化强国构建,考察了融合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对融合媒体与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
数字媒体的概述
数字档案和数据库在保存和展示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为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数字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它们还构成了现代文化交流的新平台。这些平台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渠道,使得文化内容的传播更加多元和立体,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互动的体验。无论是社交媒体的即时分享,视频平台上的视觉盛宴,还是VR和AR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数字媒体都在不断地拓展文化传播的边界,让文化资源的保存和传承变得更加高效和广泛。
当前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传播效率不足。尽管数字媒体在提升信息传播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仍有待提高。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尽管基础教育课程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在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教学时间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不足。在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相对较低,且主要集中在古汉语、中文、艺术等相关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传统文化内容在网络环境中的收视率也不尽如人意,导致传播效率低下。现行的传播体系存在体制僵化的问题,对民间力量的重视不够,限制了数字媒体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潜力发挥。
数字媒体应用的误区。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我国传统文化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但许多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产品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片段,导致传统文化体系割裂。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碎片化特性未能得到恰当利用,使得公众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往往是不完整的,容易引起误解。
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遭遇了多重挑战。文化符号在广泛传播中被简化,导致它们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深层内涵和历史意义。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一些地方性文化在数字平台上被边缘化,这对文化多样性构成了威胁。同时,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平台上的消费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传统节日和习俗被过度商业化,变成了促销的工具,淡化了它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为了追求流量和点击率,传统文化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娱乐化或曲解,进一步偏离了其本真的文化价值。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依赖性问题。技术的迭代更新可能导致一些文化内容难以长期保存,旧格式的数字内容在新设备上可能无法播放,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构成了风险。同时,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一些偏远地区的居民难以接触到数字媒体,这限制了传统文化在这些地区的传播和普及。
数字媒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媒体的兴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文化遗产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或地点。数字媒体的多样化终端使得年轻人能够通过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接触到传统文化节目,这不仅展现了数字媒体的广泛覆盖能力,也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此外,许多历史建筑和博物馆采用3D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出了能够展示其特色的虚拟现实产品,这进一步体现了数字媒体的价值。
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数字媒介具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以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从多个维度全面展现文化的形象和深层含义。这种多角度的呈现方式甚至能够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完整过程,从而加深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在传统文化的呈现上,音频和视觉元素相互补充,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当前,数字电视技术已经能够存储并播放历史节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通过数字电视网络选择并观看他们感兴趣的节目。这种灵活性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得观众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丰富的文化内容。
扩大传播的覆盖面。传统文化传播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扩大受众群体,数字媒体在这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媒体拥有多种传播渠道,包括社交媒体、电子书和数字视频等能够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复杂的文学经典可以转化为电子书,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阅读,这显著扩大了文学经典的受众范围。数字媒体的应用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例如,艺术家将传统绘画与数字技术结合,通过数字媒体展示绘画作品的深层魅力。
数字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发展的传播路径
传播路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为了更有效地推广传统文化,传统媒体需融合新媒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采取了双屏交互的形式,观众在欣赏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可以扫描二维码实时参与答题,这增强了观众的交互性和参与度。此种融合策略不仅巧妙发挥了新媒体精确传播的优势,不断拓宽观众群体,还依靠传统媒体稳定的观众基础,提升观众的忠诚度,这明显催生了对融媒体的需求。
新媒体加传统文化。在信息爆炸与视听诉求不断扩大的环境中,快节奏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传统文化和现代青少年。然而,这些年轻群体恰恰是传统文化传播及发展的关键推手。只有当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深植,从而引发他们对传递传统文化的积极热忱,才能使得传统文化保持持续生机。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创造了挖掘青少年能力的新机遇。如短视频平台抖音,其展示了大量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譬如“中国传统香文化”“传统书法文化”“谁说京剧不抖音”“带着汉服去旅行”和“重回汉唐”等热门话题,点击率惊人(如表1所示)。
这些内容的娱乐化和年轻化的展现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传统文化的接触难度,使其更易于被理解和接纳,而且深得年轻观众的喜欢。它开启了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满足了新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审美和媒介素质。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国际友人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这有助于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固有印象,推动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发展路径。构建“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传统文化若要充满活力,需在众多领域内持续发展。“互联网+”模式为传统文化向产业化迈进提供了重要平台,形成了将互联网作为关键驱动力的“互联网+文化产业”新格局。以互联网为驱动力,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不仅推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还整合了媒体资源,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为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品牌不断注入新动力。
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崂山道士》《泰山传说》等,其丰富的内容和厚重的历史都可以用于打造特色旅游项目。通过深度挖掘这些地方的文化财富,我们能够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路线,使游人在轻松愉快的旅游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给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那些富有文化底蕴和经济价值的民间艺术,如年画、剪纸、刺绣、扎染等,也能成为我们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元素。我们可以寻求创新的方式将这些传统艺术从博物馆带到日常生活中,为其创新发展开启一条新的道路。
推进文化传递,强化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唤醒文化的现代活性。当下自媒体在文化传递过程中产生表层化、即食化与娱乐化倾向,为此,各相关机构需加强对网络传递行为的管控力度,以净化网络空间,同时要创作既迎合观众审美偏好又切实反映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主流传媒机构也应当积极融合媒体技术,通过跨平台互动传递,唤醒文化的现代活性。此外,观众群体也需提高自我鉴别力,增强自觉性,提升自身的媒介认知能力及文化素质,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与认识传统文化。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我们能够推进文化传递,强化网络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唤醒文化的现代活性。
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推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创新不仅承载着历史的价值,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在这个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我们应当利用融媒体的优势,将传统文化打造成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并探索“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新路径,以满足当代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确保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流传,并保持其活力,进而实现文化强国的愿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需要在政策层面推动数字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通过法律和规章来引导“互联网+”模式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并指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国家应引导和规范数字媒体的发展方向,并在实践中将数字媒体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为数字媒体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