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实践中的口述史方法与价值

作者: 魏书兵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实践中的口述史方法与价值0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技艺传承与文化认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是文化自信的强化者。口述史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展现出重要价值,不仅能记录与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还为后续的研究与宣传提供了丰富素材,有助于弘扬与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记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时,口述史方法被广泛应用,包括选择采访人或聘请学术专员、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充分准备,以及通过细致的访谈与录影来捕捉传承人的技艺精髓与人生故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留下宝贵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传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这些文化形式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技艺和记忆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口述史作为一种记录方法,能够生动地捕捉和保存这些技艺和记忆,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要性

技艺与文化的传承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活态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与文化责任。他们不仅是精湛技艺的掌握者,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手中紧握的不仅是技艺的钥匙,更是打开民族记忆宝库的密码。这些世代相传的技艺和文化,犹如一部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独特的民族情感,它们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悉心传授下,古老的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涓涓细流,跨越时空的界限,在后辈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的言传身教,使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让后人得以亲眼目睹、亲手触摸那些曾经真实存在或存在于历史文献与口头传说中的文化瑰宝。这种传授,不仅是对技艺的延续,更是对文化记忆的守护,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淌,避免了因岁月的侵蚀而逐渐消逝的风险。

文化认同与自信的强化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更塑造与强化了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他们如同文化的灯塔,照亮了民族文化的航道,引领着人们向着更加深远的文化海洋探索前行。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坚定信念,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那些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技艺与故事,一点一滴地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的传递与接触,如同一股股温暖的力量,悄然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逐渐增强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当人们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引领下,深入了解并亲身体验那些曾经遥远而陌生的文化传统时,他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也随之油然而生。

口述史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价值

记录与保存。记录与保存口述史,是一项极具深远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它不仅能够生动而详尽地记录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与珍贵记忆,还能以文献的形式,将这些宝贵的信息留存于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些口述史资料,如同一扇扇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引领着后人深入探索非遗的奥秘与魅力,感受传承人的智慧与情怀。对于非遗的传承而言,口述史资料无疑是一份丰厚的财富。它们为后人提供了鲜活的范例与启示,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非遗的精髓与传承之道,从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同时,这些资料也为非遗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视角,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剖析非遗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以及发展历程,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另外,口述史资料还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它们可以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通过这些资料,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研究与宣传。口述史资料犹如一座无尽的宝库,为非遗的研究和宣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些资料深藏着非遗的历史根源,像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图景,引领人们穿越时空,洞察非遗诞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它们同样深刻地揭示了非遗的文化底蕴,如同解锁非遗精神世界大门的钥匙,让人得以深入领会非遗背后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在非遗研究的范畴内,口述史资料的价值尤为显著。研究者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探索和剖析,可以更全面地把握非遗的发展轨迹和演变逻辑,揭示非遗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独特风貌与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非遗的认识和理解,还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在非遗的宣传层面,口述史资料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展现了非遗的艺术魅力和独特价值,激发了公众对非遗的浓厚兴趣。这些资料的广泛宣传,能够扩大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使更多人关注非遗、了解非遗,从而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构建更加优越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弘扬与振兴。口述史的传承与传播,如同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悄然间在公众心中播撒下对非遗的浓厚兴趣与深切热爱。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的口述故事,以其独特的方式,跨越时空的界限,将非遗的魅力与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激发了无数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尊重。在口述史的引领下,公众开始更加主动地探寻非遗的奥秘,从古老的技艺到深邃的文化内涵,每一处都充满了探索的惊喜与发现的喜悦。这种由内而外产生的兴趣与热爱,不仅加深了人们对非遗的理解与认同,更为非遗的弘扬与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随着口述史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非遗的影响力也随之提升,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社会各界开始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从政府到企业,从学者到民众,大家携手并进,共同为非遗的振兴贡献力量。无论是通过教育普及、文化展览,还是通过创意转化、市场运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实践中的口述史方法

选择采访人。选择采访人或聘请学术专员这一环节,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实践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理想的采访人需以非遗保护与传承专家的身份亮相,这要求他们不仅有深厚的非遗理论基础,还对特定非遗项目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譬如,在四川省2023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泸州河”川剧艺术、泸州傩戏、泸州王氏祖传正骨医技、先市酱油酿造技艺记录工作中,采访人应当熟悉各非遗项目的历史沿革、艺术和技艺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人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在访谈中引导传承人深入挖掘和讲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另外,采访人还需具备丰富的口述史采访工作经验。口述史采访不同于一般的访谈,它要求采访人具备高超的访谈技巧、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迅速捕捉到传承人口述中的关键信息,并引导其深入阐述。这样的经验积累,有助于采访人在面对传承人时,能够迅速建立起信任与尊重的关系,营造出轻松、自然的访谈氛围,从而激发传承人的讲述欲望,获取到真实、准确的口述资料。

搜集资料与准备。在访谈正式开展之前,搜集资料与准备工作显得尤为关键。这一过程需要全方位地围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其所承载的非遗项目,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资料搜集。资料来源应多元化,包括但不限于纸质文献,如历史书籍、研究论文、地方志等,它们为访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音像出版物,如纪录片、访谈视频、现场演出录像等,这些资料能够直观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以及实物文献,如“泸州河”川剧、泸州傩戏的服饰、面具、道具等,它们作为非遗项目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艺精髓。然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细致的整理与研究。这包括对各类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提取出关键信息和核心观点,形成对非遗传承人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梳理资料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非遗项目的知识体系,为访谈的深入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根据整理与研究的结果,应着手制定访谈方案。访谈方案应明确访谈的目的、主题、问题列表以及预期的访谈效果,确保访谈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访谈方案还需充分考虑传承人的个性特点、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制定出符合其实际情况的访谈策略,以提高访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访谈与录影。访谈与录影环节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实践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直接关乎口述史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访谈启动前,确保传承人充分知情并自愿参与至关重要。这需向传承人详尽阐释记录工作的本质、目标及其需配合的具体事宜,诸如访谈时长、问题范畴、资料应用等,以此彰显对其意愿与权益的尊重,构建起基于信赖与尊重的协作桥梁。访谈地点的择定,受访者的家宅或工作室常为首选。这些地方往往镌刻着他们的个人记忆与创作灵感,能营造出温馨、惬意的访谈环境,助力传承人放松心情,更自如地分享个人经历与技艺。此类环境亦能激发传承人的叙述热情,为访谈增添更多生动与真实色彩。至于录影技术层面,为确保口述史资料的清晰度与辨识度,需选用高性能的摄像机与麦克风进行多机位、多角度同步录制。摄像机需具备高清画质与出色的稳定性,能够精准捕捉传承人的表情、动作及细节,为后续剪辑与制作提供丰富素材。麦克风则需拥有卓越的收音效果与降噪能力,确保录音清晰无杂音,能真实传达传承人的声音与情感。借助这些专业技术手段,可有效保障摄像与录音的质量,为口述史资料的保存与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技艺与文化的桥梁,其口述历史不仅是技艺传承的宝贵资料,还是文化认同与自信的源泉。在记录实践中,通过精心选择采访人、搜集资料、访谈与录影等口述史方法步骤,有效记录了传承人的故事与智慧,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生动素材。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非遗的认识与研究,还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