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

作者: 张洪亮

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0

地质遗迹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构建地质文化自信、促进地学科普教育和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地质遗迹保护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绝大多数类型地质遗迹保护区都以世居村民土地为载体,协调发展地质遗迹保护区人地关系,农村社区是不可或缺的因子。农村社区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202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勾勒了农村发展的新愿景,也提出了如何深入挖掘乡村资源本底,形成独具特色的全景式农村发展新格局的时代命题。

地质遗迹是一种特殊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资源,依托地质遗迹这一资源禀赋,“地质+”、地质文化村(镇)等一系列地质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性路径相继被提出。其本质是以地质遗迹资源为牵引,多措并举地发展旅游经济。这涉及如何平衡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而这一争论从地质遗迹这一概念提出伊始就已存在。乡村振兴中,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地质遗迹保护是生态保护的子集。这就要求以新质的发展理念、新质的生产资料把握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力提升层面增进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的理论机理

系统观念引领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坚持系统观念谋划发展,形成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统一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创新方略。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质遗迹,承载了大自然厚重的历史记忆,兼具地理空间、社会空间、人文空间,构成了区域生态共同体。因此,地质遗迹的保护,不能仅仅从保护地质体出发,而应该抓住地质体这一“线头”,以系统观为引领,对地质遗迹的各个关联因子加以妥善合理地保护。

我国绝大多数地质遗迹保护区与农村社区存在区域叠置,在农村社区生活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关注生活空间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村社区美好生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农村自然资源涵盖面广,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保障,自然资源的存续利用是农村绿色发展的根本要义。乡村全面振兴,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地质遗迹保护提供了机遇。随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落实落地,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形成,发展条件持续改善,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利用乡村全要素资源,地质遗迹的合理开发利用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路径。而资源统筹利用的前提是得到合理的保护,以期实现永久存续利用。这就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将地质遗迹保护纳入农村社区建设中,从而实现农村社区生活治理现代化与地质遗迹保护的协调发展。

传统文化促进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利资源,包括物质乡村文化和非物质乡村文化。赋存于乡村的地质遗迹反映了乡村的地域特色,也是一些传统文化的载体。例如,九寨沟漳扎镇的中和药九寨,涵盖湖泊、瀑布、钙华台地与激流、泉流、古生物化石、地质剖面、地质构造、洞穴与洼地、第四纪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迹、山岳地貌、矿物岩石、奇特与象形山石、峡谷地貌等14种类型的地质遗迹,造就了风景绮丽的九寨沟。目前九寨沟已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名录,这些名片塑造了九寨沟独特的身份。此外,寨子的先民对这些自然风光进行了再创造,产生了独特的藏文化。这些藏文化又反过来对地质遗迹进行再塑造,让生活在这片区域上的人民崇拜并保护这些“神山”“神水”。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作为“黏合剂”,毫无痕迹地高效揉和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农村社区,是传统文化促进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的优秀典范,成就了九寨沟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

科技创新助力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的数字革命,大数据产生的鲶鱼效应给各行各业带来机遇和挑战。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提出新质生产力,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下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对于推动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高质量深度融合而言,科技创新是根本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都是科创资源的洼地,缺乏创新应用场景,科技成果转化匮乏。地质遗迹资源的深度发掘离不开多学科创新性研究,正如上文论述,地质遗迹保护区与农村社区是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因此对地质遗迹的创新性研究会反哺农村社区发展。

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人才匮乏。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目前搞地质遗迹保护的人员基本上是从传统地质行业或者是地理科学转行而来的,其研究思维还停留在其自身所在的学科,缺乏对地质遗迹保护客观清晰的认识,指导研究的思想理论也未能及时更新,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以地质遗迹保护发源地英国为例,现今已经将地质遗迹的时间范围扩展到人类世,将地质遗迹的保护定位为全周期、多角度、跨学科、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的实践活动。此外,在地质遗迹学术研究方面,西方国家也有一批专业人才,创办的学术期刊Geoheritage亦是行业顶刊。相比之下,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研究人员相对较少,专业性较差,对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系统性融合的探索也只是浅尝辄止,还未形成系统性理论。而研究农村社区的人员多属社会科学领域,缺乏自然科学学术背景,很难真正认识到地质遗迹资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为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还需深度探讨。

管理矛盾。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行政部门协同合作,而这又可能会导致多头管理状况的产生,不利于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工作的开展。例如,对一些高品位地质遗迹而言,县级管理部门往往会派出专门管理机构或者委员会,主导地质遗迹的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同时,地质遗迹保护区受所在区域行政部门的管理。此外,由于地质遗迹具有资源属性,因此国土资源部门同样对其具有管理权。这种多头管理的混乱现象极有可能会对二者的有机融合造成一些阻碍。

认知缺乏。笔者曾有幸参与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你们是干啥的”“这个化石有啥用”“你们是不是挖墓的”“这个化石值多少钱”等问题。诚然,普通老百姓由于未受过专业的训练,对这份工作十分好奇,但也暴露出我国地球科学知识普及工作中的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空巢村,村民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认知相当匮乏,这种匮乏也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此外,在野外调查期间,我们经常发现的一个现象是,村民对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关注度极低,他们更关心的是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是否会征用土地,征地款怎算。还有一些村民认为“你们建啥子地质公园,跟我们又没得啥子关系”。可见,认知缺乏也是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之一。

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数智赋能,云上融合。当前全球正快步迈入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也从传统领域逐步向数字领域扩张,大数据、AI、云计算等新兴行业不断对传统行业发起挑战,万物数智化趋势越发明显。地质遗迹和农村社区作为传统平行物理空间,在All in AI的时代,通过数字映射也在元宇宙空间中有了交汇的可能。当前我国乡村治理正逐步推进数字治理,数字乡村一张图正在逐步实现。如能将地质遗迹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数字化,一并加入其中,将助力形成独一无二的数字乡村。

品牌打造,深度捆绑。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的本意是实现发展的双赢,这种模式的持续离不开经费和外部其他资源的投入。如何让这种模式脱离外部支持还能稳健运行,这就需要深入挖掘这种模式的经济内需力。打造独一无二的地域品牌,将地质遗迹保护和农村社区治理与这一品牌深度捆绑,集中运营,一方面解决融合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资源,另一方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和地质遗迹保护品牌。如此形成共同体,间接实现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的深度融合。

碳汇交易,绿色赋能。人地系统深度参与着全球碳循环,地质遗迹作为地球演化的产物,保存有丰富的地质历史记录,由此可以进行古生态特征和气候环境的反演,及对地质历史期间碳循环、碳平衡规律的探索。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的深度融合是一种新型动态人地关系,通过与地质遗迹产生时期碳平衡关系对比,能有效预测融合区域内碳循环趋势。据此在区域内进行碳核算,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碳汇交易。这条碳汇“绿色生金”之路,除了能为地质遗迹保护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外,还能为地质历史时期与当代碳平衡对比研究提供现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