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视域下烟台文旅信息可视化设计

作者: 韩静

数字媒体视域下烟台文旅信息可视化设计0

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在文旅传播及设计等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为烟台文旅发展提供了新的宣传和展示的可能性。文章以文旅信息的可视化设计与传播为研究对象,以文旅市场为主战场、数字媒体为平台、信息传播与浏览过程为主线,从文旅信息推广、数字媒体创作、可视化设计的动态关联性入手,探索数字媒体视域下可视化设计服务于文旅信息传播创作的载体选择、互动方式、具体路径及美学策略等内容。从信息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实际调研、查阅资料等方法,结合文旅消费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变化,从图形符号、设计逻辑、色彩运用、文本排版、传播媒介等方面,对收集的文旅信息传播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符合山东文化气质和地域特色,凸显“仙境海岸·品重烟台”的城市品牌形象。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强调应将数字信息技术积极创新应用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当中,以推动传统文化旅游业在形式、内容、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增加艺术变现力和感染力,提高艺术创作效率和能力。2024年1月,烟台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烟台市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仙境海岸·品重烟台”城市品牌,将烟台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城市。面对当前数字化阅读形式兴起的信息阅读趋势,越来越多的文旅信息设计者关注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为迎合人们期望在更短时间内通过新形式获取更加实时且全面的信息的新需求,以及将“文旅融合”观念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中,烟台文旅将信息可视化设计作为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即打造以文化与旅游融合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化产业模式。

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概述与发展趋势

信息可视化设计概述。从广义上讲,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它可以反映事物属性、动态消息及情报等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获得的信息来区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事物。信息类型多样,包括音讯处理和通信系统传输等内容。可视化最早出现于计算机科学领域,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把信息、知识及数据等在屏幕上转换成图像、图形的方法和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领域,可用作数据转换、图形显示和交互处理。从宏观上讲,可视化分为科学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前者主要关注三维现象的可视化,如天然几何结构的数据(如MRI数据、气流等),后者主要围绕抽象数据集,如非结构化文本或者高维空间中的点。其由来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通过石头、树枝等工具,以岩画的形式,将图形、图表、地图等作为可视化表达方式,来记录经验、讲述故事和传达信息。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信息可视化继续发展,科学家同样尝试以可视化的图表、图形来解释自然规律和揭示自然现象,艺术家对艺术规律的探索也依此方法展开。之后,现代计算机技术出现,可视化得到更大程度的推动和创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可视化被多个国家用于开发CAD图形系统以生成和显示图形、图画等内容,其逐步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教育、设计、管理等方面。时至今日,可视化已然成为数据分析、科学研究及艺术设计等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

信息可视化设计发展趋势。当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传统的传播媒介逐渐被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取代,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文旅行业的推广成为趋势。从学术研究来看,国内外整体上呈现三种主要学术观点:一是信息技术生产力论,即从信息技术贡献和信息传播的关系角度出发,强调信息传播技术的有效性所带来的边际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其既是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代表,也是科技创新趋势的反映,其可推动未来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达到新高度,信息技术生产力将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该研究以国立、鲍康阜、Nakasone、Torero、杨晓峰等人的探索和努力为代表;二是信息可视化情感导向论,即从情感认知角度出发,以信息传播的动态关联为基础,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结合情感因素对信息进行表达和传递,该研究以Nicole Amare和Alan Manning、简·维索基·欧格雷迪等人为代表;三是产业经济论,即从产业的角度并结合数字媒体时代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生产特点来看,强调可视化除作为一项技术之外,它还是改变思维模式、调整发展战略及拓宽商业模式的重要方法。该观点将可视化从理论和技术层面提升至商业价值与模式、产业结构与形态的更深层面。该研究以郭芳、刘立伟、王晰、李娜、张恒毅、彭兰等人为代表,在文旅、医疗、新闻、体育等行业领域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与资讯视频化时代耦合的探索和研究。

数字媒体与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关系

从传统媒体视角来看,信息可视化设计存在弊端。一是信息可视化设计过程繁复。传统媒体是一种以某一类传播媒介为主导的面向大众定期发布信息的传播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媒介一般以杂志、报纸为主,通常侧重于关注信息可视化是否能够快捷、高效地传递给受众群体,受众群体提炼信息是否达到全面、精确的效果。传统媒介在定型和出版前需多次对信息进行加工,查看排版是否合理、文字是否有误、视觉元素是否符合审美法则、构图是否美观等,这导致定稿过程复杂,且容易在制作完成后产生诸多问题,如设计周期长、经济成本高、信息更新不便等。

二是信息可视化设计传播途径有限。传统媒体存在信息超载和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导致其在信息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方面会局限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展开传播。传播途径和渠道仅存在于二维空间中,信息的视觉效果较为受限,通常只是简单的点到面之间的线性传播,其传播方式面临极大考验。

三是信息接收被动且刻板。传统媒体的可视化信息可谓铺天盖地,人们在信息爆炸时代无法进行快捷、有效的提取,更多地是被强制性地植入大脑,被动接收信息,且不能进行主观能动选择。信息单向传播会导致受众群体产生心理上的抗拒和排斥,长此以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信息传播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新媒体视角来看,信息可视化设计存在优势。一是表现形式多样化。基于数字媒体的新媒体,其信息可视化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面对信息爆炸和信息超载的现状,信息识别过程日益方便和快捷。以往传统媒介通过单一的印刷类信息进行传播的方式被打破,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从二维空间转向多维空间,由最初的静态化转向动态化,并继续向动静结合方向发展和演变。与此同时,可视化设计还将空间感和时间感的设计表现形式应用其中,力图使信息可视化达到新高度。

二是信息载体日趋多元化。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可视化设计者萌生更多新的设计理念,随之也推动信息传播效果的改善和提升。在此情形下,人们通过视觉容易迅速读取到的文字、图案、色彩等元素作为可视化设计应用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载体,将意图和情感信息清晰快捷地传递到大脑中,较传统媒介下的印刷类静态视觉元素更加灵活和自如,如具有易多次修改、成本低等诸多优势,可谓优势凸显。

数字媒体条件下烟台文旅信息可视化创新策略

信息可视化设计与传播就是一种讲求逻辑化梳理、图像化处理、趣味化表达的艺术设计形式。基于当下数字媒体技术,优化烟台文旅信息可视化设计,通过图形化呈现核心内涵,运用信息图表可视化等设计手法,突出烟台城市特色和文化魅力,展示烟台文旅信息在数字媒体平台上的应用案例,探索烟台文旅信息传播渠道和观众群体,使大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城市品牌形象,更好地适应数字媒体平台传播的可视化文旅信息范式。对于文旅信息可视化创新,可尝试以下三点策略:

一是利用已呈现的“数字媒体+文旅”的案例进行分析,细分受众群体,用数字媒体创作精准定位,优化创作策略与方式。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文旅信息传播方面,其核心和最终目标皆为为受众群体服务,如何使受众群体快捷高效、精确全面地做好信息的把控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传统观点认为文旅受众群体是城市居民消费者,广大的乡村居民被排除在外。现实情况是,伴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异减小、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普及,全民皆是消费者,但是受教育水平、阅读能力存在差异是既定事实,短时无法改变,故对于文旅信息与产品的产生反而提出更高和更为复杂的要求,以满足当下受众群体的情感需求和审美感受。

二是探索数字媒体文旅信息的可视化设计与传播。互联网文旅信息区别于传统文旅产业的重要特征是信息主客体之间时空距离被拉近,大众通过“一方屏幕”便可“游览”目的地,如此各种声音也会掺杂其中,随之而来的是受众群体产生疑虑,对数字媒体“美化”文旅却缺少文字解释而担忧和不解。可视化信息的快速理解可以消解大众的恐慌,也可以丰富数字媒体表达的内容,全方面、多形式地通过文字、图案、色彩等视觉元素对文旅发展进行可视化信息传播,贴近文旅实际并加以引导和传播。

三是数字媒体文化的横向融合大发展必须明确媒体创作的美学范式方向。影像、图像具有跨越地域限制和语言障碍的功能,发布最新动态、呈现文化渊源、科普旅游装备、讲述烟台地域文化故事,都是文旅信息最终呈现的背景资料。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考虑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场景是否喜闻乐见、故事是否共情共鸣、叙述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要提升信息传播质量,以安全、科学、幽默、互动、务实、普世情怀和政策导向等模式为主导,抢占文化传播制高点,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及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构建数字媒体视域下的文旅信息传播范式,可为我市数字媒体产业实现横向跨越与纵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催化地域文旅消费、助力“大循环”建设。同时可抢占新媒体文化传播制高点,提升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及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