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地方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作者: 孙婷

文旅融合视域下地方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0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文化的创新性演进对于驱动地方经济腾飞、助力文化传承弘扬、增进社会凝聚团结意义重大。文章剖析文旅融合进程中地方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深度探寻文化内核、精心培育专业人才、强力驱动科技赋能、系统优化产业融合格局以及着力构建协同发展长效机制等多元维度给出极具针对性的破解路径,力求为地方文化的持久繁荣昌盛筑牢理论根基、提供实践指引。

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

经济赋能:催生产业蝶变的新动能。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复合产业发展范式,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核心要素,为地方经济开辟崭新增长路径。地方文化蕴含的丰富宝藏,涵盖独特民俗技艺、传统手工绝活、极具地域标识的节庆活动等,一旦与旅游开发精妙融合,便能孵化出琳琅满目的新业态。从产业经济学理论视角审视,文旅融合可打破传统产业条块分割的藩篱,催生强大的协同效应与显著的范围经济优势。文旅融合助力地方经济从过往单一产业主导的固化模式逐步向多元产业协同联动的高级形态转型。以农业或工业为支柱的区域,引入文化旅游项目后,产业附加值呈几何倍数攀升。有些乡村地区发展田园与民俗文化魅力,精心策划农家乐、乡村音乐节、民俗体验特训营等特色活动,让农产品就地华丽转身为旅游热销商品,农民身份也从单纯的田间耕耘者蝶变为旅游服务从业者,收入构成多元化。

文化传承:激活历史记忆的唤醒密码。地方文化作为地域文明的璀璨结晶,承载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深邃的民族精神。然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洪流冲击之下,众多地方文化深陷失传险境。文旅融合恰似一场及时雨,为地方文化传承搭建起广阔无垠的展示大舞台与坚实可靠的传承载体。地方文化借助旅游景区的民俗风情表演、文化博物馆的数字化全景展示、非遗工坊的沉浸式现场体验等多元形式,走入公众视野。游客沉浸于旅游活动之际,充当地方文化的热情传播者与虔诚传承者。这种传承模式将地方文化从少数人的坚守转化为大众式参与,为地方文化的绵延不绝注入活力。

社会凝聚:重塑乡土认同的精神纽带。地方文化维系着当地社会群体的心灵共鸣。文旅融合如黏合剂,有助于全方位强化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进而稳步提升社会凝聚力。当地方文化以丰富多彩、独具匠心的旅游产品形态精彩亮相时,居民能够直观且真切地领略家乡文化的迷人魅力,由此激发他们踊跃参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澎湃热情。与此同时,外来游客对地方文化的由衷认可与高度赞赏,恰似一剂强心针,进一步夯实居民的文化自信根基。

当前地方文化创新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浅层开发:流于表面的文化“快餐”。当下,诸多地方文旅项目呈现浅层开发弊病。部分地区在古镇、古村保护性开发进程中,过度追逐商业化利益最大化,却严重忽视对当地核心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古街充斥着千篇一律、毫无地域特色的全国通用小吃、纪念品,建筑风貌虽历经仿古修缮,却因过度粉饰丢失古韵与原真性。对于当地独特的宗族文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民间信仰等深层文化富矿缺乏精准解读与精妙转化,游客置身其中,只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难以真正触及地方文化的灵魂精髓。这种“快餐式”开发套路虽能在短期内斩获一定经济收益,然而从长远战略眼光审视,严重透支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生命力,致使文旅项目后续乏力,难以为继。

人才短缺:制约创新与传承的瓶颈枷锁。人才匮乏束缚着地方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步伐。一方面,地方文化创新创意的专业人才稀缺至极。文旅项目的策划、设计与运营管理,亟需具备跨学科知识架构与创新思维模式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不少地方在这一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来团队。这些外来团队虽熟稔现代设计理念与市场运作套路,却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肤浅表层,难以精准洞悉文化内核,进而实现深度创意转化。另一方面,传统技艺传承深陷后继无人的窘迫困境。地方传统技艺诸如木雕、刺绣、古法酿造等,学习周期漫长,经济效益产出缓慢,年轻人大多对其望而却步,不愿投身其中,导致传统技艺传承链断裂,地方文化创新发展缺乏坚实人才根基。

科技应用不足:迟滞融合发展的短板弱项。当前数字化浪潮下,科技成为驱动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地方文旅融合的前沿阵地,科技应用却存在诸多短板。部分地方文化旅游景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线上宣传推广手段单一乏味,极度缺乏互动性与沉浸式体验设计。一些博物馆虽已搭建线上展览平台,却仅将文物图片机械罗列,未能灵活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实现文物的立体化、场景化精彩展示,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验诉求。同时,在旅游服务与管理环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严重不足,难以实现精准营销、智能导览与高效运营,极大地制约地方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进程。

产业融合失衡:协同联动的“肠梗阻”。文旅融合涵盖文化、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诸多产业部门,然而现阶段部分地方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存在明显失衡现象,协同联动效应未能充分释放。一方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融合深度欠佳,存在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文化资源难以有效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旅游活动亦未能充分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上下游产业链整合乏力,各环节之间缺乏紧密协作。有些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未能与旅游购物有机融合,旅游交通的便利性与景区接待能力不匹配,影响游客的整体体验,制约地方文旅产业的综合效益提升。

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文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深度挖掘:开启文化富矿的寻宝之旅。组建跨学科精英研究团队是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的关键。团队应由民俗学、历史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多领域权威专家组成,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如研究团队可通过对村落历史文献的系统梳理、口述史的广泛采集、建筑的精准测绘等系列工作,挖掘出村落防御外敌的独特地道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村民互助、英勇抗争的动人历史故事。以此为核心创意素材,匠心设计开发沉浸式探险旅游项目。

同时,建立地方文化基因库,将散落各处的文化元素进行科学分类整理、数字化高效存储,为后续文旅项目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宝库,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旅游资本的高效转化。当地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深耕地方文化,对取得突出成果的团队给予丰厚奖励。并且定期举办高规格的地方文化研讨会,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交流前沿经验,拓宽研究视野,持续深化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为文旅融合筑牢深厚的文化根基。

人才培育:夯实发展根基的人才摇篮。地方院校与文旅企业应紧密携手,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院校应开设地方文化创意、非遗传承、旅游规划等前沿专业课程,邀请文旅行业资深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引入实际项目案例开展实战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积累丰富实践经验。

同时,提供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度参与文旅企业的项目策划、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关键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在传统技艺传承方面,设立民间艺人工作室,鼓励艺人进校园、进社区,政府给予一定经济补贴,保障艺人生活无忧,让他们安心授艺。利用新媒体平台为艺人及其作品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其知名度与经济收益,吸引年轻人踊跃投身传统技艺学习。

举办各类地方文化创意大赛、技艺展演活动,为人才搭建展示才华的绚丽舞台,激发创新活力,为地方文化创新发展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劲旅。企业也应建立内部培训机制,针对在职员工开展地方文化知识强化培训和开设创新技能进阶课程,让员工更好地将地方文化融入日常工作。

科技赋能:点燃创新引擎的科技火炬。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力推动地方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景区应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5G网络,为游客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在历史博物馆中,游客通过佩戴VR设备,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历史场景,与古人对话,近距离观赏文物细节;利用AR技术扫描景区建筑、展品,即可获取详细的文化介绍、历史故事音频视频等。

构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整合旅游信息查询、在线预订、智能导览、实时评价等多元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偏好、消费习惯,实现精准营销与个性化推荐。根据游客历史游览数据,为其推送符合兴趣的小众文化景点、特色旅游活动,提升游客体验质量,以科技之力赋能地方文化创新性发展。

优化产业融合:编织协同生态的锦绣蓝图。打破产业壁垒,促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层面,鼓励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开展股权合作、项目共建,共同开发兼具文化内涵与旅游吸引力的产品。在产业链整合方面,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与旅游购物深度融合,通过文化创意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景区、酒店设立展销中心;优化旅游交通布局,开通景区直通车、旅游专线,提升交通便利性;加强旅游餐饮规范化管理,挖掘地方美食文化,打造“美食+旅游”特色品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文旅产业协同生态系统,实现产业联动发展与综合效益最大化。

协同发展:凝聚多方合力的磅礴伟力。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成立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文化、旅游、财政、规划等多部门,制定统一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避免多头管理与职能交叉。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鼓励企业加大文旅项目投资,通过政策优惠、资金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引导社会组织如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旅游行业协会等参与行业规范制定、文化传承保护、游客权益维护等工作;激发居民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参与文旅志愿服务、民俗文化表演,分享地方文化故事,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加强区域间文旅合作交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与周边地区联合推广旅游线路、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建,以协同发展之力推动地方文化在文旅融合浪潮中创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