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的诗意书写

作者: 陈学珊

茹志鹃的《百合花》作为诗化小说的代表,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意特点。小说叙事松散、意境诗化,以诗性语言将深沉情绪融于片段叙事,呈现作者对现实人生的诗意感知与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含情,人性美尽显,借细腻刻画与情节展现善良、纯真与坚韧。百合花、月亮等意象运用精妙,丰富内涵、强化感染力。文章将围绕景物、人性、意象之美探究其诗化魅力与艺术价值。

诗化小说是一种将小说与诗歌元素融合的独特文学体裁,它追求的是超越现实、充满艺术美感的故事表达。在诗化小说中,作家往往通过精挑细选的形象、细节及场景描绘,渲染出浓厚抒情味与哲理感,不拘泥于传统叙事,着力营造意境,凸显诗意之美。学者张红秋曾经说过,倘若诗化小说的创作者从认知的视角来审视周遭世界,他们或许会将苦难现实描绘得既丑陋而令人不悦,又饱含着悲愤之情,进而唤起人们的抗争意志。然而,他们并未选择以认识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而是用一种充满诗意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周围的一切。通过这样的视角,他们能够在困境中发现幸福、坚韧与宁静,甚至洞察到生命的深层意义。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诗化小说典范,故事背景设定在解放战争初期1946年的中秋夜,地点是前线的一座临时医疗站。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一个小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纯真、无私的情感和深厚的互助精神。年轻的通讯员负责护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前往前沿医疗站,在此过程中以及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向一位刚刚结婚三天的新媳妇借用被子,最后,小通讯员为了拯救战友而不幸牺牲在战场上。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人们在艰难时刻的相互支持,也展示了人物之间的细腻情感交流。作者运用了一种富有诗意与抒情色彩的手法,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充满艺术美感的故事氛围。

景物的诗意渲染

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常常具有多重作用,包括展现故事背景、营造氛围、映衬人物性格以及促进情节演进等。《百合花》中的景物描写虽然不多,却别有一番韵味,为作品增添了一抹柔和素雅的色彩,并赋予了浓厚的诗意,整体营造出一种圣洁而高雅的艺术境界。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有虚有实,随着场景变换和时间推进而变化,更加淡化了小说的故事情节,让这篇小说的叙事节奏变得舒缓张弛,有一丝闲淡松散的意味,也为小说的故事发展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情境。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这段景物描写描绘出一幅中秋雨后清晨的诗意画面,充满了画意与韵味。虽然早晨的小雨已经停歇,天空放晴,但道路依然湿滑难行,这既是对现实环境的真实写照,也隐喻了前行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在雨水的冲洗下显得青翠欲滴,珠烁晶莹,仿佛每一株植物都在晨光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传递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息。尽管敌人的冷炮仍不时轰鸣,提醒着正处于战争时期,但那田园风光的恬静仿佛具有净化之力,极大地冲淡了战争的残酷和形势的严峻所带来的阴郁沉重。在这片青翠的秋庄稼映衬下,空气中弥漫的清新湿润似乎洗净了一切烦恼与恐惧,使得这片土地暂时恢复了一种和平的幻象。这一刻,战争的阴影似乎被自然的美好所遮蔽,人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慰藉与宁静。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

这段文字通过虚写手法,勾勒出作者记忆中故乡那温馨而生动的场景:青山层叠,翠竹环绕,一条蜿蜒的石阶小径盘旋而上。画面栩栩如生,既有自然景色的静态美,又有人物活动带来的动态感,静中有动,相得益彰。既显现了自然风光之美,又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文字充满诗意,引人遐想。

此外,小说中另有三处对月亮的描绘,穿插于故事的中间及结尾部分,这些描写在文中隐约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关联。

(1)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2)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

(3)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946年的中秋夜,一轮明亮的满月高悬天际,预示着总攻的迫近。然而月光令“我”忧虑行动可能因此暴露,增加战士们的风险。这轮明月不仅让“我”感到不安,也为通讯员的牺牲埋下了伏笔。在这样一个本应是团圆和温馨的中秋夜晚,通讯员却在这明亮的月光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那朦胧的月光下,女性的柔情与战士的刚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至美而动人的意境。这种以美景衬托悲情的手法,使情感表达更为深刻动人。

人性美的诗意绽放

小说《百合花》中,作者聚焦小人物,塑造出非典型的英雄形象,通过描写在战争背景下军与民互帮互助的小事,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坚韧。其中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两者虽身份不同,也无显赫身份与高贵地位,却用生命和善良呵护着那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美。他们的举动平凡而蕴含着巨大力量,心灵质朴而闪耀着人性的璀璨光辉。

小通讯员是一个年轻、质朴、憨厚且勇于牺牲的革命战士,在小说的前半段,作者将小通讯员塑造成一个有些羞涩、腼腆的年轻人。在与“我”和新媳妇的交往中,他表现得有些拘谨和不自在。小通讯员负责护送“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途中,总与“我”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去借被子时,与新媳妇有了一点小冲突,甚至在她面前显得有些笨拙和慌乱。这种羞涩和腼腆的性格,使得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有些生硬和不自然。

然而,这并不影响小通讯员骨子里的善良和细心,不影响他作为一名战士的英勇和果敢。小通讯员在得知被子是新媳妇的嫁妆,且理解了百合花被子对新媳妇的重要意义后,想把被子还回去,在“我”的劝说下,又决定用了要“好好地洗洗”。回到部队之前,小通讯员突然一改之前的内向变得活泼起来,临走时还把自己怀里的馒头给了“我”。在战场上,一向内向不敢大声讲话的小通讯员在遇到危险时却第一个大声喊“大家趴下”,而自己却奋不顾身地扑向了敌人扔来的手榴弹。小通讯员的英勇与献身,并非出于一时的激情,而是根植于他对生活的深切热爱和对民众的坚定忠诚。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甘愿为民众的福祉与和平献出宝贵生命。这种精神,恰如百合花所寓意的那样,代表着无畏与坚韧。他年轻、腼腆,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仰和热情,他的牺牲更是增添了一种悲壮的诗意。

新媳妇也是一个善良、细心且无私的好姑娘。新媳妇才刚刚过门三天,便把自己崭新的、唯一的嫁妆“百合花被”借给了部队使用,为此还与小通讯员有了一点点小矛盾。当小通讯员的衣服被挂破时,她却热心地想要给小通讯员缝补,奈何羞涩的小通讯员拒绝了她的好意。后来看到受伤的小通讯员被送来,得知小通讯员已英勇牺牲时,在震惊与伤心之余,她一改传统女性在包扎所的扭捏,自顾自地为小通讯员缝补起先前被挂破的衣服,想让小通讯员走得更体面些,并无私地把自己的新百合被铺在了小通讯员的棺材里。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透露出了新媳妇的善良与无私,生动诠释了爱与奉献的真谛。她对子弟兵怀抱着一份纯净无瑕、毫无保留的爱,而她的付出,更是毫无条件、不求回报的。这种精神境界,恰如百合花所寓意的那般,纯洁而美好,令人动容。

意象的诗意蕴藉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这一意象的选择蕴含了丰富的诗意与深刻的象征意义,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百合花作为一种花卉,寓意着纯洁、高雅、清新的特质。

小说以此为题,无疑是在向读者传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赞美,同时也为整个故事奠定了一种清新脱俗的基调,所以文学家茅盾曾用“清新俊逸”来评价这篇小说的抒情诗风味。文中的百合花出现在新媳妇的嫁妆被上,被子这一意象,本是生活中的常见保暖用品,在小说中却是村民贫苦的象征,它在战争年代下被视为最珍贵的东西,是拿来保命的东西。但是在这样困苦的时代背景下,村民们仍然愿意将被子借给子弟兵们,这也是被子的隐喻所在,即“军民一心”。最后,小通讯员去世,新媳妇用百合花被送别小通讯员,并为他缝补了衣服上的破洞,弥补了“我”和新媳妇未能为通讯员补上衣服的遗憾,也体现出了新媳妇对于生命的敬重和悼念。至此,百合花作为小说中的核心意象,其意义已经超越了花卉本身,得到了更为深刻和升华的诠释。枣红色被子上绣着的百合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或图案,而是新媳妇与小通讯员即军民之间纯洁感情的象征。

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不仅是一个物理上的瑕疵,更深刻地隐喻了他人生的不完美与缺憾。这个破洞原本是新媳妇在不经意间造成的,分别前,“我”与新媳妇都希望能为他缝补好这个破洞,但羞涩的小通讯员拒绝了。最终,小通讯员只能带着这个未修补的破洞,踏上了前往战场的征途,它仿佛成了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也是“我”和新媳妇的遗憾。这个破洞不仅象征着小通讯员个人生活的遗憾,更反映了战争年代人们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小通讯员年轻善良,还没有娶媳妇,拥有无限美好的未来,但战争与贫困剥夺了他的一切,甚至是生命。这不仅是个体的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他衣服上的破洞,象征着那个时代社会的“创口”,深刻地展现了悲剧的内涵。

此外,小说在开头特意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正值中秋时节,这一设定不仅为后文中出现的满月意象作了巧妙的铺垫,还深刻地关联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的深厚内涵。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美丽存在,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意蕴和情感寄托的象征。中秋时节,满月高悬,象征着家人团圆和幸福美满。而在小说中,满月反而为其增添了悲凉的氛围,在战争中,年轻的生命在月光下逝去,新婚的媳妇在满月下独守空房,满月的光有多么的明亮,月光下的人们就有多么的惶恐和不安,天上的月亮皎洁美好,地上的人们却面临着悲欢离合,整体形成了一种错位之美。

《百合花》作为诗化小说的典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与诗意情怀。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深刻的人物刻画以及丰富的意象运用,作品不仅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境界,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良、纯真与坚韧。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形象,成为爱与奉献的化身,而百合花与月亮等意象,则赋予了作品更为深远的象征意义。在品味这段诗意盎然的故事时,我们不禁为那份至真至纯的情感所打动,也为那份对生命与和平的执着追求而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