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乡村红色文化遗址开发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 戚庭跃 史艳金 崔国志 魏晨旭

吉林乡村红色文化遗址开发赋能乡村振兴0

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孕育了众多珍贵的红色文化遗址和遗迹。这些遗址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它们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为后人提供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然而,当前许多红色遗址正面临着保护不足、开发利用不当等严峻挑战,这不仅威胁到遗址的完整性,也影响了其教育和文化价值的发挥。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和实践探索,以确保这些红色遗址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为推动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

吉林省东南部红色文化遗址现状

吉林省东南部地区拥有数量众多且类型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根据现有统计,这些遗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抗联遗址。抗联遗址是吉林省东南部红色文化的重要代表,包括抗日游击队根据地遗址、战斗遗迹以及指挥部旧址。这些遗址分布广泛,以林区、山地为主,例如抚松县的四道沟抗联密营遗址(如图1、图2所示),展示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历程。这些遗址的历史背景深厚,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鲜有人问津,保护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陵园主要集中在通化市和集安市等地,保存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牺牲英烈的事迹。例如,集安市烈士陵园(如图3所示)建有多位抗日英雄的墓碑和纪念碑(如图4所示),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部分烈士陵园基础设施陈旧,未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此外,陵园的教育功能仍需通过更现代化的手段来提升。

红色教育基地。一些红色遗址被改建为教育基地,例如通化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杨靖宇将军殉难地纪念馆(如图5、图6所示)。这些基地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还通过图文展览和多媒体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习团体。这些教育基地的资源虽丰富,但其教育形式单一,游客对深度互动与体验式学习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部分红色文化遗址所在的自然环境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例如,一些抗联遗址位于森林覆盖率极高的区域,与当地的生态保护密切相关。这些遗址的保护不仅关乎文化传承,也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目前,这些红色文化遗址尽管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但保护和开发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将为吉林省东南部的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存在问题

吉林省东南部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利用存在多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保护力度不足、利用开发不足及宣传推广不够。

保护力度不足。遗址破损严重。部分红色遗址因年久失修或缺乏有效保护措施,出现了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的现象。例如,一些抗联密营遗址因地处偏远且缺乏监管,遭遇盗挖和植被侵蚀,这使得遗址的原貌难以完整保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威胁到了红色遗址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也影响了红色文化传承的连续性。红色资源年久失修、不成体系的情况时有发生,遭自然及人为的“原貌破坏”“改作他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保护红色遗址的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以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

基础设施薄弱。许多遗址的交通条件较为落后,部分遗址所在区域道路狭窄且通行不便,不仅限制了游客的通达性,也增加了旅行时间和成本。此外,许多遗址缺乏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本的配套设施,游客的参观活动难以顺利展开,制约了遗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此同时,遗址周边区域的公共设施水平普遍较低,如餐饮、住宿、公共卫生间等基础服务难以满足游客需求,从而降低了旅游的便利性和吸引力。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整体体验,也对遗址的综合开发利用产生了不利影响,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善,以提升遗址的旅游价值。

文物保护技术落后。文物的修复和保存工作未能全面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导致部分遗址的文物出现老化、破损、脱落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完整性和历史价值。这些技术短板不仅对文物的安全性构成威胁,还直接制约了遗址教育功能和展示功能的充分发挥。缺乏专业团队的科学介入,使得文物修复与保护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可能进一步加剧文物的损毁程度。因此,亟需引入专业力量和先进技术,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技术创新,为文物的长效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利用开发不足。缺乏多样化体验。现有的红色旅游项目主要以纪念性参观为核心,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充分激发游客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例如,许多红色旅游基地仅提供静态的展览和导游讲解,这种传统的展示方式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对于追求互动体验和新鲜感的年轻一代而言显得乏味。与此同时,基地普遍缺少互动性强的体验项目,如沉浸式情景再现、虚拟现实(VR)技术体验等,难以为游客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教育和娱乐结合的旅游体验。这种局限性削弱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尤其在年轻群体中难以形成持久的关注和参与热潮。

与乡村经济脱节。遗址开发未能有效融入乡村经济体系,与周边社区的互动较为有限,导致资源整合不足,难以形成稳定高效的产业链条,从而制约了其经济带动作用。例如,目前的红色旅游活动与周边的农家乐、乡村手工艺等特色经济形式结合不紧密,未能通过协同发展充分释放各方潜力。缺乏与当地农业、文创产业等的深度融合,不仅削弱了遗址对乡村经济的促进功能,也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收益,从而难以实现遗址开发与乡村振兴的双赢目标。

文化活动不足。除了常规的纪念日活动外,许多遗址缺乏多样化的文化创意活动和富有吸引力的节庆活动,导致遗址的利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难以形成全年无间断的吸引力。这种活动的稀缺性不仅削弱了游客的体验感,也限制了遗址在非高峰期的吸引力和利用效率。同时,缺乏新颖的文化活动设计和长期规划,使得遗址的教育功能难以得到充分拓展,对不同年龄层和兴趣群体的吸引力不足,从而制约了遗址价值的全面挖掘与长效利用。

宣传推广不够。缺乏创新手段。宣传方式以传统的新闻报道和线下推广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例如,一些优质遗址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未能通过新媒体传播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错失了与年轻一代沟通和教育的机会。

公众参与度低。遗址宣传和教育活动多为政府或学校组织的群体性活动,普通公众的参与机会较少,未能激发更多社会关注。此外,一些宣传内容缺乏新意,无法引发情感共鸣。为了提升公众参与度和宣传效果,可以借鉴赣州等地的实践,通过“+数字科技”让红色教育与时俱进,例如利用VR技术真实再现红色革命场景,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可以创新教育方式,让红色文化走近年轻人,如通过二维码链接将红色经典故事“+”进矿泉水瓶身,手机一扫就能浏览品读,提醒人们饮水莫忘思源。通过这些创新手段,可以提高红色遗址的吸引力,让红色文化传承更生动、更有效。

区域合作不足。各遗址间缺乏系统性联动宣传,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区域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未能整合成为统一品牌,宣传内容零散且缺乏连贯性,导致影响力分散。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可以借鉴江西等地的实践,通过构建省、市、县三级融媒体革命文化联动传播体系,打造统一指挥、策采编发一体、多渠道传播、多形态呈现的现代媒体传播平台,在融合联动中有效扩大革命文化传播覆盖面。同时,通过整合不同区域分散的红色资源,以开放发展理念为引领,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培育和塑造红色旅游特色品牌,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系统性宣传和整体影响力。

保护与利用策略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吉林省东南部红色文化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加强保护工作。推进规划体系建设。由文物部门牵头,制定区域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规划,明确遗址保护范围、保护等级和修缮标准。这一规划应包括对遗址历史价值的评估、保护目标的设定以及具体的保护措施。同时,应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确保规划的实施能够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提高资金保障水平。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遗址保护提供长效支持。这包括政府拨款、企业赞助、个人捐赠等多种渠道。同时,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引入先进技术手段。采用无人机测绘、3D建模等技术对遗址进行精确记录和监测,探索利用环境修复技术改善遗址周边生态。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遗址的现状,预测潜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为遗址建立数字档案,便于研究和展示。

创新旅游模式。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例如红色主题角色扮演、抗联战斗实景模拟,增强游客参与感和互动性。这些项目可以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体验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遗址的吸引力。

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结合长白山自然风光和边境文化资源,设计覆盖全区域的红色文化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到访。这需要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并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提升区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度融合地方经济。与周边乡村合作,开发特色农副产品、红色主题手工艺品,打造纪念品品牌链条。这不仅可以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还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提升旅游体验。

打造线上宣传矩阵。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遗址故事、英雄事迹等内容,通过直播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些新媒体平台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传播力,可以有效地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中来。

提升教育活动质量。为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设计专门课程,例如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成年人的党史学习课程等。这些课程应结合遗址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组织社会互动活动。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遗址的日常维护和活动策划,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地方生活。这可以通过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等形式实现,让社区居民在参与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