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再利用价值评估

作者: 王莉 孙岩

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再利用价值评估0

陕甘宁边区银行是中国共产党近现代金融探索的典范,也是金融行业发展的见证,更是重要的红色建筑遗产,其旧址所蕴含的多元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红色银行旧址,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真实地展现了陕甘宁边区的革命事件及金融活动场所,为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金融政策、经济建设以及革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然而通过实地走访及资料调研发现,陕甘宁边区银行的革命旧址知名度及保护力度远远不足。通过对革命旧址进行价值评估为再利用设计提供思路,以弘扬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推动延安市红色旅游经济发展。

陕甘宁边区银行遗产资源概述

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于当代革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馆内展厅陈列着600多件实物资料照片和436件馆藏文物(如图1所示)。这些可移动文物记录了边区银行的创立、发展及关键时刻的发展脉络及决策过程,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金融史、革命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现存的文物建筑有营业办公大楼、行长办公室(如图2所示)以及工作人员宿舍。营业办公大楼为二层仿欧式砖石建筑(如图3所示),行长办公室为四孔石窑洞,工作人员宿舍为八孔窑房。因地制宜的布局手法,独特的建筑结构以及中西方融合的立面装饰手段都展现出优良的施工工艺及超前审美风格。货币作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如图4所示),是政府决策及金融政策的非物质文化载体,承载着革命先辈们拼搏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建设更加公正、强大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再利用价值评估

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的再利用价值评估。历史价值。陕甘宁边区银行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重要金融机构,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通过金融创新来稳定经济、支持战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智慧与勇气,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如图5所示)。

建筑价值。陕甘宁边区银行将多层建筑与窑洞建筑相结合,建筑前看是楼,后看是窑,既有多层建筑的走廊空间,又有拱形窑洞空间,别具地域特色。建筑整体依山势布局建筑,同时预留平坦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在当时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在建筑风格上,西方建筑风格与陕北地域特色结合,融合西式柱式与拱形窑洞造型,反映了当时建筑技艺的融汇。

社会价值。陕甘宁边区银行在金融体系的建立与探索、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发展、金融法制的完善等方面为新中国的金融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通过多项措施,促进边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平稳运行。

教育价值。作为金融类型革命教育基地,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为参观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金融史、革命史的平台。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所坚持的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对于新时代推进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凸显了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的当代教育功能。

使用价值。陕甘宁边区银行作为革命根据地金融体系中的核心机构,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然而,当前该革命旧址的开放状态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仅对通过特定申请程序的访问者开放,而非全面向公众敞开。封闭式的宣传与管理策略,加大了普通民众接触历史资料与实地走访旧址的难度,大大减弱了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的时代价值。

环境价值。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本体保存完好,建筑风貌古朴庄重,与延安地区特有的黄土高原风光相得益彰,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既具历史厚重感又具自然美景的参观环境。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旧址周围环境被高密度居民区及杂乱无章的商铺布局所影响,导致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及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割裂感,影响整体景观风貌。

经济价值。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在金融史及革命史上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由于封闭式管理及传统式宣传手段,导致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在红色旅游目的地中处于“遗忘式”存在的境地。这样不仅导致革命文物时代魅力无法展现的资源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延安市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价值评估体系构建。评价体系的建立。使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进行价值评估。通过现场调研及梳理国内革命旧址保护再利用相关文献,完成对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的全面认识,同时参考前辈学者在文化遗产评估领域的成果,因地制宜,建立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运算,构建评估体系结构模型,确定同一层指标相对于其上层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使用矩阵九级标度表对同层指标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在两两因素比较时,为避免因逻辑及重要性赋值出现错误而导致结果出现偏差,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保证判断矩阵成立,公式为:

为最大特征值,结果参考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表中=1,2时=0,是因为1,2阶的正互反矩阵总是一致阵。最后进行一致性比例的计算,公式为:

当<0.10时则矩阵成立,反之则要进行调整。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方案层对准则层的合成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最终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采用上述方法,得到两两判别矩阵(如表1所示):

用YAAHP软件计算判断矩阵S的最大特征根得=7.512。为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需计算一致性指标: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1.32。随机一致性比率:

因此认为层次分析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即权系数的分配是非常合理的。运用YAAHP软件计算出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接着采用同样的方式,对指标层下的因素进行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以历史价值准则层下的指标层为例(如表3所示),构造判断矩阵:

用MATLAB软件计算判断指标层的最大特征根得=5.324。为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需计算一致性指标: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1.12。随机一致性比率:

因此认为层次分析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即权系数的分配是非常合理的。

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出指标的权重(如表4所示)。

最终获得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的各层级的指标权重,用次准则层指标权重*指标层权重算出综合权重。汇总如下(如下页表5所示):

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再利用价值评价结论。经过价值评估数据整理汇总后得出,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的历史价值(0.2716)的高权重,强调作为金融性质革命旧址陕甘宁边区银行的核心地位,凸显出红色精神文脉传承的重要性。教育价值(0.2294)及社会价值(0.1881)反映出陕甘宁边区银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激发民众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独特影响。通过充分开拓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教育资源,加强民众对陕甘宁边区银行的感悟与认知。建筑价值(0.1564)的评估结果,不仅肯定了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在建筑设计、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学术价值,还展现出延安时期的审美价值及艺术风潮。环境价值(0.0754)的结果显示,在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过程中要遵循场地原有风貌,保证革命旧址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谐共生。使用价值(0.0557)和经济价值(0.0234)权重结果排在末尾,一座在战火中得以完整保存的文物建筑,在当代却是封闭式管理、预约式进入,其红色奋斗精神被遗忘在历史中,对其使用价值及经济价值的开发程度远远不足。红色旅游产业的兴起,为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的精神再现提供助力。在保护再利用过程中以尊重文物建筑为首要原则,深入挖掘历史文脉及建筑纹样进行符号转化,利用互联网平台、文创设计转化进行跨领域、多平台宣传推广,以扩大陕甘宁边区银行革命旧址的文化魅力及社会影响力,拉动延安地区红色旅游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