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作者: 高碧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0

红色资源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凝聚的物质、制度、精神载体,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烈士陵园、纪念馆、党史馆、革命博物馆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有“上海的雨花台”之称的龙华烈士陵园(以下简称龙陵)无疑是分量最重的一处。

龙陵隶属于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24年,龙陵接待游客达260万人次。

根据功能定位,龙陵分为广场仪式区、英烈祭奠区、遗址遗迹区和龙华烈士纪念馆四个区域。

广场仪式区是各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举行祭扫仪式及专题性纪念活动的主要区域。

英烈祭奠区由无名烈士墓、烈士墓区及烈士纪念堂构成,是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著名英烈人物最集中的纪念地,该区域安息着1700余位烈士。

遗址遗迹区包括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两部分,集关押地、就义地和埋葬地于一体。

龙华烈士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基本陈列为《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陈列展》,采用“以史叙事、以事带人,以人见精神”的叙述方式,展示了257位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

龙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紧密结合起来。龙陵开展仪式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创新宣教形式,讲好红色故事;深挖红色资源,加大研究力度;融合多媒体优势,拓宽宣传途径。

开展仪式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龙陵开展仪式活动,注重仪式的标准化、规范化。组建了由部队退役礼兵组成的国旗护卫队,增强仪式的规范性、仪式感,提升观众的感受度、满意度,让观众在仪式中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升旗仪式。五星红旗是中国人民心中神圣的国旗,是象征共和国的符号。升旗仪式是龙陵的一个特色。每天早晨8点50分,龙陵都会在1号门广场上举行庄重的升旗仪式。游客在升旗台前整齐列队,精神抖擞。国旗护卫队护卫五星红旗,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向升旗台。伴随着雄浑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大家庄严肃立,行注目礼,表达对祖国母亲最崇高的敬意。国旗是国家尊严的象征,凝聚着爱国情感。五星红旗的每一次飘扬,都映衬着亿万人的欢笑与希望,彰显着亿万人的意志与期望。

2024年,龙陵携手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35场“向国旗敬礼”——“龙华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包括青少年进龙陵活动15场和龙陵国旗护卫队进校园活动20场,共有来自36所学校的近3700名青少年参与。在走进龙陵活动中,青少年通过庄严的升旗仪式感受红色的洗礼,通过献唱、朗诵、擦拭墓碑、向烈士敬献鲜花等形式致敬英烈、铭记历史。龙陵国旗护卫队进校园活动通过升旗仪式、国旗知识讲座、国防主题活动、红色故事分享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祭扫仪式。祭扫仪式是龙陵的一项重要活动,祭扫区域包括主广场仪式区、烈士墓区、无名烈士墓区、革命烈士纪念地四个部分,以主广场祭扫仪式为主。仪式引导员全程引导祭扫仪式,提供标准规范的服务。主广场祭扫仪式时长约6分钟,流程包括礼兵就位、奏唱国歌、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向革命烈士三鞠躬、奏国际歌、礼兵退场。在仪式进行过程中,由安保人员维持主广场周边秩序。龙陵不断提升仪式的标准化、仪式感,让观众在庄严的祭扫仪式中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2024年,龙陵共举行祭扫仪式2000多场次。一年365天,龙陵提供全天候的祭扫服务,真正体现了对英烈精神的褒扬和宣传。

龙陵将进一步强化英烈文化宣传中的仪式活动。在现有主题祭扫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仪式感、庄严感。发挥全市76家烈士纪念设施的联动效应,推动主题祭扫与青少年学生入学、入队、入团、入党,以及公务员入职、新兵入伍、退役军人转业等仪式同步开展。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清明节、上海解放纪念日、建军节、烈士纪念日、国庆节等,以龙陵作为主要会场,联动各烈士纪念设施同步举行全民参与的主题纪念活动,形成烈士祭扫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和上下联动的整体氛围。与此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做好烈士纪念设施志愿者队伍建设,持续发挥志愿服务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创新宣教形式,讲好红色故事

龙陵注重创新方式方法,做好讲解工作,打造精品党课,开展特色国防活动,推出沉浸式讲解。

精彩开展讲解讲述,生动讲好红色故事。龙陵始终坚持将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实事求是,用史实说话,将英烈的故事讲深、讲实、讲透,不断提升观众参观体验,生动传播红色文化。2024年,龙陵共提供讲解服务3770多批次。

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坚持守正创新,深入研究和挖掘革命文物资料背后的精神和故事,紧扣入党誓词中“忠诚、奋斗、牺牲”三个关键词,打造“龙之华·初之心”精品微党课、党课。党课内容涵盖英烈故事、党史知识、情景演出等。针对不同团队的需求和特点,开发多元党课,活化党课内容,既有理论解读,也有历史回顾,更有沉浸式实景教学。2024年,龙陵党课授课800多场次,授课人数超3.6万人次。

为满足青少年对国防活动的需求,龙陵推出特色国防活动。“龙华魂”国防活动充分利用龙陵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军地合作,设计国防知识学习、军事素质拓展、英烈故事宣讲等学习内容,提高国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体验,强化效果。未来,龙陵还将与国防大学加强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防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时效性。

为适应社会对红色场馆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龙陵整合红色资源,推出“龙华魂”沉浸式讲解项目,即对原先场馆提供的讲解服务进行升级。通过讲解员带队,在展厅内的固定点位,加入情景演绎、诗歌朗诵、演奏歌唱等活泼多样的形式,演绎英烈故事,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努力增强观众的体验感,让红色故事直抵人心,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纪念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深挖红色资源,加大研究力度

龙陵加大文物征集力度,做好文物鉴选工作,不断丰富馆藏文物,发挥文物的宣传教育功能。推动英烈遗物、家书、史料等收集研究,配合常态化开展烈士寻亲,重点加强对英烈人物尤其是无名烈士群体的研究。持续走访烈士家属、战友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参与者,推动专题口述史建设体系化、系统化。主办《英烈与纪念馆研究》期刊,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纪念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策展表达,推出专题展览。龙陵在扎实做好史料研究尤其是人物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以时间主线为序的策展思维,打造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英烈专题展览。如《借次清霜坚傲骨——龙华英烈之首届中共中央监察委四烈士文物史料展》《革命先驱·凡人日记——俞秀松烈士主题展览》《邹韬奋的报刊“魔方”》《亦工亦农,罗亦农》《寻找欧阳立安》等。英烈专题展览与纪念馆的基本陈列相得益彰,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目前,龙陵所有的展览都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云”上纪念馆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2024年龙陵各类展览累计接待近百万人次。

整合红色资源,加强交流合作。龙陵与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安庆博物馆合作,推出《这盛世如你所愿——陈延年、陈乔年烈士文物史料展》;联合中共四大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为纪念胡也频诞辰120周年,共同举办《奔向光明的灵魂——胡也频烈士事迹展》;以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联合全市多家烈士纪念设施,挖掘整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烈士事迹,推出《英雄儿女——致敬朝鲜战场先烈展》等。通过馆际间的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共同进步。

在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指导下,2024年5月29日,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烈士纪念设施工作委员会在龙陵挂牌成立。该工作委员会将主要承担组织会员单位参与英烈褒扬相关工作,大力开展英烈文化研究、文物保护、宣传教育、陈列展示相关业务学习交流等工作职责,持续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烈士纪念设施、崇尚关爱英烈的良好氛围。

融合多媒体优势,拓宽宣传途径

龙陵不断创新传播形式,线上线下齐发力,拓展传播渠道,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紧紧围绕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统筹谋划全年的宣传工作。加大与央媒、市级媒体的合作力度,拓展在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途径,完善龙陵宣传媒体矩阵,凝聚融合传播合力。

加强原创宣传,提高自采稿件、原创稿件的比例,推动单一信息动态类报道向故事类、人物类、连载类报道转变。深入挖掘、及时整理烈士寻亲工作中的曲折过程和感人事迹,做好红色文化宣传。

强化分类宣传,精准定位。根据不同受众的阅读喜好和审美需求,分类推出不同的宣传内容与媒介产品。综合运用云观展、短视频、红色动漫等视听载体,巧设红色地标打卡点,以话题互动、转发留言、云上寄信等形式,吸引青少年群体参与并积极进行二次创作,提升红色主题活动、英烈专题展览的知名度。

做好活动策划与宣传推广的有机融合。在“三月三看桃花 缅怀英烈”、清明“我们来看望您”、烈士纪念日“人民不会忘记”、“青少年红色非遗情景剧大赛”、“龙华魂”上海市中小学生情景剧比赛等活动的基础上,积极顺应新形势,持续策划推出更多让公众广泛参与的红色主题活动,不断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活动体系。加大宣传力度,以活动带动宣传,有效提升龙陵红色文化的引领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作为全国首个“革命烈士纪念地,初心使命教育地,红色文化传播地”,龙陵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工作职能,高标准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高质量开展英烈褒扬纪念活动、高水平推进英烈研究及成果转化,努力探索新时代烈保工作创新发展路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