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老思想发展历程
作者: 李奕霏 廖凯旋
关于“黄老”一词的表述始于汉初,但黄老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战国中期甚至更早的时期。战国时期到西汉初年间大一统国家逐渐形成,政权的稳固统一和思想的不断交融使得黄老思想得到了发展,逐渐具备了显著的地位,流传极为广泛。黄老思想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于政治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思想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黄老思想虽然不再居于正统地位,但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依然发挥其作用。
“黄老”指的是远古时期的黄帝和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如图1所示),他们二人对“道”的论述称为黄老学说。值得注意的是,黄老学说中的“黄”并不是特指黄帝本人的言论或者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流派都流行“托古”,比如儒家尊崇尧舜,墨家尊崇大禹。而道家尊崇黄帝,使学派的思想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黄老思想在战国时期的萌芽及发展
政治因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导致社会秩序极为混乱,大多数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各诸侯国的统治基础。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基础,除积极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外,还寻求政治理论支撑,力图巩固政权。以齐国为例,其国君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创建了稷下学宫,希望以此来促进齐国思想和学术的发展。齐国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较为安定的国内环境成功吸引了大批士人前来。田骈是稷下学宫中道家学派的核心人物,他在稷下学宫讲学(如下页图2所示),进一步宣传了黄老思想,由此,黄老思想从齐国萌芽并发展。
《经法》中记载:“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黄老思想中折射出“民本”的意识,强调不应过分消耗民力,也不能用过重的赋税压榨平民。其非常符合平民阶层的诉求。道家希望各诸侯国减少不合礼法的战争,做到“不以兵强天下”,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让社会的发展遵循其本身的规律。同时黄老思想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性,针对当时封建制的缺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思想层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为提高自身的影响力,纷纷对自身理论进行改进以提高学术思想价值。道家学派还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这个时期诞生了一大批道家学派的核心人物,如齐国田骈、赵国慎到、宋国宋钘和齐国尹文等人。由此可见,黄老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秦国崛起和秦朝建立的过程中,都采用法家学派的思想,秦始皇还任用李斯推行了“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的文化政策。但这并不代表黄老思想没有得到运用,黄老思想作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在当时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黄老之学首先提出了法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道生法”,《黄帝四经》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这表明法家起源于道家,法家可以视为黄老之学的一个分支学派。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的核心思想也包含了黄老思想。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司马迁的《史记》将其与老子合传,即《老子韩非列传》,认为法家学派思想与黄老思想有着思想渊源。因此,不可否认黄老思想在秦朝时期的存在和作用。
黄老思想在西汉初年的鼎盛地位
到了西汉,黄老思想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是西汉社会的主流思想。汉高祖刘邦推行黄老思想,与西汉建立之初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问题密切相关。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对有功之臣进行分封,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但分封土地难免会造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汉高祖于是运用黄老思想中以退为进的思想来处理,先从名义上给有功之臣分封土地,然后铲除异姓诸侯王,迫使诸侯王主动交出权力,刘邦也因此加强了中央集权。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破坏和秦朝长期以来的横征暴敛,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凋敝,底层人民面临着苦不堪言的局面,经济和社会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危机,时时刻刻威胁着新政权。此时需要长时间的休养生息,社会秩序才能够逐步地稳定下来并恢复安定状态,这时候刘邦需要选择正确的统治思想来维持国家的治理。无论是出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避免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辙,黄老思想对于西汉而言具备较高的可行性,能够为西汉的国家治理提供理论层面的帮助。西汉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和横征暴敛,在经济上借鉴黄老思想所折射出的民本思想,采取了轻徭薄赋、招抚流亡人员、鼓励生产和释放奴隶等有利于民生休养的政策。《汉书》中就曾记载陈平喜爱学习黄老思想。西汉当时的主要政治人物都偏向于黄老思想。丞相萧何、曹参以及陈平都曾采用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政策,例如减免赋税、发展商业和鼓励开垦等,这些政策对西汉初年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来西汉的强盛夯实了基础。
黄老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的衰落
汉高祖去世后,汉文帝和汉景帝依然采用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文景之治”这一盛世局面能够出现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在于,统治者以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思想。黄老思想主张的“无为而治”对统治者产生较大影响。统治者约法省刑,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安抚了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可见黄老思想在西汉初年作为治国思想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在国家治理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西汉变得民殷国富,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繁荣。总之,黄老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治国思想,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需要和统治政策等是分不开的。
然而黄老思想也存在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国家愈发强盛,也逐渐浮现出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例如,黄老思想倡导无为导致社会法治出现问题,社会秩序出现了危机;西汉政府倡导无为,忽视了对重要商业资源的经济管控,导致豪强崛起,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成为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各学术流派活跃,影响中央集权。可见,黄老思想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从汉武帝经历的角度分析,其在位时期曾出现过后宫乱政的现象,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干涉朝廷政权,对年幼的汉武帝进行了权力上的限制,而窦太后主张黄老思想,这就导致了汉武帝的强烈不满,汉武帝由此对黄老之学产生抵触的情绪,这也是黄老思想地位下降的一个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黄老思想暴露出过多弊病,已经不适应于国家治理的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汉武帝希望能够集中权力,开疆拓土从而巩固国家的统治基础。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无法满足汉武帝进行国家治理和边疆开拓的需求。因此中央政府不能再依据黄老思想来削弱中央的权力,而是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汉武帝在招贤纳士的过程中认识了董仲舒,并认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更有利于满足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因此汉武帝重用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以求解决国家出现的一系列弊病。也正是从这时开始,黄老思想的地位被儒家思想取代。黄老思想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儒家思想借鉴了黄老思想中大一统和恩威并施的理论,丰富了治国理念。
尽管在汉武帝之后,黄老思想的地位大不如前,但是其依然在后世广为流传并起到了一定的思想作用。在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面临与汉高祖同样的政治问题,即社会秩序遭受长时期的战乱破坏。为恢复战后秩序、经济发展,宋太祖等多位北宋时期的统治者在国家治理层面都以黄老思想为指导,通过无为而治来休养生息。赵普、欧阳修、王安石和司马光等朝廷重臣也十分推崇黄老思想,针对黄老思想展开了讨论和研究,王安石还对《老子》进行了注解(如图3所示)。
由此可见,北宋时期出现了尊崇黄老思想的情况,使得黄老思想在国家治理中再度发挥其影响力。黄老思想自战国时期兴起,至西汉初年达到鼎盛,这与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密切相关,其后的衰落也是由于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