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及恢复策略

作者: 彭亚杰

台风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及恢复策略0

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呈现出频次增加、损失严重、多灾并发的特点,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最新发布的减灾评估报告中指出,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2.5万亿美元。目前,已有研究从自然灾害和台风灾害角度探讨其对于地区经济与旅游业的影响,大多都集中于某次台风灾害对某个城市或景点造成的损失,尚缺乏将多个省份乃至多个城市统一起来考虑。文章借助台风和城市旅游客流季度数据,并将公众风险感知、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市场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旨在分析台风灾害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及恢复策略。

研究假设

结合国内外关于台风灾害对于旅游业影响的文献可以看出,台风灾害对于旅游业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经济和旅游客流上。据此,提出文章的第一个研究假设:台风灾害会对城市旅游客流具有显著的影响。台风的登陆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并且不同区域在季度内所遭受台风的影响也不同,加之各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和旅游业的地位不同,台风灾害的发生对于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会存在区域间的异质性,据此,提出文章的第二个研究假设:台风灾害对不同省份内的城市产生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通常不仅限于单个城市,地理位置毗邻的城市也会成为旅游者的关注区域。结合文章所获取研究数据的特点,即获取城市过夜客流,相应地提出文章的第三个假设:台风灾害影响下城市客流间存在空间依赖性。

台风对城市旅游客流影响的实证分析

台风灾害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如表1所示)。前三列分别表示纳入不同的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所有结果均显示台风灾害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回归系数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验证了台风灾害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具有负向影响。由于台风对我国沿海城市的影响具有区域不均衡的特点,加之各地旅游业的发展依赖程度存在差异,台风灾害的发生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会呈现出区域异质性特征,文章对研究样本城市进行分省份研究,判断台风的发生对于不同省份内城市的影响差异性。

在对所选取的样本城市进行分省份分析时发现,不同省份内的城市受台风灾害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具体来说,广东省的样本城市受台风灾害影响最明显,系数为-0.15,并且在统计学上具有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台风灾害对广东省城市的旅游客流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广东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受台风影响、商务旅游发达以及高人口密度等原因紧密相关。海南省是我国每年遭受台风频度最多的区域,并且台风的发生会给城市旅游客流造成显著性的负向影响。这首先与海南省作为我国旅游大省这一原因相关联,旅游业在当地的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高;其次,海南省每年遭受的台风平均影响频次在沿海省份中一直都占据着首位,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对于当地的旅游客流影响也是最直接的。

文章采用城市面板数据对台风灾害与城市旅游客流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考虑到城市空间依赖性特征,相应构建不同地理矩阵探讨台风灾害对城市间旅游客流影响的空间依赖性,建立了空间滞后模型来捕捉这一空间特征(如表2所示)。

在考虑了空间滞后模型后,台风灾害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效应仍然是负显著的,这与前文的研究结论一致,并且因变量的空间滞后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表明城市间的旅游客流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效应,这反映当地台风灾害的发生不会直接对邻接区域城市旅游客流产生直接的影响,即台风事件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毗邻地区旅游客流下降,而是通过降低本地的旅游客流这一特定群体而间接导致邻近地区的城市旅游客流出现相应的下降,呈现出在空间上的依赖性,并且在应用了经济矩阵和经济地理嵌套矩阵后该结论仍然成立。

研究结论与应对策略

文章通过提出相应假设,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验证研究假设,探讨了台风灾害对于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台风灾害对城市旅游客流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台风会通过影响旅游业进而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负向影响;第二,台风灾害对于沿海不同省份的城市旅游客流具有不同影响,呈现出区域异质性特征,对广东省城市的旅游业影响最大,海南省城市次之,对浙江省城市的旅游业影响最小;第三,在台风灾害影响下城市间的旅游客流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这种空间依赖性体现在当地受台风影响而导致旅游客流降低进而对邻近地区旅游客流产生影响,不同于台风灾害本身对邻近地区的旅游客流造成影响,其空间依赖性更强调在台风影响下导致的当地客流下降对邻近地区客流产生影响,体现在游客对于多目的地的游玩方面。

综上所述,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台风的发生对于旅游业的影响直接且持久,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沿海旅游城市而言,需要做好台风前预防、台风后恢复工作,降低台风灾害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首先,城市管理者扮演好公众保护者角色。台风灾害的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城市管理者为了实现损失最小化应协调各部门积极采取规避台风措施,例如“停业停学停产”三停措施,做好台风前的预防工作,保护好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并在台风过境后,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灾后恢复工作,保证当地旅游业的快速恢复。其次,综合协调各部门应对台风带来的影响,为旅游业的恢复运行保驾护航。具体而言,对于城市交通部门,需要采取措施清理因台风造成的路面异物堵塞,保证游客顺利抵达游玩景点;对于通往景区的重要道路和节点,需要重点清理和防护,对于受到台风影响的区域,需要设置明显标志物凸显台风造成的隐患位置,提高游客对于目的地的游玩风险认知。对于旅游行业部门,应积极响应政府的防台通告,及时关闭旅游景点,并采取保护手段对旅游设施进行保护,并且在台风过境后及时对旅游设施进行定损和安全性能检测,排除旅游设施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通过统筹协调城市多部门,促进当地旅游业在交通、设施、景点等方面的恢复,为游客的游玩体验创造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第二,针对不同城市受到台风的影响,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台风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首先,对于广东省内城市而言,旅游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但经济发达会伴随着商务旅游的兴起,台风灾害的发生会造成商务活动的延后或取消,进而导致商务游客的减少。当地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城市间商务活动的灾后恢复,例如优先调配资源为城市灾后商务活动的恢复提供支持,具体表现为提供场地和后勤保障,减轻台风对当地商务旅游的影响。同时经济发达的区域,旅游业也高度发达。经济条件好为开发旅游资源和景点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且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旅游设施,这部分城市是潜在游客选择出行目的地的重要参考。当地部门应坚持游客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灾前灾后协调旅游各部门积极开展防台防护举措,促进旅游业的快速恢复发展。其次,对于海南省内城市而言,旅游业作为城市的支柱性产业,最容易受到外部事件冲击。相关部门应在第一时间采取防护举措,例如及时关闭景区、封闭道路、网络公布信息等方式,降低潜在游客对于目的地的感知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游客伤亡等不良现象发生,为台风过境后的旅游目的地营造一个正面积极的形象。

第三,从城市旅游合作角度来看,一个地方的旅游客流会极大地受其邻近地区旅游客流的影响。针对旅游客流间存在空间依赖性这一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城市旅游业的恢复发展:首先,城市间要注重旅游合作,出台更多旅游有利政策鼓励并促进游客的跨市游玩,例如开通城际旅游专线、发行旅游联卡,推动旅游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促进旅游客流在城市间的流动。其次,开辟精品旅游线路,整合城市间各具特色的旅游看点,带动旅游业的跨市发展,促进台风灾后目的地旅游业的快速恢复。再次,城市间可以开展旅游优惠活动吸引游客,例如发放旅游福袋和评选旅游目的地推荐官活动,方便游客对多目的地的游览并进行正面传播。最后,促进城市间防台信息的共享与共建,保证重要旅游城市间的防台策略一致,促进游客的跨市和跨区域游玩。

第四,从营销传播的角度来看,台风的产生会导致公众的风险感知上升,会对出游意图及出游目的地的选择带来影响。如何从心理感知层面制定传播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台风防御阶段,政府部门应结合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布台风信息,让当地公众和潜在游客对于目的地的认知有一个完整的感知过程。风险感知与感知风险存在区别,风险感知是通过信息传播交流让公众对于目的地具备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作出准备。而感知风险侧重于潜在游客认为在目的地旅游期间自己可能遭受损失,这一感受会对游客的行为选择带来极大的影响。通过信息传播可以有效地加深游客对于目的地的全面了解,降低其出现的感知风险,助力目的地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其次,在台风影响期间,旅游部门应通过多渠道主动向潜在游客告知目的地受到台风影响的程度,并组织足够力量去维护旅游资源和设施,尽可能地减轻台风的影响,为台风过境后旅游业的迅速恢复奠定基础。最后,在台风灾后恢复工作中,一方面需要通过线上渠道及时更新目的地旅游业的恢复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发放旅游优惠券、旅游补贴等形式吸引游客前往目的地,为目的地旅游业的恢复发展聚拢人气。

综上所述,通过政策部门、旅游行业以及旅游者三大主体的协调联动,促进台风灾后目的地的旅游业恢复,即通过履行好政府的告知职能、当地旅游行业的积极响应和潜在旅游者的认知了解,促进旅游目的地的恢复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