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抗联遗址的当代价值及保护利用
作者: 李婉楠
黑龙江省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独具特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层面的红色遗址遗迹、纪念地、红色文物文献,还包括非物质文化层面的黑龙江“四大精神”等。其中抗联遗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历史遗存,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
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抗联遗址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是十四年艰苦卓绝抗战的真实写照,是资政育人的生动教材。这些遗址在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弘扬红色精神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新时代龙江振兴、弘扬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特色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黑龙江抗联遗址的概况,旨在分析其当代价值以及保护利用前景,以期合理利用黑龙江抗联遗址资源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黑龙江抗联遗址概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并就“用好红色资源”“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作出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要求。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抗联遗址资源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各地新发现或未曾纳入普查范围的抗联遗址和文物进行普查。2010年我国广泛开展了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这是一次系统的遗址普查,对抗联遗址进行全面登记,出版《黑龙江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等普查成果。2019年至2020年,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东北烈士纪念馆等单位,对黑龙江省现存的抗联遗址遗迹进行统计调研。根据数次普查结果和各地市报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黑龙江省发现的抗联遗址遗迹共有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以及部分未定级文物。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可知,黑龙江省涉及东北抗联内容的博物馆主要有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李兆麟将军纪念馆、中共北满分局史迹陈列馆、牡丹江市革命英烈纪念馆、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等。
黑龙江省通过历次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基本明确了省内抗联遗址现状,包括遗址形成时间、面积、名称、建筑样式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研究利用黑龙江抗联遗址资源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黑龙江抗联遗址的当代价值
黑龙江省在抗日战争期间历经磨难,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等一大批爱国将领,在白山黑水间带领黑龙江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留下了众多承载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资源的抗联遗址。黑龙江抗联遗址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见证,它能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凝聚爱国力量,不断升华民族精神。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黑龙江抗联遗址是长久做好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基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各级政府以抗联遗址为基础积极修建各类抗联纪念场所,主要包括重大战役遗址纪念地(馆)、烈士遇害及殉难地陵园、各类革命纪念馆以及揭露日伪残酷暴行的惨案发生地遗址陈列馆等。例如,“杨子荣烈士陵园”“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抗联遗址纪念场所积极引进“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将黑龙江抗联遗址的信息概况、文物、背后的故事等进行数字化全景式展播宣传。例如,东北烈士纪念馆,通过建设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厅将“八女投江”“艰苦西征”等场景现场还原,使参观者更直观地体会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抗联纪念场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更为直观的学习平台,使其通过现场参观和学习的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推动红色文化精神传承。“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红色文化是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抗联遗址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有效利用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及弘扬爱国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抗战经历,拥有丰富的抗联遗址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黑龙江人奋勇向上、不断拼搏。近年来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愈发认识到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发掘红色文化、挖掘抗联遗址资源,陆续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红色文化精神传承。例如,黑龙江省各地利用建党、建国以及重要节日等时间节点积极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各地市纷纷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利用抗联遗址资源开展政治信念教育,重温入党誓词及重走抗联路等活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党性修养。学校也积极参与,组织教师职工、学生实地参观抗联遗址,领略红色文化魅力,传承红色精神。
提升经济社会效益。黑龙江省的抗联遗址资源丰富,承载着浓厚的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对于赓续红色血脉、凝聚精神力量、推进稳边固边意义重大。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和《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十四五”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实施方案》《黑龙江“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黑龙江省红色旅游三期发展规划纲要》,推进黑龙江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了《黑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0)》,规划期限为2022年至2030年。为此,黑龙江省各地党委、政府纷纷立足本地红色资源,将抗联遗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使其与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变成黑龙江特色经济资源、抗联遗址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构造黑龙江红色文化产业,创建龙江红色文化品牌,打造“一核,五区,十线,百点”的空间格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布局,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全面推动黑龙江红色旅游科学有序高效发展。
深化黑龙江抗联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对策建议
深化思想认识。一方面,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抗联遗址的当代价值与丰富内涵。黑龙江抗联遗址资源具有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资源类型多、文化底蕴厚的显著特征。黑龙江省委要把握机遇,在全省形成抗联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制定总体规划,地方各级政府要研究部署具体保护利用措施,制定具体规划,大力推进黑龙江抗联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对全省范围内的抗联遗址进行普查调研、分类整理以及价值评估,建立完备的普查档案。推动各地将抗联遗址的保护利用纳入日常工作中,并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抗联遗址保护利用条例,为抗联遗址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弘扬以及保障监督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抗联文物,推进遗址的历史研究、价值挖掘、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工作,探索走出抗联革命文物工作的黑龙江路径。另一方面要广泛搜集当地居民收藏的与当地抗联遗址有关的可移动文物,切实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利用短视频平台,安排专业讲解人员在遗址现场为大家讲述遗址的发掘保护工作情况与历史沿革等信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声情并茂的表述方式,吸引公众注意力,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抗联遗址的保护工作。
更新保护理念。在高度重视抗联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上,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要更新保护理念,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全面做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一要加强顶层设计,设置抗联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为保证黑龙江抗联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顺利开展,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权责明晰,细化工作任务,领导小组垂直独立,特别是在资金和人员构成方面要注重独立性,下设分支机构,加强同执法等其他部门的监督交流,提升抗联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效率。二要强化巡查报告制度。对于那些尚未得到保护的抗联遗址,建议抗联遗址所在地文物管理部门与当地居民组成巡查队伍,定期巡查遗址,并将结果和状况报送上级文物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大预防性保护力度。三要加大定期排查和文物保护力度。加大对抗联遗址的排查保护力度,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遗址,要及时采取措施修缮保护,地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建立预防性保护体系,对遗址及周围定期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各类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最大可能减少对遗址的破坏,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安全性。四是要转变保护观念。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及文物保护单位要及时转变遗址保护观念,不仅要加大对遗址的保护力度,也要注重保护遗址周围环境,实现对抗联遗址的整体性保护。
深挖丰富内涵。黑龙江抗联遗址资源丰富,为实现其持续健康发展,要深挖资源内涵,让抗联遗址“活起来”,为龙江振兴提供力量。一方面,要深度挖掘黑龙江抗联文化,创作文艺精品。黑龙江抗联遗址众多,英雄事迹、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拥有不可比拟的文艺作品创作优势,在著作出版、文艺作品创牌方面有潜在的发展空间,如小说《林海雪原》,以抗日为主要题材的《东北抗日联军史》等作品。目前关于黑龙江抗联题材的作品比较多,要抓住机遇创作抗联精品,对黑龙江抗联遗址的历史背景、地位和现实地位进行充分挖掘,按照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为抗联遗址资源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抗联题材可以为历史性著作,也可以用于大众喜闻乐见的军事题材小说。另一方面,要将黑龙江抗联遗址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理论学习,更需要结合当地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抗联遗址就是支持高校思政课开展的有利教育基地,是鲜活的教育资源。抗联遗址资源蕴含丰富的德育要素,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振奋人心的内容,既可以提升抗联遗址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平,又能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促进高效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创新推介方式。提升黑龙江抗联遗址的社会教化功能,要不断创新宣传推介方式。一方面,要大力创新抗联遗址资源的利用方式,加强抗联遗址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推动遗址保护利用的数字化转型。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全景式展示,使其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还可以建立专门网站以及短视频账号,让公众通过浏览网站、观看短视频的方式增加对黑龙江抗联遗址的认识,提升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要科学保护抗联遗址资源。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实施抗联遗址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或相关制度。加大抗联遗址普查力度,建立分级分类保护体系。统筹推进革命文物重点保护利用项目,加强重要文物、遗址、纪念地、名人故居的修缮修复。搭建省级动态管理及监督平台,构建全省抗联遗址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跨区域合作,运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辽宁、吉林及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合作,多途径做好黑龙江抗联遗址的宣传推介工作,总结提炼其独特内涵和价值,全力推动黑龙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采取强力举措。新时代,为进一步做好黑龙江抗联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需要采取强力措施,将抗联遗址资源与打造抗联特色文旅精品项目相结合。一方面,政府要积极组织考古、文物保护、建筑、文旅等方面的专家对黑龙江抗联遗址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坚持严肃认真原则,开发沉浸式、突出抗联特色的红色旅游项目。例如,以抗联特色旅游为主题,融合黑龙江冰雪经济,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设置抗联地下交通站、抗联雪地行军、抗联游击战等抗联特色旅游精品项目,既能弘扬龙江抗联精神,又能增加文旅趣味性,实现旅游收入稳定增长,提升抗联旅游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打造文创系列产品,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抗联遗址保护利用实际情况,开发系列明星产品,制作既能体现地方抗联特色又实用美观的纪念产品,例如,抗联造型写真拍摄、抗联水壶、抗联服装、抗联明信片等,让黑龙江抗联遗址资源发挥经济效用,带动抗联特色文旅繁荣发展。
黑龙江抗联遗址对于新时代思想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时代价值,有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黑龙江省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及个人要在规范开展抗联遗址保护及开发利用、学习等方面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