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阳县阿者科村景观节点的语言学解析
作者: 单选伦 包蓉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提取村落景观节点中能够良好反映地方文化的语汇,分析其语法构成,并进一步探究其生成语境和使用语境。研究发现阿者科村景观节点具有表面复杂、内在有序的特征,其景观节点的背后映射出的是哈尼族人对自然的完整的认知系统;研究中涉及的景观节点除使用价值外,都体现出哈尼人的人居生态智慧和对自然的崇拜。本研究能够提升人们对遗产区传统村落景观的认知,为哈尼族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哈尼族当代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乡村景观节点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是一个空间的焦点,还具有突出的物质形态、实际功能和文化内涵。阿者科村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区中的传统村落,对其景观节点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遗产区景观和传统村落景观的核心是要保护质量较高的景观,而村落景观节点通常是村落中重要的文化景观。研究景观节点中哪些语汇能更好地反映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本质,这些语汇是如何构成的以及它们的生成语境是什么,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传统村落景观节点的认知,有利于保护、延续和呈现文化景观,为哈尼梯田遗产区的保护提供借鉴。
语言学作为传统村落景观节点研究视角的探索
对传统村落景观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景观结构、景观整体特色、景观意象等宏观方面,而从微观角度对节点开展的研究十分匮乏。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指出“节点是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1]。节点作为描述空间的词汇,不仅在城市景观研究领域频繁出现,在乡村景观研究中也同样重要。
从语言学的角度开展传统村落景观节点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从知网的搜索情况可知,目前从语言学视角开展的传统村落研究主要集中于图示语言和空间句法方面,研究对象以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空间特征以及景观更新为主,针对传统村落景观节点的分析研究较少。景观设计学与语言学这两个学科,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两者产生交集源自于建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从18世纪末开始,建筑学领域开始使用语言学的概念或论点。美国建筑学者爱德华·蒂莫西·怀特(Edward timothy White)的《建筑语汇》[2]、日本建筑师进士五十八的《乡土景观设计手法》[3]都试图通过词汇梳理的方式总结建筑和景观中各类要素的形式、构造和特点。王云才等国内学者为传统村落景观构建了字、词、词组为基本要素的图示语言层级体系,并探究了其组合的语法规律[4]。黄源成、唐海溶通过语言学的视角从语境、语汇、语法、语义等几个方面对福塘村、泥沟村的空间形态及结构进行了图示语言分析[5-6]。以上研究都是针对传统村落景观各类要素开展的,主要观点为,传统村落的各种景观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组合在一起,如语言学中的字、词、句子、段落、篇章的层级与组合秩序一样,形成整体性的村落景观空间布局。事实上,传统村落中的景观语汇极其丰富,甚至可以开展更细致的研究,但目前针对某类景观要素语汇的研究较少,仅以感性认知—解构—符号提取—结构组合—逻辑生成的模式对酉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进行研究[7]。
阿者科村概况
阿者科在哈尼语中意为滑竹林茂盛生长的地方,寓意旺盛吉祥,代表着希望与茁壮。该村始建于1855年,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寨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胜岩段,距离新街镇28km,距离新街镇爱春村委会1.2km,面积1.43km2,海拔1886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2°82′,北纬23°09′。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3户,有乡村人口396人,其中农业人口396人,劳动力287人,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257人。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73.41亩,人均耕地0.82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797亩;其他面积871亩。阿者科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遗产区五个申遗村寨之一。2019年11月13日,阿者科村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公示名单,同年12月31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景观节点的语汇提取
景观节点语汇是景观“文本”重要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符号的聚合体。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节点不同。笔者在对阿者科村开展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取寨门、水井、寨神林、磨秋场、寨心广场作为阿者科村景观节点的基本语汇。
寨门
元阳哈尼族村寨的寨门通常有树寨门和建筑寨门两种形式,顾名思义,树寨门是以植物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入口景观;建筑寨门则多以石块混合泥土建造而成。阿者科村的寨门为元阳县哈尼族村寨中最常见的树寨门,位于村寨南侧入口,其造型为元阳当地特色的“金鸡神狗把守住寨门”。大部分哈尼族村落的寨门架设在建筑群上方、寨神林之下,但阿者科村的寨门则设置在寨神林的上方,原因是最近二十年村落的发展占用了原本寨门的空间,在寨神林不能移动的前提下,“咪谷”带领村民们将寨门迁到了现在的位置。
寨神林
元阳哈尼族在建寨选址时,通常会将村寨上方茂盛的树林选作“寨神林”,用于祭祀和祈福,哈尼族村落的寨神林一般是一个村寨的“寨头”。阿者科村的寨神林位于村寨入口处下方,成团状,大部分由榕树组成,寨神林平时禁止随意进出。阿者科村村民选择寨神林中最繁茂、最高大的一棵百年榕树作为村寨的神树,他们认为寨神居住在这棵神树上,保佑着村寨年年风调雨顺。
水井
水井作为公共设施分布在哈尼族村寨内,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哈尼族的水井其实是在地面上搭建的“蓄水池”,其构造与汉族向下挖掘式的水井有着很大的区别。哈尼族村寨一般会根据人口数量来修建水井,阿者科村中共有6个水井,都位于寨内道路的交叉口处,每个水井能覆盖周边20m至30m范围内的民居,方便村民取水用水。村寨中的水井就是在地面上砌筑成池,上方用石板搭建顶盖防止杂物落入,水井尺寸也有差异,大的井池长约4m,宽1.5m,高1m,小的井池长约2m,宽1m,高1m。水井设两三个出水口,洗浣用水和饮用水分开出井,避免生活用水对饮用水造成污染,保证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磨秋场
磨秋场是哈尼族村落中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在农忙时可供村民晾晒粮食,农闲与节庆时作为跳舞、唱歌的场所,哈尼族村落的寨神林一般是一个村寨的“寨尾”。阿者科村的磨秋场位于村寨北侧寨尾处的一片开阔平地上,占地面积约350m2,四周由植物围合,下方是村寨的梯田。磨秋场的空地中间立有约1.5m高的磨秋桩,磨秋桩是一段粗壮的原木,一根长长的横杆架到磨秋桩上便组成了磨秋。磨秋的一侧架设着一个很高的巨型秋千,宽约3m,高约9m。在磨秋场一个角落建有祭祀房,祭祀房一面是土坯墙,其余三面都敞开着,房顶为茅草,是“苦扎扎”节时杀牛祭祀的场所。
寨心广场
寨心广场是哈尼村寨的中心,面积大小不一,由村民的房屋和公共建筑围合而成,是哈尼族举办长街宴等集体活动的场所。阿者科村的寨心广场位于村落中部,由房屋和水井围合而成,占地面积约284m2,大体呈矩形块状。作为村寨中的一个公共空间,广场上设有一座亭子和一架石磨,可以满足人们社交、劳作的需求。因为山势陡峭、平地稀少,广场的一部分建在地势较为平坦处,一部分建在缓坡上。
古树广场
因为哈尼族对自然的崇敬,使得哈尼人十分重视植物在村落中的作用,同时也促使人们对树木产生亲近之情。哈尼族村寨在建寨之初会在植物生长良好的地方选址,因此几乎每个村落都保存着历史悠久、生长繁茂的古树,象征着村落绵延不断的生机。阿者科村的古树广场位于村落的下方,广场中央矗立着从村寨建立之初便一直存在的四棵高大古树,而树下形成的空间被村民们开辟出来,构成了错落有致的观景平台,面向山下的层层梯田,景色尤为壮观。农耕回来的村民可以在古树广场歇脚、吹风,傍晚的时候这里也是村民休闲的场所。
景观节点的语法构成
语法是语汇的组合规则,是对语言单位中各种组合关系的抽象概括。阿者科村景观节点的语汇丰富多样,通过融合山水、植物、场地等事物,形成完整的、且具有特定意义的景观空间。这些景观节点组合的规则在对称与均衡、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等理性逻辑方面皆不同,呈现出自组织特征。阿者科村目前所呈现出的景观节点未受到任何规划编制,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山地稻作农耕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形成的。这些要素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客观上对阿者科村景观节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阿者科村景观节点形成复杂而有序的有机生命体特征。
因地制宜的场地空间
村落的景观节点因形就势,在位置、尺度、比例和界面特征上呈现出自由灵活、变化多样的特征。哀牢山山高谷深,森林繁茂,水源丰富。千百年来,哈尼人利用这一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哀牢山上建造了闻名世界的山地梯田,建立了许多乡土气息浓郁的村落。阿者科村坐落于哀牢山南部的半山腰,上有茂密的森林,下有层层的梯田。在地势陡峭的山坡上,阿者科村的建筑随山势地形变化形成不规则的自由式布局。寨心广场建在村落的中部,因为整个村落所在的区域地形陡峭,平地空间不多,作为聚集空间的寨心广场也是这种特殊的地形环境,呈缓坡。相较于其他哈尼村落,阿者科村还有一个位于村落下缘的古树广场,村民们在高大古老的乔木下开辟了几块面积不大的平坦场地,场地高低错落,呈台地形态。古树广场开阔的视野可以用于观景,地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交界处,便于村民农耕之后回来歇脚。
自然朴素的视觉形象
村落的景观节点受自然资源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未经雕琢的自然、朴素面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阿者科村的民居建筑为典型的传统民居“蘑菇房”。“蘑菇房”的墙基和外墙由石头和梯田里的泥土搭建而成。当地石头资源十分丰富,村民在村落后山便可拾取;梯田里的泥土经过浸泡黏性很高,可取回来用夹板将土夯实垒成墙;利用周边树林中的木材,在区分其品种、质量、承重性能后将其做成不同部件,使其成为房屋主体结构中的柱、梁或榫卯结构,竹材则做成围栏,干燥后的茅草捆扎固定在房顶上。当地石头资源丰富,将自然形态的青石处理成薄片状,满铺于水井前和广场,解决了雨天道路泥泞、晴天尘土飞扬的问题。水井、寨心广场、古树广场的地面都由青石板铺就而成。石块厚重、泥土野性、竹木质朴、茅草亲切,这些材料既简单又经济,塑造出阿者科村自然朴素的形象。
景观节点的语境分析
在语言学中,语境包含了语言的生成环境和语言的使用环境。传统村落景观节点既是特定语境下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写照,又反过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下面分析阿者科村景观节点是如何生成和被使用的。
生成语境
1.自然语境
地形、气候等自然资源是阿者科村景观节点生成的语境,它影响了景观节点的位置选择、形态样式,奠定了景观节点的形象基础。
阿者科村地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该地区位于红河南岸,背靠哀牢山。哀牢山山高谷深,最高海拔为2939.6m,最低海拔144m,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依据不同海拔,可分为高山、上半山、下半山、河谷四种微气候类型,为元阳哈尼族“森林—聚落—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特色农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阿者科村的先民们利用哀牢山气候立体的特点,将村寨选址在气候宜人,日照和降水充沛的中半山地带,使村落既能获得山区的森林水源,又能在下方温度较高的下半山区开垦梯田。而位于河谷地带的元江经过高温蒸腾,把含有大量水气的热空气带到海拔较高处,根据海拔上升100m气温下降0.6℃的特点,在高半山森林中形成降水,阿者科村的建寨选址是依据自身生产生活特点,去适应该地区生态循环的智慧之举。由于该地区山地多平地少,使得阿者科村在平面布局上较为密集,村落建筑沿等高线层层排布,自然铺展,寨门、寨神林、水井、寨心广场、古树广场、磨秋场等村落景观节点也分布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随地附形,景观节点平面空间呈现出不规则、自由式形态。哀牢山草木丰茂,山区土石随手可得,阿者科先民在建造村寨时,充分利用了山区的自然资源,建造了独特的景观节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