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视域下福清闽剧的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
作者: 何佳妮乡村振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频繁的人口流动与人才过快流失使得乡村文化日渐凋敝,公共文化空间弱化,福清闽剧日渐式微。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推进福清的乡村文化建设,是福清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以福清闽剧为切入点,挖掘福清乡土文化内涵,探寻福清闽剧对于促进福清乡村振兴的价值,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福清闽剧传承传播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大力实施乡村戏曲振兴文化战略,就是为福清地方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持续发展打开新的艺术路径与新的发展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时指出,“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为振兴闽剧文化,福建省颁布《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福清闽剧传承发展概况
福清被称为“中国闽剧艺术之乡”,闽剧这一艺术形式为海内外民众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勾起了中华儿女浓浓的乡愁。福清闽剧戏班较多,历史上曾有过1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因此福清上演的闽剧数量较多。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福清民俗活动较多。其二,福清华侨众多。据统计,福清将近140万人口中,有90万都在海外工作和生活,身居海外的福清人对家乡的念想除了福清的风味小吃以外,地方戏闽剧也成为维系乡愁的纽带。从民国时期开始,福清闽剧团开始出国演出,在海外受到华侨们的疯狂追捧,场场演出爆满,不少侨亲追着演出的巡回路线到各个城市观看演出。20世纪40年代,古装闽剧《血掌印》《金榜题名》等剧目在印度尼西亚上演,受到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新加坡“三庆”活动期间,福清市闽剧团在新加坡上演《公主与皇帝》《搜孤就孤》,至20世纪90年代,福清闽剧团已三度莅临新加坡演出。
福清是隶属于福州市管辖的县级市,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电视的出现,诸多地方剧种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福清闽剧却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闽剧在福清地区的传播尤为兴盛,福清市闽剧团数量占据福州民营闽剧团总数的三分之二。福清闽剧戏班演出频繁,为福清闽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乡村振兴视域下福清闽剧传承传播困境及其成因
福清闽剧传承传播困境
近年来,福清闽剧长兴不衰的面貌不再,日渐式微。福清闽剧面临着新生代群体对本土闽剧文化陌生、剧团生态环境弱化、演员素质下降、闽剧演员与观众老龄化、综合性人才缺失等现实困境。许多珍稀资料的挖掘被忽视,导致重要研究文献的失传或遗弃;以及因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诸多演出与排练工作难以开展,福清闽剧生存语境被重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福清乡村经济和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文化供给无法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形成“文化荒漠”现象。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赋能,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为地方戏曲福清闽剧的现代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福清闽剧传承传播困境成因
民众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家庭文化教育缺失,导致福清民众的文化认同感较弱,笔者对福清普通民众进行随机调查,年龄段覆盖10岁至60岁,总结出福清市民文化认同感较弱。总体来说,许多人能够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影响,并且在小学和幼儿园时感受最为深刻。在生活中是否能感受到福清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78.18%的人表示是能够感受到的。由此可见,福清传统文化在老一辈人们心中印象最为深刻,越是年轻一辈,关于传统文化的回忆越少。与此同时,对于福清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多数人并不是十分了解,其所了解的家乡传统文化也较片面,甚至有很多人会将他们所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笼统地认为是家乡的传统文化。人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淡漠主要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无暇关注(占比68.18%),同时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西方欧美文化的传播也影响着人们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学习。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欣赏闽剧的方式发生改变,这虽然扩大了福清闽剧的传播效果,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闽剧后转行,转而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
福清闽剧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福清闽剧是乡村教育资源,有助于乡村文明建设
福清闽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伦理观念,对于民众具有教化功能。例如新编历史剧既有传统成分也融合了现代元素,既摆脱了一成不变的旧思路,也迎来了焕然一新的新思想。闽剧《青天》是反腐题材的新编历史剧,讲述了来自福建的主人公海瑞曲折感人的致仕之途。全剧将正义与邪恶的力量交织展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封建官场的黑暗气息。全剧悲壮却又不失幽默风趣的唱段,在旧的题材中注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使全剧焕发生机,成功地塑造了海瑞顽强不屈,又充满风趣的崭新艺术形象。《鲤鱼公主》歌颂邪不压正的力量,鲤鱼公主与石柱动人的爱情故事,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现代戏《生命》讲述的是怀孕女军人组成的孕妇队,冲破艰难万险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表达对女性意识的唤醒以及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且有着隐喻勇敢、女性意识觉醒的意义,对于当下乡村传统观念中女性地位以及农村妇女保守、落后的思想,起到点化、改善作用。对于历史人物的崇敬,也可以从福清光饼中体现出来。福清光饼就来源于戚家军进军福建,围剿倭寇,福清民众制作光饼拥军的事迹。文艺工作者流传于福清渔溪一带的民间舞蹈“光饼舞”挖掘整理后编入闽剧《戚继光》,歌颂英雄,弘扬正能量,深受福清百姓的喜爱。
乡土性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也是福清乡村社会的普遍现象。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迁移,福清乡村的文化建设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民众文化认同感日渐减弱,精神荒漠化,文化建设主力军缺失。福清地区大量劳动力人口外流,大家纷纷出国工作或在外地从事工商业,导致留守本地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闽剧正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有助于福清乡村道德文明建设。
福清闽剧乡村德治建设资源,有助于治理体系稳固
公共文化空间包含了“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相关概念,是民众公共文化活动的一种物质构建和精神构建的共同体,即公共文化“在一定区域的空间表现以及在这个区域进行文化交往的表达方式”[1]。闽剧这一地方戏曲艺术,正处于公共文化空间“弱化”的现实困境中。福清闽剧作为一种地方戏曲,映射着福清地方文化,起到维护社会秩序,安定乡村治理体系的作用。如“春燕行动——福建乡村音乐会”非遗闽剧走进福清海口牛宅村,上演闽剧经典传统剧目《王莲莲拜香》。福清“文化惠民乐万家”优秀戏剧展演活动,演出剧目有《忠臣谱》《琵琶情》《吟白首》。“忆峥嵘岁月·颂建党百年”闽剧现代戏《生命》展演活动等。为乡村振兴建设探索有效的路径。民间演出(民间社团与社会力量)有宏路街道圳边村中田自然村举办畲族“喜迁节”邀请闽剧团到村里演出,演出剧目有《龙凤呈祥》《换子情缘》《灵芝锁》《鲤鱼跃龙门》《玉蝶情缘》《梨花山》等,歌颂了党和政府的崇高精神,反映百姓所思所想。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道德是根植于民众心中的法律约束,在社会中起到规范作用。优化公共空间治理,民众在“家门口”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民众的道德意识,助于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乡村治理体系的稳固发展。
福清闽剧是乡土文化资源,有助于侨乡文化传播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2]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福建侨乡文化”可以概括为如下四大特点:海疆文化、边缘文化、底层文化和跨界文化[3]。福清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闽剧和侨乡福清以及侨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侨民在福清人口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约为福清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及以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戏曲与地方民生息息相关,传统文化闽剧早已成为福清的文化符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闽剧生命力的延续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相关。福清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传统民俗活动较多。民间信仰,除了崇拜佛教和道教之外,还信奉其他诸多神灵。例如土地公、城隍公、道教玄天上帝、妈祖、陈靖姑等。传承“妈祖”,通过活动祈求家乡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百姓生活蒸蒸日上。闽剧作为地方戏曲剧种,可演出的场合诸多,有还愿戏、祝寿戏、神诞戏、罚戏等,有的是为归来华侨上演的剧目,有的是为结婚上演喜庆戏。闽剧艺术滋养着福清民众,这是福清闽剧的重要发展基础。
海外华侨常邀请福清闽剧团出国演出,新加坡《联合早报》几乎每天都刊登剧团演出的信息,担任新加坡福清会馆主席的林日顺是福清籍企业家,为中新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海外还有无数像林日顺一样心系家乡的华侨,所以福清闽剧成了海外华人归属感与幸福感的来源,能够引起他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由于福清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适合种植适应性较强、耐旱、高产量的农作物——地瓜。因此,旧时福清被称为“地瓜县”。旧时福清农业生产落后,加之自然环境恶劣,民众饱经穷苦与饥饿,很多人想去外地打拼摆脱贫困。同乡人一起外出打拼,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吃苦耐劳、勇于闯荡、讲究情义成为福清人的精神核心。福清方言将地瓜称为番薯。番薯粉、番薯丸也被视为家乡的味道,出国工作、生活的福清侨民,包里常常会携带番薯。
爱乡的华人华侨回到福清开设工厂、修道路、建学校、建码头,带动华侨企业、外企在福清落地,带动福清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福清闽剧团曾多次受邀赴新加坡等地演出,闽剧被视为联络海外乡情的重要纽带,在国内开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引侨引资商业模式。至今,福清利桥街区内还留存着县闽剧团排练厅这一历史见证。海丝文化、侨乡文化影响着福清人民,也影响着闽剧文化,同时闽剧文化也反哺着这片土地。
乡村振兴背景下福清闽剧的优化路径探究
依托社会力量,加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遵守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政府主导力量形成有益补充的其他力量,如学术界、各类教育机构、新闻媒体、社会资金、行业协会等。”[4]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力量的多方面实施。近几年,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为戏曲艺术的优化传承提供指导性方针。依托社会力量,重构公共文化空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学术界为闽剧的创作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发展方向,提供深层次理论研究视角,为社会其他力量提供易于理解的解读,在个人与社会层面寻求平衡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带来社会资本与社会影响力。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地方戏曲”入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立高校与地方闽剧文化的联系,在音乐学院组织成立闽剧传承艺术团,表演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形式与内容,例如《别妻书》。此外根据闽剧代表性剧目《百蝶香柴扇》进行创作,将其改编成舞蹈作品,培养年轻的闽剧观众与演员,创造公共文化空间保护机制,为乡村文化传承振兴保留空间与人才。
教育机构与行业协会合作,为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提供不同题材的闽剧节目。农村地区沟通多使用方言,对于年轻观众而言,方言是欣赏闽剧的基础。对于农村地区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的现实情况,更有益于年轻观众融入方言语境。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福清依托乡贤侨贤资源优势,致力乡村振兴,反哺桑梓,实现村村都有“乡贤促进会”。建设东张乡贤馆、阳下乡贤馆、宏路乡贤馆等24个镇街的乡贤馆,突出福清不同乡镇的特色,例如江镜乡贤馆布局“1个主题、5项文化、6大贤达”;海口乡贤馆分为4个年代馆,古代馆——龙津映雪、近代馆——赤石峥嵘等;东张乡贤馆与景区融为一体,既是乡贤文化阵地也是网红直播地,吸纳了一批直播人才、企业家和农户,开启了“助农”新模式。东张乡贤馆推动了文旅发展,优化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留守儿童与老人、妇女创造了休闲空间,也为返乡福清人士、外来人员提供了新的消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