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新风尚

作者: 裴莹

中小型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新风尚0

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数量较多,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条件所限,这些中小型博物馆在馆藏文物数量、建设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与大型博物馆有着较大差距,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做好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是中小型博物馆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并不完善,基于此,现对中小型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对如何做好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博物馆承担着收藏与保护文物、传播知识、宣传教育和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重任,每个博物馆中都收藏、保存着大量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的文物、标本、文献资料等。国家非常重视各地博物馆的建设,近些年,全国各地新增了许多中小型博物馆,馆藏物品类型多样,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展示,起到了传播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作用。馆藏文物是建立博物馆的重要基础,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历史研究等工作都要以文物实物为依据,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对博物馆事业的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小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概述

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文物的展览、展示过程要规范,展示柜的选择、文物的排列摆放、馆内设施的布置等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

目前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馆藏文物的保护。环境因素对馆藏文物的影响很大,比如光线照射强度、温湿度变化等都有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破坏其文物价值。如果存放文物的库房环境不理想,文物在存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博物馆制度建设也是影响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因素,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文物在存放、展示过程中出现人为损坏。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而馆藏文物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如果在日常工作中不采取有效的管理与保护措施,很有可能会对文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中小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馆藏文物的搜集

博物馆建设、藏品展览展示、科学研究、宣教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文物藏品作为支撑,需要以丰富的文物藏品充实博物馆陈列内容,提高博物馆的科研水平,通过馆藏文物全面展现社会历史和自然历史的发展规律。中小型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藏品主要来源于社会搜集、考古发掘、标本采集三个方面。

社会搜集。我国有大量文物流散于社会、民间,被个人、单位所收藏,或者作为某个家族的传世品。对这类文物的收集方式主要有拨交、捐赠、交换、借用、收购等。对来源于社会的文物要认真进行鉴定,确定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考古发掘。有些文物深埋地下,在通过科学仪器探明地下埋藏的文物后,博物馆可以在获取审批手续后有序开展发掘工作。发掘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在文物出土后立即做好保护、整理,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对整个发掘过程进行详实的记录,形成发掘报告。

标本采集。一般是地方性综合博物馆或自然博物馆有目的的采集,标本来自自然界,具有典型性、完整性、代表性的特征,具有较高的收藏、陈列和科学价值。

藏品账册的建立

藏品账册是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进行管理的重要凭证,其中详细记录了文物藏品的来源、入藏、收存、提用、进出、残损注销等信息,是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藏品账册管理工作应由专人负责,中小型博物馆应至少安排一名工作人员专门从事账册管理工作,按照工作标准和工程流程,结合文物藏品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账册体系。

凭证主要指能够证明文物来源、注明往来、明确责任且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材料,比如文物入馆证明(单位或个人捐赠证明,馆藏文物的调拨文件,为文物收藏爱好者提供的寄存服务证明,文物采集证明、协议等)、馆藏文物的出馆凭证、出入库证明,以及馆藏文物的提用凭证、数据提用凭证等。

藏品清单是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总登记账册,按照文物的不同类别建立分类账册、参考品账、标本账、复制品账等,并按照馆藏文物的来源分别建立账册,比如征集文物账册、考古文物账册、捐赠文物账册、调拨文物账册等。所有文物藏品进入博物馆时都需要进行分类登记入册(原始清册)。

藏品档案应准确反映藏品的全部情况,从入馆登记开始,详细记录藏品的名称、款识、大小、件数、残损情况,并注明藏品的来源,附上清晰的照片、影像资料。另外,藏品的提用凭证、修复记录、存放环境、注销凭证和日期等也必须翔实记录在案。

藏品库房账册是文物藏品库房管理的基础,库房必须由专人管理,每天都必须有详细记录。非库房管理人员进出时必须经过审批,藏品出库入库均需要办理审批手续,并在库房账册上详细记录藏品数量、现状、特征等,藏品入库时必须认真核对、检查,如有不符可拒绝接收。还要做好藏品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并定期对馆藏文物进行清点,详细了解并记录每件文物的动态。

中小型博物馆应逐步建立电子版藏品账册,对馆藏文物逐件进行扫描、拍照,利用Excel表格、Word文档等办公软件录入文物的详细信息,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便于文物的保存、查询、检索与研究。

图2 馆藏文物的库房陈列(作者拍摄)

馆藏文物的库房管理

中小型博物馆应安排专业人员从事馆藏文物库房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工作,以确保馆藏文物得到妥善的保管保护。必须对出入库房的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出入库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并携带相关证明;有藏品入库时需要按照程序做好清理、消毒工作,与管账人员共同完成藏品的台账登记,详细核对藏品的尺寸、名称、款识、完整残损情况,登记完成后办理藏品接收、入库手续;有展览、宣传、研究、拍照、绘图、拓印、复制等需要时,必须提供相关证明,并严格按照馆藏文物管理的相关制度办理出库手续,在不对文物造成损坏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文物价值;馆藏文物应按照不同的贮存条件分类保存,比如一些珍贵文物、纸质文物、丝绢类文物等需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保存,不同质地的文物应放置在不同的藏品架上;馆藏文物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摆放,并根据文物的大小、重量做适当调整,比如在柜架上要按照“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原则摆放,以免发生倾斜。库房管理人员每天都要测量库房内的温度、湿度,当藏品数量增加时需要及时添置柜架囊匣、书画袋等物品,并做好库房的卫生清洁,始终保持库房环境干净、整洁、适宜。

中小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问题

库房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一般大型博物馆可以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某项具体工作,比如某类藏品可以单独安排保管人员负责管理,库房管理中还可以细分为征集组、编目组、摄影组、文物保护修复室等,工作人员有大量时间用于馆藏文物的保管、修复、研究,对人员能力的提升也非常有利。但中小型博物馆却不具备这种条件,其工作的开展往往受限于设备、场地、基础设施等条件,一个人负责多个类别藏品的管理,库房管理工作也无法做到细化分组。

专业型人才缺口较大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需要由专业人员负责,其必须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保证馆藏文物的安全性。但中小型博物馆在专业型人才方面严重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正式在编人员有限,还要负责馆藏文物的展示、宣教等工作,其他工作人员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有专家分析,我国博物馆系统每年人才需求在1万人左右,但博物馆专业毕业的学生仅有1000人左右,而真正对口就业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巨大的人才缺口是阻碍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型人才不足对中小型博物馆的影响更大,博物馆无法保证藏品库房由专人负责管理,仅能做到账、物分开,并且随着馆藏文物数量的增多,工作任务成倍增长,库房管理人员却没有增加,因此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每天面对繁重的工作,库房管理人员无法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硬件设施配置不足

为了给馆藏文物提供更好的存放条件,博物馆中应安装温湿度控制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火灾防护系统、柔和照明系统以及安全防护系统等。但一些中小型博物馆由于建设场地较小,展厅、库房规划时预留空间不足,也没有为之后藏品增多预留相应的发展空间,导致很多藏品无法安全存放,限制了博物馆的发展。还有一些中小型博物馆硬件设施配置不足,无法按照藏品的质地分类存放,容易造成文物损毁。

中小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建议

保障文物管理人员编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人才是文物事业发展的源动力。近些年,国家文物局不断增编扩岗,各地文物管理力量在逐步增强。中小型博物馆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尽量补齐在岗位人员,让文物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身技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发展。比如,细化文物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文物的拍照、拓印、文物修复、文物分类、库房管理等。随着文物藏品的增多,也要适当增加相关库房的管理人员,并做好分工,这样才能保证馆藏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修复与利用。

完善人才发展战略

在社会发展推动下,文物藏品保护与管理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文物管理人员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共举办了238个相关培训项目,培训各专业人才超过3.5万人次,并且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交叉学科门类中增设了“文物”专业学位类别,目的就是培养更多的文物保护高素质人才。

第一,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来说,文物藏品管理人员可以参加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定期组织的文物藏品培训班,学习先进的业务知识,除线下培训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参加相关领域的线上培训,线上培训在时间上更加自由,学习形式更加方便、快捷,一些中小型博物馆文物管理人员可积极报名参加。第二,对于新入职的文物管理人员,中小型博物馆可采取“老带新”的方式,让喜欢这项工作的年轻人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进行学习,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文物管理技能。第三,各博物馆之间可以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中小型博物馆可以委派文物管理人员到大型博物馆跟班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将所学内容用于工作实践,提升自身文物管理水平。中小型博物馆也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传授文物保护、修复、存放等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中小型博物馆之间也可以开展业务交流学习活动,互通有无,分享管理经验,共同进步。

完善博物馆硬件设施配置

由于中小型博物馆在建设初期没有预留足够的空间,随着文物藏品逐年增多,其空间不足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面对这种情况,中小型博物馆可以对原来的藏品存放柜架进行升级改造,比如原来藏品柜高1.8m,可将柜高增加至2.2m,或者直接更换为2.2m高的藏品柜;将小容量的藏品柜升级为大容量藏品柜可以有效增加藏品存放空间;如果现有藏品排架比较空旷,可以根据藏品实际占用空间重新进行排架,但必须保证文物摆放安全。另外,为解决中小型博物馆库存空间不足的问题,可以建立设施更先进、安全性更高的地市级中心库房,集中管理博物馆中的文物,库房管理人员也可以采取集中办公的形式对文物进行分类管理,共同守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中小型博物馆众多,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与大型博物馆相比差距较大,受到硬件、软件条件的限制,文物管理人员在岗位安排、专业性方面也存在严重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物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运用专业知识规范库房藏品管理制度,努力改善文物藏品的存放环境,使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作者单位:北票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