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地理2023年第8期

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2023年第8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炎黄地理》(月刊)创刊于1984年8月,主管单位: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要栏目: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质勘探、建筑施工、文史纵览、教育探究、农林园艺、经济管理、交流论坛等。

目录

历史文化 | 中国陵寝制度的起源与确立

陵寝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陵寝制度的形成与贵族制度和礼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贵族之间通过修建更加庞大的陵墓彰显身份地位,而陵墓的规划、建造和陪葬品的制作则依照礼

历史文化 | 汉魏六朝江海赋中蕴含的文化地理空间

古代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元素,对于人们理解和探索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其中,汉魏六朝时期的江海赋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中国古代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

历史文化 | 从文艺作品看开封繁荣的商业经济

北宋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繁荣时期。不仅体现在国家实力、科学技术等方面,更表现在经济水平、文化艺术方面。而北宋都城开封的繁华程度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先进

历史文化 | 从清代蜘蛛纹饰品中窥见传统蜘蛛纹寓意

蜘蛛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之一,它的出现凝结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祷和祝福。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纹样集历代之大成,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凸显了本民族的特征,现对清朝蜘蛛纹饰品的

历史文化 | 新旧《唐书·杨贵妃传》之对比

两《唐书》作为研究唐史的必备书目,历来为学界所重视。《进新修唐书表》中曾言《新唐书》之编纂体例为“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但在具体的列传中,“文省”与“事增”又有所差异。因此,现以《杨贵妃传》为

历史文化 | 明代贵州土司制度之女土司的承袭

女土司是土司承袭制度下的一种偶然现象,由于土司承袭制度与贵州土司片区的特殊性,明代贵州大约出现了11位女性土司,从承袭的特点来看,其承袭范围符合明代土司承袭制的相关规定,是以妻子承袭为主,妾、嫂、女儿

历史文化 | 后唐“小康”局面之形成

后唐是沙陀人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在庄宗消灭后梁、前蜀,并在军事方面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上,明宗励精图治,使这一时期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政治的清明,骄兵悍将

风土人情 | 焕新武汉城市地理文化传播面貌

城市地理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包括城市的气候、自然环境、地域特征等,它虽然是城市固定不变的一部分,但它聚集着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武汉市作为九省通衢,其地理位置、气候、地域等各方

风土人情 | 南丹白裤瑶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气候适应性

现基于自然环境、地域特征等因素,对国内外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气候特征为切入点,从适应性角度分析南丹白裤瑶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针对村落布局、建筑形制、室内空间等现状,提出民居气候适

风土人情 | 川江号子的文化精神内蕴

川江号子是一种川渝地区船工们的劳动歌曲,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民俗环境深度契合。川江号子中蕴含着依江生活的川渝劳动人民坚韧不拔、互助协作、乐观开放的精神,并在长期以来引领着

遗产保护 | 借数字化风潮致力非遗档案资源活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但目前非遗保护工作还停留在静态保护阶段。现以南京云锦数字化保护项目为例,提出以当代博物馆为载体,通过陈列展示,信息可视化设计,打造数字化平台,建立合作,创新传播

遗产保护 |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浸润

通过分析重庆磁器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概况和旅游开发现状,指出当前的旅游开发对磁器口古镇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试着提出通过减少旅游开发对磁器口非遗带来的消极影响,推动磁器口古镇非

遗产保护 | 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启发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我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文化兴国、传承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古代运河的一个重要节点,大运河江苏段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资

遗产保护 | 以数字技术赓续闽东畲族聚落文化遗产生命

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形态在文化传承中发生了改变。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保护途径。畲族村落大多地处偏远地区,有着丰富的畲族文化遗产。现以闽东畲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闽东

遗产保护 | 非遗与旅游共融共生“新智慧”旅游与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特殊的文化资源,其中不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记忆,更折射出民俗生活和精神文明的缩影,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促进非遗和旅游产业的持续融合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非遗,从而促进旅游产

遗产保护 | 黄河流域山东段高质量发展之路

黄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长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自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启动以来,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由于城市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地理环境变化等因素,山东省黄

遗产保护 | 关中西部地区村镇集市空间之新变

在我国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聚焦区域村镇周期性和常态性集市空间的发展,已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研究关中西部地区具有地理、经济、人文等代表性的部分集市,可以初步识别村镇集市空间规划布局中存在的诸

遗产保护 | 以点带面拓荒吉林省工业遗产旅游

吉林省工业遗产作为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见证了城市整体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体现出工业城市的文化内涵,为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现通过构建遗产网络的方式,对吉林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规划

遗产保护 | 对公路桥梁的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的丝分缕解

绿色施工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施工效率,还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现围绕绿色施工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介绍绿色施工的概念及其在公路桥梁施工中

遗产保护 | 黑龙江桦树皮画文创新思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中,产业融合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愈发明显。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融合发展的一大体现,其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特色,以带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我国乡村逐步繁荣发展。现依托黑龙江省国家级非

遗产保护 | 守护文化瑰宝,传承村落文化

传统的村落文化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大差异的文化瑰宝,是基于当地群众日常生活和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是涵盖了传统生产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的特殊文化结晶,其发展兼具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征,构成了独具特色

遗产保护 |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现首先探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可实施性;其次定义如何利用“艺术手段”创建乡村美学创客基地,并介绍其特点,如多元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创新产业孵化、可持续发展、“艺术”资源支持和交流与

文物古建 | 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中的“公园”模式

盘活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全社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文化公园以不可移动文物为载体,以公园为形式,在保护、展示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阐述文化公园的概念,总结

文物古建 | 古籍常见“病症”及修复方法

古籍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料,其文史价值不言而喻。但在长期的保存或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在或者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古籍书页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污损。如果不能及时对其进行修复,不仅会影响古籍的美观,还会缩

文物古建 | 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新气象

作为一类具有收藏、研究、教育、展示等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博物馆在促进社会文化交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宣传科学知识、展示悠久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需要有意识地提升基层博物馆公共

文物古建 | 岐山周公庙之源

随着近年来对岐山凤凰山遗址考古发掘情况的研究分析,发现岐山周公庙肇创年代大约为西周初期,早期的周公庙应该为周公家族的宗庙。唐代初期重建的周公庙为周公的专祠。岐山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北7.5千米的凤凰

文物古建 | 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之路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作为文物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博物馆的使命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文物,让观众深入了解和欣赏文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

学术研究 | 中小型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新风尚

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数量较多,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条件所限,这些中小型博物馆在馆藏文物数量、建设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与大型博物馆有着较大差距,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做好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是

学术研究 | 数字化为文物保护提质增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文物保护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数字影像、三维虚拟等数字技术,不仅可以达到数字化展示的目的,而且可以对文物

学术研究 | 激发“后申遗时代”泉州历史文化遗产活力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开元寺、府文庙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泉州提线木偶、南音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后申遗时

学术研究 | 白族文化印象

白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现从白族的节日、音乐、手工业、服饰、民间文学五个方面对白族文化进行探究。白族与汉族的交往十分密切,其民

学术研究 | 新媒体视域下数字化美术馆的创新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美术馆也不例外。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数字技术,融合媒介来建设、传播文化资源是当下美术馆面临的问题。现研究美术馆如何拓宽传播渠道,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