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豫章会馆保存现状及多元更新发展趋势
作者: 徐文琳 李刚
会馆是一种地方性的同乡组织,创建会馆的目的在于“以敦亲睦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每逢过年过节或每月朔望,同乡欢聚一堂,祭神祀祖,聚餐演戏。江西会馆不仅在文化上融合了宗教、移民、商帮、民俗等内容,还在建筑的选址、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体现出了当时工匠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广西境内建有多处会馆,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部分江西会馆已被拆除,只有少部分被保留了下来。研究江西会馆可以为江西会馆建筑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以丰富其相关研究。
广西豫章会馆的形成
人口变动
外地人口大规模迁入广西有三次。一是秦始皇在统一岭南地区后调集士卒在此屯田,戍守定居。二是宋末和明初的移民活动,多为被贬者和奉调修建桂林王城的役工,这些移民大多来自山东、江西等省,后在灵川镇、三街镇、大圩镇、谭下镇等地定居。三是抗日战争前后,人们因逃难或经商,从湖北、湖南、江西和福建等地来到广西桂林灵川县定居,大圩、谭下皆设有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和湖南会馆。
商业贸易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人修建灵渠,灵渠的建成打通了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使中原地区可以与东南亚国家进行联系。灵渠的开发使桂林成为南北地区货物中转的站点。从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桂林商业繁荣,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来桂林经商,使桂林成为岭南的商业都会中心。
广西豫章会馆现状分析
区位环境
江西进入广西境内有两条路线,一条是沿着珠江进入广西,中心城镇为桂林。一条是沿着湘江南下进入广西,中心城镇为南宁。明清时期,河海运输业的发展为长途贩运商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在滨海近河地区形成了商人麇集的景象。从下表可知,广西境内的豫章会馆地址一般选于水系旁的重要城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可以保证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其二,会馆建在此处可以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中心。相关资料显示,在广西境内所建的豫章会馆大多位于漓江和湘江两条主要水系旁,个别将地址选在相思江、东江、荔浦河和灌江。目前广西境内现存的豫章会馆大多分布在漓江和荔浦河附近。
保存现状
1.大圩古镇万寿宫
大圩古镇是广西知名的四大古镇之一,位于漓江之畔,曾经因为异常繁华有“小桂林”的称号。大圩古镇在明清时期有很多商人聚集,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商行。大圩成为县境一方交通枢纽,各地商人在此修建会馆。
在清朝嘉庆年间,江西人在大圩古镇建立万寿宫,初名为“许仙祠”,宁康二年(374)净明道祖——许真君,原名“许逊”,功德圆满得道成仙,飞升时136岁,守护着当地百姓的福寿安康。万寿宫是江西人文化精神的一种象征。万寿宫整体建筑格局比较高大,有三开间三大进,在院与院之间有宽敞的天井,两侧皆有耳房,楼上建有戏台。万寿宫于20世纪70年代被毁,目前现存的建筑为2002年按之前的样貌重建的(如图1)。
万寿宫正大门前有两根柱子,相邻的柱头上有龙盘桓,中间挂着一颗火珠,作双龙戏珠状,寄托着人们喜庆丰收、祈求吉祥的美好愿望。柱子的柱础整体形制为覆盆式,上面刻有莲花纹样。莲花在道教象征着修行者,从侧面表明了这座万寿宫所供奉的人。门口摆放着两对抱鼓石(如图1),靠近入门的一对抱鼓石的鼓顶上有一对狮子,鼓顶的狮子是龙生九子之第九子椒图,“狮”与“事”谐音,便以双狮寓意“事事如意”“事事平安”。抱鼓石的底座刻有中国传统纹样缠枝纹,鼓身刻有阴阳太极鱼和缠枝纹。柱子旁的抱鼓石上刻有缠枝纹、云纹、铜钱纹。正殿内围近似长方形,整体层高偏矮,给人一种压迫感,左边有廊道通向院落天井和后殿。正殿中贴有“孝悌忠信”“福”“寿”等字,侧面凸显了万寿宫所供奉的许真君(如图2)。
2.荔浦石阳宾馆
荔浦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南部。荔浦历史久远,在汉代已经被设立为荔浦县,因靠近荔江,江的两岸长满气味芬芳的荔草而得名。石阳宾馆位于荔浦市荔城镇宝塔巷2号旁,距离荔城古榕100多米。石阳宾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1988年12月,荔浦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三年(1913)荔浦县志记载,石阳宾馆是为纪念文天祥、欧阳修所建,当时主要为江西商人提供住宿,现存建筑只剩主体部分,保存比较完好,石阳宾馆汇集了建筑、木雕、石雕和绘画等传统艺术。荔浦市有计划加强文旅融合,与诗词协会联合把石阳宾馆打造为国学文化学习场所。
石阳宾馆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建筑宽约6米,深约22米,占地面积达140平方米。大厅建筑布局为一进两厅式院落,中间设天井,两侧设廊道,平面呈口字形。后厅地面比前厅地面高0.6米,更加威武大气。木结构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抬梁式结构,木构件和青砖共同受力。屋顶的形式为硬山式,屋顶的瓦为小青瓦,基本保存着原来的形制。
装饰与建筑本身不可分割,体现了当时人的审美和思想,通过装饰来传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并应用在建筑上,体现了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石阳宾馆运用木雕、石雕和绘画等传统工艺给建筑增添了视觉魅力。在雕刻手法上,通过浅浮雕、透雕将各类吉祥题材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木雕主要运用在窗户和梁上,主要雕刻植物装饰纹样,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绘画主要运用在墙体上,绘画题材有麒麟送子、山水人物、伯牙回家、太白醉酒、双龙戏珠、梅兰竹菊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利用现状
万寿宫
据了解,万寿宫在重建之后使用权已归个人。在关闭之前,这里曾是一个道教场所,里面供奉许真君,香火旺盛。现如今,大门紧闭,周边商户在会馆外部及大门前搭建了许多架子用来堆放杂物。内部空间现已完全空置,无人打扫,桌椅摆放随意,堆砌了许多沙石,环境较为杂乱。
石阳宾馆
石阳宾馆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进行重修,当地的村民在2008年发动捐款再次进行修建,因修建资金不足,后厅的雕花和屏风以及墙上的壁画尚未恢复。2022年6月10号,石阳宾馆举行了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挂牌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荔浦风物传说传习基地和荔浦市讲学堂,将石阳宾馆打造成一个国学文化学习场所。
禧朔源西街公馆
2012年5月,禧朔源西街公馆经过禧朔源管理有限公司的修缮,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被修建为三栋两进的古典庭院酒店,目前处于暂停营业状态。
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不足
会馆建筑及周围环境不容乐观
经过查阅资料和调研发现,广西境内的绝大多数豫章会馆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已经被拆除,对会馆整体建筑的保护较少且保护措施也不完善,在豫章会馆的旧址上已经另起高楼,而保存下来的豫章会馆规模较小且破坏严重,经过修缮保留下来的豫章会馆内部空间功能单一。同时,会馆建筑周围环境也较为恶劣。如大圩古镇的豫章会馆,周围商贩搭建了很多柜台,杂乱不堪。
部分会馆开放利用程度低
目前,广西境内保存较好的三所豫章会馆中的两所都处于封闭状态,不对外开放。仅石阳宾馆在2022年举办过一次讲古活动,并在石阳宾馆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非遗传承人向师生讲述了荔浦米饼的制作流程,并让师生亲自体验了制作过程。除此之外,相关网站以及平台没有关于在石阳宾馆举行活动的记录。从拍摄的图片中可以看出,工作人员仅对墙面、地面进行了修缮,其格局还是维持原状,没有进行系统的划分,内部装饰较为简陋,经过修缮保存下来的豫章会馆在空间上利用程度较低。
商业化气息浓重
现存的豫章会馆历经百年变迁,有的已经坍塌,有的被商户租下来经修缮后另作他用。豫章会馆作为江西商人网络的重要节点,建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商人提供住宿、协调纠纷、抵抗压榨、交流信息等。但如今,保存较好的豫章会馆的原有功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被用来供奉、作为民宿等,商业化气息浓重。例如,大圩古镇的万寿宫经过修缮后成了一个道教场所;阳朔县的西街公馆被改建成一个民宿,用于商业旅游。
会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整饬修缮:树立保护意识,进行整体修缮,建设
文物资源数据库
建筑承载着记忆,而记忆需要通过媒介体现出来。豫章会馆从建造开始,便承担了为江西人提供商讨事情、聚会和交流信息的场所的责任。豫章会馆见证了历史,具有极高的魅力和价值。了解豫章会馆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激发人们保护豫章会馆的意识。在对豫章会馆进行修复时,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保护较好的会馆,坚持日常维护和监测,维护好会馆的建筑外观和结构,同时引入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一方面将会馆的地理位置、空间格局、利用现状等信息整合起来进行数字化管理,建立会馆“数字档案”,构建文物资源数据库,为会馆建筑的保护、活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立体的会馆建筑模型进行展示,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会馆,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设计更新:挖掘文化内涵,传承非遗,打造功能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文化遗产和地域文化,建筑要想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就要深入研究,提炼能反映历史文化的元素。豫章会馆不仅蕴含着江西的民俗文化,而且在建筑的工艺、装饰、造型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向人们展示了江西的文化魅力。深挖会馆蕴含的赣派建筑文化、赣商文化、士绅文化、饮食文化、水运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并将这些文化元素通过设计手法以展陈及数字化的方式展示出来,打造历史遗址文化展览馆,有利于助力乡村振兴。
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等特点。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列入了白沙“六·廿三”会期、阳朔鸬鹚捕鱼习俗、桂林黑茶制作技艺、荔浦风物传说等。可以将这些非遗融入豫章会馆的更新设计中,打造融合豫章文化与八桂文化的功能空间,以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延长地域文化的价值链。
协同提升: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协同保护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既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人才、市场、资本的支持,所以后续会馆可以向社会共同参与方向发展,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社会参与的方式,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会馆的保护。探索参与度更加高的模式,如认养模式,“认养”的企业和社会人士在修缮后可以建立博物馆、展览馆、书屋、游览场所、民宿等,实现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对于认养后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保护方面成效显著的企业或者机构,还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历史建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城市文化,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会馆建筑是广西旅游的一张名片,作为赣商的标志性建筑,建筑的结构和装饰所蕴含的思想反映了江西人的经商理念。江西会馆作为江西人平时交流信息、商讨和聚会的场所,不仅促进了广西贸易与繁荣的经济,而且也在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江西会馆的合理保护和修缮,一方面为研究会馆类建筑的布局形式和装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迁徙推动下豫章会馆的传播与嬗变研究”(项目编号:23YS29D)。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