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氏家族助力佛山地区发展欣欣向荣
作者: 史佳卉佛山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人杰地灵,交通便利,水网密布,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转站。明清时期,佛山已是“沿岸而上,屋宇森覆,弥望莫及,其中若纵若横,几以千数”,商铺内百货充盈,贸易兴盛,“俗称天下四大镇,粤之佛山与焉。镇属南海,商贾辐辏,百货汇集,夹岸楼阁参差,绵亘数十里。南中富饶繁会之区,无逾此者”。在佛山西樵山和西江之间一个名叫简村的小村庄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代民族资本家先驱陈启沅。他创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继昌隆缫丝厂。厂里的产品通过水路运往广州,不但通往东南亚、欧美等地进行贸易,同时也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缫丝革命。
陈启沅,佛山南海西樵人,成长在封建时代的教育体制之下,熟读四书五经,对诸子百家和星相堪舆类的书籍多有涉猎。《南海县志》记载:“少孤贫而好学,凡诸子百家、星学舆地诸书,无不涉猎,尤精易理,性复颖悟,目光绝伦,深夜处暗室中能辨五色,曾以一麻子写百余字,一折扇写字汇全部,均楷法遒劲,行气整齐,工绘事,尤善作蝴蝶,飞跃传神,以显微镜窥之,则蝶之两须,乃两绝句缀成,其裙翅皆韵语也,自刻小章径仅二分,中容百余字,见者咸以多才之士评之。”但陈启沅的才华在父母早逝、家境败落的情况下得不到施展,他索性放弃科举,远走安南务工,几年后家庭经济就有了起色。他随后在佛山地区进行考察,开办了继昌隆缫丝厂,将一生都奉献于桑蚕业。他作为陈氏家族的先行者,对后辈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西周时期周公告诫儿子伯禽要谦虚谨慎,其谓:“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这段告诫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家训,而广东佛山的陈氏家族在近代数百年的沉浮岁月中谨遵先辈们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敢为人先、关注经济发展、革除落后风气、爱乡爱国,对佛山地区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佛山陈启沅家族事迹及其影响,探讨其精神力量对佛山地区发展的价值。佛山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也被人们称为忠义乡、季华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国岭南文化的起源地。而佛山之所以能够在发展中薪火相传,正是因为当地人才济济,人杰地灵。中国古代佛山的历史名人作为佛山文化中重要的坐标轴,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精神养分,这些精神在历史的前进中不断积聚,形成了佛山的城市性格。
佛山陈氏家族作为佛山近代历史上,乃至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家族,其敢为人先、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传播文化的精神力量,不但影响着陈氏家族一代代成员,对于佛山当地的经济发展、民风进步,甚至地区文化的性格形成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结合陈氏家族精神脉搏和当地文化性格,梳理历史名人、家族与城市性格之间存在的关系,在展现地区文化对民众的影响的同时,更展现了家族精神力量对地区文化性格的重要影响。
勇于创新的先行者
敢为人先,创新进取,这是陈氏一族精神力量中最为突出的特点。
佛山地区的养蚕缫丝业作为当地的传统产业已有千年历史,但在继昌隆缫丝厂出现以前,其大都停留在传统手工业生产阶段,产量低下、出丝不均匀、色泽不良,产出的土丝和江南地区相比市场竞争力不足,在贸易出口时也缺乏优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陈启沅率先引进了国外先进机器设备和管理制度。
先进缫丝技术设备的引进
陈启沅在古法养蚕缫丝的基础上引入显微镜等现代科技仪器,对生产方式和手段进行了精细化处理,以此来提升出丝的品质。他在《陈启沅算学》中提到:“以大测小者,如显微镜之类是也。更有以小测大,又变而以大测小者。”同时他还分析了蚕丝的结构,认为蚕茧不论大小,都要去除内外的毛衣和丝皮,里面的丝肉才是产出高品质丝的关键。工厂可以根据这种结论对不同品种的蚕蛹按照收购价格进行分类,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保证丝的品质,从而进一步扩大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探究,陈启沅发现古法缫丝的过程中因用人工烧炭来煮水不好进行控制,会使丝胶容易变质。他引入了蒸汽煮水缫丝的机器;同时还根据佛山地区的河流状况和天气特点新建了蓄水池,利用水泵抽取杂质少的水进行缫丝,改良古法中水质影响丝质的情况。通过考察,陈启沅还发现在当时的社会水平下难以大规模推广机器生产,从而改良出了小型缫丝机器——可以由一人进行操作,简便的同时还能保持高质量的缫丝水平。这种改良较好地适应了当地小规模资金经营和家庭模式的生产方式,很快就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运用。
先进工厂管理制度的施行
在引进先进机器和技术的同时,陈启沅还引入了先进的工厂管理理念,这对企业良性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汪敬虞先生认为:“中国的缫丝工业没有经历过工场手工业阶段,并没有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来遵循,而是从手工业工场直接过渡到了机器化工厂。”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从成立以来就是机器工厂,同时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首先,规定八小时工作制:“一天工作八至九小时,每天上午七时至下午五时为工作时间。中间只十二时至一时吃饭休息。”让工人可以劳逸结合,这也可以称为中国近代八小时工作制引入的滥觞;同时还实行按劳分配,工资和奖金结合:“每一个女工除每天平均所得工资一钱一分上下(即约一毫半)外,每年度、每季度可同职工们一样领取花红。此外每半个月,核发勤工奖金一次,其办法即半月内无缺工而出品又能保持平稳的便多发工资三天(即半个月发工资十八天)。有缺席或迟到早退,或所出成品欠佳的,便没有此勤工奖金了。”这样一来就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工作热情,迟到、早退或是旷工的懒散现象大大减少。陈启沅还在厂里设置了监督系统,防止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偷盗行为。由专人进行监督及核查,一经查出属实,则对工人进行处罚。工厂的制度也较为人性化:工人每天可以携带食材,由工厂统一招募周围的无业妇女来给大家烧制饭菜。在解决伙食的同时,还增加了周边村镇妇女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继昌隆缫丝厂的产品以“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著称,这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改造,也离不开先进管理制度的应用。
慈善事业的带头人
继昌隆缫丝厂作为近现代机器工厂,在佛山地区乃至整个华南都引起了一场技术革命。“在不到一个世纪里,顺德多样化的经营,急速转为单一的作物经济,专一化的蚕丝出口地。”同时佛山地区的缫丝产业也在此时达到鼎盛,其技术水平出现巨大的提升,缫丝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产出的丝织品数量也达到了清朝末年的顶峰。广东在这次风潮之下一举超过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养蚕缫丝的中心区域。缫丝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使一部分百姓发家致富。陈启沅在《蚕桑谱》中称:“乡中既无行乞之妇人,而穿金戴银者亦复不少。”这也能从侧面看出办厂对于佛山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陈氏家族作为这场缫丝革命的弄潮者,在壮大缫丝产业的同时也十分热心公益事业。陈启沅作为儒商,在对慈善事业进行投资的时候,即使垫付款项也不会收取利息,且认为收高于市场价格的利息就是恶行;他广泛修书,传播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同时担任慈善事业的领头人。这些事迹对陈氏家族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使陈家的子孙后代耳濡目染。
对于周边水利建设的大力投入
陈家作为简村的殷实人家,会代表全村维修桑园,祭祀河神等。陈启沅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绅商的典型代表,在农村有着极高的地位,除了捐款和亲自上堤参与防洪抗灾等,他另一项卓越的贡献就是主持参加吉水窦的维修建设。
佛山位于珠三角冲积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水流同时连通着河流跟海洋,为了防止枯水期海水倒灌农田,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防止丰水期水量过大,引起洪涝灾害,需要广泛修建水闸。水窦也就是水闸,但比水闸规模更小,在这个时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然而,每个用水的村镇都是水窦修建的利益相关者,如何修建一个能兼顾所有人利益的水闸,就成为需要各个村镇精英进行协调的一项重要工作。
吉水窦位于桑园上游,是佛山简村地区重要的水利工程,影响范围包括简村在内的十二个村镇。最早的吉水窦是由明代名臣方献夫致仕后回到佛山修建的,但到了清朝末年已经破败不堪。陈启沅开建缫丝厂之后到吉水窦进行考察,发现水闸必须要进行重修,否则一旦发生水患,就会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随后他购进国外的进口水泥,出资雇佣工人,购买石料和黏合剂,确认了重建吉水窦的工程计划。整个项目从光绪十八年(1892)开始,到光绪二十年(1894)结束,工程影响极大,在《吉水窦碑记》里记载称:“共费五千金有奇,无虚靡,无粉饰。是役陈君启沅实始终其事,然非藉佥同之谋,众擎之力,亦何克臻此美善哉。”由此可见,吉水窦的修建是光绪年间佛山水利工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今天,吉水窦仍是佛山南海区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对乡邻的无私帮助
陈启沅在简村、官山等地开办米店、杂货铺、肉铺等基本生活保障类的店铺。因资金充足,买入价格较低,卖出时少量加价,相比周边其他商铺可以称得上物美价廉。这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凡是周边鳏寡孤独,都可以到指定的米店每月领取两斗米,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陈启沅还在周边地区开办药铺、义学,不但请郎中驻店免费义诊,还开办免费学堂,传播知识,为周边地区培养青年中坚力量。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陈氏家族的后辈们也十分注重慈善事业的传承。陈启沅的十个儿女中,成就较为突出的有陈浦轩、陈竹君、陈孺直等,他们不但在子承父业的基础上将陈氏家族发扬光大,同时也继承了陈氏家族乐善好施、爱国爱乡的品质,在各自的领域将这种风气发扬开来。
陈蒲轩在多年间参加了《陈启沅算学》《蚕桑谱》《理气溯源》等的校对工作,师承父亲陈启沅,因此在商业经营领域和父亲一脉相承。他在接替父亲惠济仓和广丰仓职位的同时,还深入研究养蚕缫丝的技术理念,著成《蚕桑指南》,内容要比《蚕桑谱》更加深入。这部书的广泛流传也为佛山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桑蚕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宣统三年(1911)庚戌《续修南海县志》的卷末、光绪三十三年(1897)简村堡“捐册”中,陈浦轩都用其父陈启沅的名义捐钱,记有“花岭道衔陈启沅捐银一千两”。陈竹君则是在父亲的教导之下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其业余爱好是学习医学知识。他因在地方公益活动中表现突出,还被推举为红十字会的成员。陈竹君创办了奇和堂作为成药研制的场所,还在大量资金的支持下对豆蔻油、止疼油进行创新,使其功效更加显著。
知识传播的推动者
对于陈启沅本人而言,要想把毕生的学识经验流传于世,就必须修书传道。《蚕桑谱》《陈启沅算学》《理气溯源》都是他在擅长领域的经典之作。
《粤中蚕桑刍言》中提到珠三角地区的蚕桑业发展不如江浙地区的原因:“常读世间之书,教人为圣为贤;学文学武,习艺学术者,汗牛充栋,即如曲本演绎,小说弹词,坊肆皆有藏版。何农桑蚕缫各法,是衣食之本原,竟无一人详叙耶?”其实并不是岭南地区落后或是没有可记录的成就,而是由于当时文人学士对农桑内容不屑的社会风气,使养蚕缫丝的内容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
陈启沅作为问题的发现者,在丰富基层工作的指导下写出了《蚕桑谱》。这本著作分为两卷,第一卷主要论述养蚕的内容,第二卷主要讲述缫丝的方法。内容不但包括陈启沅从古籍中找寻到的良方和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创新原理,还包括近现代养蚕缫丝技术的普及推广。为了让当地广大劳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书中的内容,陈启沅不但配置了图纸,还在编写语句的过程中特意加入了粤语中的俗语,让内容更加浅显易懂,易于传播。《蚕桑谱》是广东地区第一本详细论述养蚕缫丝技术的著作,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论述近现代蚕桑产业的书籍。这本著作一经推广,马上在全国蚕桑业中引起了轰动,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推动了近代实业专业书籍的写作。
陈启沅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数术本就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后来投身生意场,更需要不断学习创新。在晚年的时候,他已成为算学中的佼佼者。陈启沅在他另一本著作《陈启沅算学》中提到:“惟算学一书,寝馈此者十数年矣。纵群书之大成,日积月累,编著一十三卷。”《陈启沅算学》正文共十三章,末尾还有《测术补遗》一卷,总共十四章,主要内容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普及、测量学、机械制造学、制图学等。陈启沅在编写著作时,本来准备将其作为家中子弟门人的教育书籍,所以在内容上不但吸取了《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古代数学集大成之作的优点,更加入了西方传入的西学数学,使著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陈启沅在书籍结构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每一章的“例言”中都对本章的内容做了概括性论述,使得书本框架明确,易于学习。他不但对古书中解释不清楚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解答,还在书籍编写的过程中加入朴素明了的语句,使书籍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深入浅出,易于学习。现在的学者不但能从书中学习算学知识,还能够通过一个个小的数学场景窥见晚清时期日用品价格,看到当时社会中的贸易方式和民间借贷情况。《陈启沅算学》作为中国近代数学史上一本普及性、实用性兼具的算学读本,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