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千户营社火音乐的生存现状
作者: 白凌滋社火音乐作为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青海的社火表演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曲目丰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入藏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是集民歌、舞蹈、文学、武术、面具、曲艺、戏曲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群众自发性表演艺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作为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一代代的传承中表现出青海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乡土风情。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艺术特征,是青海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概述
湟中拦隆口镇的地理生态文化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隶属西宁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地东临多巴镇,西有上五庄,南接湟源县,北靠李家山镇;祁连山支脉娘娘山和拉脊山分别坐落在其北边、西边和南边,三面环山、沟谷相错。当地人民主要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民间音乐方面有“花儿”“小调”“秧歌”“平弦”“皮影戏”“佛教音乐”等音乐形式;民间美术方面有“酥油花”“面塑”“堆绣”“壁画”“木雕”“银铜器”等传统工艺形式。
千户营社火音乐的历史渊源
千户营社火与青海各地其他社火同源,起源于移民文化。“在解放前的《新西北月刊》上,方志学家陆俊光曾著文:‘这一乡农民大半由南京苎丝巷来。据各乡民讲述,为犯罪而流放于西北者……大概洪武时期江苏人口已经稠密,因此借犯罪之名,而实行移民政策,是将罪人集中于苎丝巷,一同出发,故逐以苎丝巷为其老家焉。’”洪武时期,大量汉族人自南京苎丝巷出发,西迁至河湟地区。刘启尧发现的湟中“许勇百户诰命”等历史原件和青海人家的家谱证实了此次移民及屯田的历史,正是在这个时期,汉人常借社火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社火习俗。青海是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地区,社火音乐在传播过程中与青海本地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藏族等少数民族特色的青海社火。
千户营社火音乐的艺术特征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内容丰富多彩,是一种融合了民歌、舞蹈、武术、面具、曲艺、戏曲等多种形式的表演艺术,其音乐曲目繁多、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大多数是由青海民间小调音乐改编而来。
1.唱词特点
千户营社火音乐采用“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原话西北区西宁片”的语言演唱,唱词句式以二句式、三句式、四句式最为常见;讲究唱词的字数、句式对称,一般以字尾押韵较为常见;善于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塑造形象,文字纯朴。唱词内容以叙述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神话传说和少数爱情故事为主,随着时代发展,还出现了歌颂新时代、新气象的新编歌曲等,语言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内容通俗易懂,是当地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社会演进的感性凸显。社火演唱中“呀”“么”等衬词的广泛应用,会在听觉上产生先扬后抑的效果,加之地方方言的使用,不仅能起到渲染歌词语气和氛围的作用,也是民歌地域色彩的具体表现,如《织手巾》《抬花轿》等。
2.旋法特征
千户营社火音乐多以二度音程级进,三度、四度音程跳进和连续音阶交替的旋律进行方式出现,音域多集中在中高音区,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高亢而不失婉转,旋律流畅富于变化;调式调性以五声调式为多,其中商、徵调式为主,宫、羽调式次之,也有少数七声调式。旋律具有西北方音乐中典型的“双四度音调框架”特征,高亢嘹亮,韵律和谐;又受到多民族文化的渗透,如藏族民歌中的“昂叠”唱法。社火音乐的曲调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和融合性等文化特质。
3.伴奏乐器
千户营社火音乐以二胡、板胡、笛子、三弦、扬琴等乐器伴奏。演员进场、退场时以大鼓、锣、镲为主,以鼓点的变化组合成不同的节奏,铿锵有力,振奋人心。不管是扭秧歌、舞狮还是矮跷都以这三种乐器为主,以鼓为主要乐器,锣和镲为伴奏乐器进行演奏,比如舞狮中的伴奏;也有同时以鼓、镲为主,锣为伴奏乐器进行演奏的情况。除此之外,唢呐是千户营社火音乐中独有的伴奏乐器,普遍应用在高跷表演和“八大光棍”的表演中,演员随着唢呐悠扬的声音和锣鼓铿锵有力的节奏进行表演,如千户营社火音乐中以唢呐为伴奏的经典曲目《浪花灯》,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色凸显了闹花灯时的热闹气氛。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的生存现状
传承人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辛勤劳动,传承是民俗文化的本质,而传承人是传承的核心,众多民间艺人对传承社火音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雷有顺
青海省湟中人,1966年出生,1986在湟中文化馆工作,期间他与文化馆的艺人相处甚欢,主动与艺人交谈,逐渐对社火、花儿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这里得到了社火音乐的启蒙。他为人务实,勤于学习,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刻苦学习社火音乐,并于1988年考入西宁市文化馆成立的“花儿艺术团”,开始了自己的歌手之路。1998年,雷有顺担任青海省花儿艺术团演员业务主任等职,带领团员演出四千余场,途经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地区。迄今为止,雷有顺培养了许多社火音乐的传承人,为青海社火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2.李富先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村村民,1963年出生,据访问得知,他是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高台社火的国家级传承人。他说:“我从小就被当作高台娃娃,着装演出,因此逐渐对高台社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富先18岁开始成为绑扎高台的主要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绑扎技艺越来越精湛,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绑扎技艺,涉及题材广泛、主题明确。李富先曾荣获民间艺术家“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
3.范明周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东村村民,1955年出生。1982年,27岁的范明周经过师父范得全的认真教导和自己的潜心苦练,熟练掌握了高台社火的绑扎技艺,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绑扎经验和技巧,成为高台制作的妙手。他对古代神话人物的制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其作品有《麻姑献寿》《麻姑采药》等。
传承方式
经过与民间艺人的多次访谈,笔者了解到,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近几年湟中还出现了“非遗进校园”等传承方式。
1.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社火音乐传承的重要方式,其在社火传承中普遍存在。如高台社火艺人范明周从1982年学习制作高台,在师父范得全及同行的指导下,勤于钻研,最终熟练掌握高台绑扎技巧,门下收有许多徒弟;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更多的学生相继拜访雷有顺以学习技艺。目前为止,雷有顺教出来的学生有近120多名,他利用空闲时间传授徒弟们技艺,培养徒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树立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无论学员年龄长幼,都要从基本功开始学起。由此可见,社火借师徒传承得以发展。
2.家族传承
在千户营社火音乐中,以家族传承方式学艺的艺人不在少数,如李富先的祖父李润林、父亲李生芳都是社火演员。这类传承人平时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社火表演,跟随父亲等老一辈演员学习社火技艺。他们在继承老一辈社火表演的基础上进一步钻研、创新。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人开始加入社火演出,接触新的表演风格,学习社火相关的表演形式,使社火大放异彩。
3.社会传承
这类传承人一般都是发自内心地喜欢社火音乐,他们经常去观看各类文艺演出,并在平时欣赏社火演出活动时将演出过程记录下来,便于日后观看与学习。如自幼喜欢唱歌、跳舞的刘尔昌,他从小就是社火演出的热心参与者,后通过现实生活中耳濡目染、媒体传播和在社交平台上的交流学习,借助观看演出、网上视频等方式刻苦钻研、练习,最终成为社火音乐的民间艺人。社会传承使社火音乐的传承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同时也让社火音乐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学习。
4.非遗进校园
2017年4月,湟中班沙尔学校开启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共开设了八项非遗课程。其中雷有顺老师教授的“河湟花儿”非遗课堂就加入了社火音乐的教学。雷老师说:“我在每周三下午的两节课程中,也加入了社火小调的教学,一节课教授‘河湟花儿’,一节课教授‘社火小调’,这些学生的学龄主要集中在四到八年级,比较有意思的是,目前学生们学唱的社火小调曲目比河湟花儿曲目多。”学校通过文化知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社火音乐潜移默化地渗入青海人的血液中。“非遗进校园”是青海湟中区所特有的传承方式。
生存现状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创新,已成为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可见一斑。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千户营社火的生存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1.资金来源相对匮乏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每一项社火表演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资金投入的多少会影响社火规模的大小。资金投入越多,社火演出的形式越多样,演出内容越丰富,服装道具越精致,演出的氛围越热闹,观赏性越高,人们的积极性也越高,社火的规模也就越大。而千户营社火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社火队员捐款或各村社火队轮流筹款,如果资金来源相对匮乏,社火表演的水平和质量就得不到保障,也就无法激发人们参与社火的积极性。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当前社火发展的主要问题。
2.后继乏人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的演出需要大量的参演人员,尤其需要体力较好的青壮年演员。然而近年来,该地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这就导致许多优秀民间艺人的外流,村里多为老、少、弱势群体,无法呈现出很好的表演效果。除此之外,由于社火表演取得的经济收入微薄,多数艺人会选择另谋生路,一些社火爱好者也无法完全投入到社火表演的保护与传承中。因此,人员缺乏是制约当前社火发展的主要因素。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的保护思考与传承策略
基于笔者的田野访谈和上述对青海社火生存现状的分析,为使这一民间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扶持,乡村振兴,打造本土优势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与肯定,中国人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各级政府积极建立民俗文化展览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积极组织社火展演,如“2019年湟中县春节期间社火集中展演”,以及2019年由西宁市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在中心广场百姓大舞台主办的“农民剧团优秀剧目进城展演”等活动,这些措施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效结合,利用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点打造本土特有的文化生态村,以民俗物质为载体,如社火道具相关的工艺品、社火人物相关的纪念品等,带动产业发展,使社火文化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培养人才,挖掘潜力,提高生存能力
社火音乐的传承者应该是一个群体而非某一个个体,在群体传承者中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如职业传承人和非职业传承人。社火音乐要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要通过让群众感受民间技艺和社火音乐的乐趣,激发其对社火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的兴趣,挖掘社火音乐的潜在魅力。同时可以推动社火音乐进校园,开展公共教育,开设传承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如湟中班沙尔学校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每周一次的非遗课堂传播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社火音乐的艺术魅力。让社火音乐进入课堂,是让大众正确认识社火音乐、提高社火音乐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开拓发展视野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思想观念的转化,我国传统民俗文化遭到忽视,社火音乐原本的韵味流失,一些社火音乐中的故事逐渐被淡忘,社火音乐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只有与时共进,积极创新,开拓社火音乐的发展视野,才有可能让社火音乐在保持其本原的前提下得到长期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青海地区具有较高的音乐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本文对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现状调查,提出了针对社火音乐困境的保护思考与传承策略,以期为研究千户营社火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使更多的人了解青海民俗文化,重视青海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彰显出了国人强大的文化自信,这对社火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非常有利。我们要以传承为核心,既要保持本原,又要进行创新,推动全民参与,充分发挥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