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文物的差异化保护与管理

作者: 焦燕 付宇飞

不可移动文物的差异化保护与管理0

不可移动文物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了确保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采用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并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有效保护,从而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价值。

在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保护与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及特征各不相同,需要对不可移动文物在安全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做分析和讨论,科学地掌握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经验,排除工作中潜在的危险,促进今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还必须建立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保护和管理平台,从而提升文物保护的整体业务水平。

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与管理的意义

文物保护是近年来文化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对各地的整体规划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安全保护和管理,有助于提升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程度,也能为文物保护方面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同时,文物代表着一个国家过去的文化发展历程和民族奋斗成果,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安全保护和管理,可以为今后文化和文物的传承和发展留下更多的宝贵财富。文物的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象征,在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先进的策略和方法,提升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和管理的整体水平,合理改进各个方面的工作,最大程度地提高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和管理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与管理的原则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内容已有了较大的改观,工作中存在的隐患正在逐步消失。然而,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后续的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仍然不能放松,要提供更多的经验依据,进一步丰富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与管理的内涵。要在日常的保护管理工作中将文物的类型和文物的价值特征相结合,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强化现代化技术保护手段,扩大保护机构规模,使长期管护工作有更多的选择,防止工作中出现失误。此外,在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安全保护与管理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严格遵守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提升其管理的综合效能。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不可移动文物数量高速增长,范围不断扩大

在2007年到20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国一共登记了766722件不可移动文物,与第二次普查的数据相比增长了200%以上,新发现了536001件不可移动文物。仅以黑龙江省为例,在“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就记录了10759件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对3694件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审,7065件不可移动文物被新发现,总数比以前增长了1.3倍。在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等已被列入我国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系统中。文物类别范围的扩大给原有的文物保护工作、管理工作以及文物保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带来了新的挑战,给各级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管理机构工作不健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保护和管理越来越重视,然而,一些管理机构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工作制度不够完善,存在许多潜在的风险和漏洞。这些问题会导致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能有效地保障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性。在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与管理的早期阶段,管理机构在工作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中仍然沿袭传统的、陈旧的工作经验,虽然这些经验表面上为工作提供了依据,但实际并未带来更高的价值,反而存在更多潜在的风险。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必须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此外,由于管理机构工作的缺陷,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和管理的可靠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部分重点文物遭到破坏,这对文物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发展等造成了负面影响。为处理好上述问题,有关部门必须成立一种专门负责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组织,使其为各种文物的保存与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进而实现对文物完整性的保护。

管理支持力度较低

近年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地方单位还没有适应新的工作思路,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支撑也不够有力。比如,在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与管理的过程中,文物宣传和指导的力度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加强,大部分工作还是由固定的机构和单位来完成,没有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这就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的完成。此外,在扶持力度不足的条件下,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与管理中的细微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经费投入不足,各种保护设施很难满足文物保护的需要,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与管理的效率。因此,对于缺乏有效经济支持的问题,应该采用新的战略、新的方式来处理。

管理发展目标不明确

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保护和管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一些城市对发展目标的设计和实施没有明确的认识,在长期工作规划中存在许多隐患。例如,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总是在问题出现之后再寻找解决方案,而没有提前分析和确定问题的风险和触发条件。对日常工作的总结和考核薄弱,难以获得准确的结果,导致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保护管理水平不断下降,后续工作的实施陷入被动状态。因此,管理的发展目标应根据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采取明确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和解决,尽可能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漏洞,确保文物保护工作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管理的价值。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管理对策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保护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文物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向广大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知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社会了解、认识并参与到保护和管理文物中来,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要结合“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物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在参观游览、考察学习、文体活动等场合中融入文物保护意识,把文物保护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层面认识到自己应当肩负起的责任和义务,并共同参与到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来。

严格执法,依法对文物进行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然而现实中对文物的破坏现象仍屡禁不止,这就需要人们更加重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文物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但仍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利益驱使下做出破坏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公众保护文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执法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

加强对文物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没有对文物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不可能提出具体有效的保护措施,也不可能真正落实对文物的科学保护和管理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物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支持和鼓励从事文物科研工作的人员积极开展文物科学研究,用最新、最准确、最系统的科研成果来指导和解决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保护和管理机制

当前,一些地方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由于经费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一些不可移动文物在保护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困难。二、不少地区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对损毁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也无法合理地依法加以惩治。三、不可移动文物的产权关系还没有理顺,政府对文物事业投入不足。四、许多地方缺乏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强化行政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大对破坏不可移动文物行为的处罚力度,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压实责任,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念

目前,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改工作已开始进行,这些有关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文件、条例等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文物管理与保护制度。目前,各种文物法律法规虽已陆续出台,但在具体的执行工作中仍需加强监督。例如,要将文物的保护列入政府的考核指标。另外,许多地方还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强化对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必须层层落实责任,采用签订责任状等形式,构建起省、市、县、乡多级文物保护管理体系。通过对权力的划分和明晰,可以推动相关部门提升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并将文物保护纳入整个社会的均衡与和谐发展规划之中,防止城市的开发建设工程对文物造成破坏。同时,要切实履行好文物保护的职责,把文物安全工作列入与地方政府签署的文物工作目标书中,并实行与此相关的业绩考核。各级文物主管部门要强化对文物的安全监管,并对其进行引导、监督,促进其健全内部安全体系,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巡视体系,升级安全设施、装备。各地的文物管理部门、消防部门要加强对各自管辖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的监管、检查、指导,提高防火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文物保护单位的负责人必须签署《文物保护工作责任书》,该责任书的内容应被列为年度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运用互联网,构建“互联网+”文物管理系统

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各种应用程序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信等App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了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及时发现管理工作漏洞的有效方法。在文物保护检查管理App中,通过引入定位、多模块导航、信息存储等新功能,对文物保护检查管理平台进行开发,能够有效解决检查制度不严格、反映不准确、决策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同时有利于文物部门实时了解工作进度。将维修数据、文物执法检查数据、消防检查数据、重大文物项目的数据录入系统,逐步完善信息管理体系,建立了全面数据收集、全方位目标监管、全天候安全监管的检查模式。将大文物部门各种数据的矢量化数据管理和大文物数据库系统相结合,制作能够提供文物资讯、历史信息、文物法律等多元化资讯的文物手机地图,使其成为人们对历史地理标志知识的扩展读点。这既可以增加群众对文物保护的了解,也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开展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

加大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

当前,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保护和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有新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我们要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来。同时,我们也要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样才能减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矛盾。此外,还应完善现有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后续的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比如,许多企业出于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不但积极地投资文物保护和管理事业,还设立了保护设施,有效利用各种先进的保护技术,从而杜绝各种文物破坏、偷盗问题的发生,为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与管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来。

综上所述,在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城市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物工作者应从多个角度着手,运用新的手段和方法,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一往无前,将文物‘活’起来”,“愿中华文明,与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出的灿烂文明,成为全人类的精神指南和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