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新建设新模式

作者: 葛晖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展示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是地区特色文化的核心与重要证明。现通过对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阐述了近年来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成效,归纳和总结了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在统筹规划遗址保护与发展工作、建立健全遗址保护政策机制、积极探索公园创新建设模式等方面提出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发展的优化策略,以期将发展劣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质量。

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是关乎中原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由于不同地区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现状存在差异,所涉及的内容也各具特色,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研究,以寻求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发展的优化路径,让沉寂已久的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放光彩,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念界定

199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文件中首次提出“大型古文化遗址”这一概念,2009年1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对古文化遗址界定进行了规范,并对遗址公园管理部门职责和运行标准予以了精确阐释。大遗址是指文化遗产中价值十分突出,规模较为庞大的古文化遗址,尤其是一些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依托特定背景、环境以及重要遗址,在遗址保护与展示层面向全国进行示范的特定公共空间,除本身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展示价值之外,还拥有教育、科研以及游览观赏等价值。总之,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举措,是应对城市化基建挑战的科学方式,也是文物保护的最佳途径。随着国内外各地区考古遗址公园的成功建设以及国内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构建与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优化。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彰显文化历史价值,塑造地方城市形象

一方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以对文化空间进行划分,有助于人们从宏观和微观、实践和空间两个层面全方位了解该地区早期文明的社会风貌;另一方面,考古遗址公园迄今已有较长的历史,蕴藏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演变与发展的实证,也是中华文明影响世界发展的伟大历史见证,对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现实意义。总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以反映古代王朝更迭与历史的演变,记录和保存古人劳作与生活的痕迹,从而立体地展现地方民间服饰、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促进原始文化研究,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一方面,遗址中出土的一些文物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研究中原、黄河流域地区原始文化的重要线索,因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可以保护大遗址资源,促进原始文化研究。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寻精神富足的重要途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较强的旅游观赏价值,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较大,能带动区域内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生态观光文旅业态发展,增加地区经济收益。

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现状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多个朝代的都城遗址,郑州、安阳、洛阳以及开封等城市都入选“中国八大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河南省丰富的大遗址文化资源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河南拥有7处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分别是汉魏洛阳故城、殷墟、偃师二里头、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渑池仰韶村和郑韩故城。同时,淮阳平粮台故城等10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被列入立项名单,由此可见,河南省拥有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资源,这些宝贵的文化遗址不仅是河南中原文化繁荣的有力证明,也具有较强的旅游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河南省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与维护、大型遗址保护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机制和保护条例逐渐完善,如洛阳地区《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尸乡沟商城遗址保护条例》《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等政策文件,为河南省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撑。二是遗址本体保存良好,保存条件和保存现状得到显著提升与改善。三是遗址公园对外吸引力逐步彰显。通过将遗址纳入保护范围,建立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并向社会开放遗址博物馆等方式来彰显遗址公园魅力,提升其对外的吸引力。四是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与运行基本稳定,并逐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虽然当前河南遗址保护的政策已较为完善,但是各地区的遗址保护条例较为陈旧和滞后,其保护及管理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文化保护环境,不能较好地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遗址开采、保护性问题,大遗址保护政策及机制有待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二是保护与展示规划较为落后,区域之间缺乏整体性的规划理念,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和发展规划。在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未能平衡和处理好保护与更新、维护与建设的关系,很多建筑以及设施都与公园建造初衷、公园文化主题和文化特色不符;三是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建设路径单一,不能很好地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与建设。

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发展原则

河南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开发和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保护原则。第一,前瞻性原则。工作人员需要根据不同遗址的保护现状和保护要求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与预测,了解其未来的发展状况,提前做好应对举措,制定保护计划,设计保护蓝图,以更好地进行针对性保护。第二,系统性、完整性原则。系统性、完整性原则是指要将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以全局性眼光审视和看待其保护问题,充分整合与利用资源。第三,信息化原则。信息化原则旨在借助新兴科技手段对遗址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和数字化管理,做好遗址原状的记录与保护,确保数据安全和系统高效运行。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从长远角度规划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使保护政策与举措的制定能够体现长期性和稳定性。这也要求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依托河南城市肌理和民族文化特点,构建符合城市气质的遗址公园。

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措施和机制

建立健全大遗址保护政策机制

大遗址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十分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地区水利、土地、城建、规划等多领域内容,需要文物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而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好文物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开采与发展工作,其中政府作为重要的引领性角色,是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的核心力量。因此,政府部门应当重视文物保护和遗址安全问题,形成完善的大遗址保护政策机制,将遗址的保护与发展工作纳入河南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规划以及城乡建设工作之中,推动遗址保护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促进地区全面建设与发展。为此,大遗址建设人员首先需要测量和计算出当前已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占地面积,科学划定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范围,对其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同时还要收购保护范围内的土地,以便为遗址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要根据河南大遗址规划与建设现状,制定切实可行、明确有效的遗址保护法规及条例,并将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一些遗址保护新问题和新变化引入其中,严格监督法律法规执行和落实情况,形成动态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管理的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

统筹规划遗址保护与发展工作

河南统筹规划遗址保护与发展需要明确建设目标,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旨在将其建设成为集文物保护与交流、遗产展示、生态与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遗址公园,在此过程中要注重申遗工作,并以考古研究与保护为主线任务,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遗址本身的文化价值。

国家考古遗址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审视与划分。从时间维度看,从旧石器时代的新密李家沟遗址到龙山时代的王城岗城址都具有完整的发展脉络,而后历代王朝选址河南并在此建都,宗教、经济以及文化等社会活动辐辏,形成了都城、宗教、文化等多种建筑遗址。从空间维度来看,河南大遗址文化可以划分为豫南、豫中、豫东北和豫西四大遗址片区,其中豫西地区遗址分布最为密集;豫东北以殷商遗址著名,主推“殷商文化”;豫南“楚文化”文化特色显著;豫中地区则聚焦于史前遗址,包括元明清遗址以及三国文化遗址等。不同遗址片区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最终形成了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为此,一方面,河南省应当以全域视角进行规划,充分整合遗址文化资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规划和建设遗址保护圈,充分发挥不同遗址的文化优势,从多维度展现河南文化的魅力。在此基础上,依照遗址建设与发展规章制度,循序渐进地进行建设,同时深入挖掘考古遗址公园的历史与变迁,并对遗产进行价值评估,明确公园遗产价值内涵及其外在表征,了解公园最具遗产传承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的核心保护区域,使其成为公园建设规划的主要依据,进而有意识、有计划地建设新项目。

另一方面,政府应当鼓励公众参与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城乡政府及文物部门可以借助当地群众的力量,引导群众参与到遗址公园的保护、运营、管理、建设等各个环节中,同时强化社会和公众监督。公众参与遗址保护可以为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社会力量,壮大遗址保护队伍,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遗址保护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遗址保护环境和社会氛围。此外,公众参与公园建设工作可以使人们近距离体验和感悟当地遗址公园的文化,增强公众的文化福祉,加深当代人民对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的认识,提高公众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发挥考古遗址公园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实现公众生活与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互惠互利、互融互荣。

积极探索公园创新建设模式

第一,主动探索遗址公园创新建设模式。依托河南国家考古文化遗址开创和打造具有河南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华源—老家河南”品牌,实现遗址资源由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2019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构建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加快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程等,以进一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打响‘中华源—老家河南’品牌”。因此,河南应当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中原文化溯源的主要载体,树立文明源头的品牌形象,促进生成寻根问祖的品牌认同。

第二,加强对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数字化建设与数字化保护。数字化是当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力手段,是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新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河南应当以数字化、信息化改革为发展契机,在遗址公园园区内部建设过程中引入5G、虚拟仿真、VR等技术,构建智能体验馆,以虚拟仿真和VR技术还原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与劳作的场景,复原原始自然风貌和文化发展背景,解读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用现代科技讲好传统故事,推动遗址公园的创新建设。

第三,加强遗址公园的考古化保护与研究化保护。首先,应当加强对河南遗址公园的考古与研究,对考古遗址的内涵、范围、性质等属性进行科学界定,并划定可供开放与参观的区域范围。此外,还可以依托文物保护技术,定期展开遗址公园内部及周围地区的考古与勘探工作,对遗址所在地建筑空洞化和破损情况及时予以记录和处理。其次,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当深入挖掘遗址所在地的文化内涵,发表相应的研究成果,以明确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国内标准。最后,河南需主动与国际性组织及机构合作,对遗址申遗、保护、利用与传承等不同研究成果进行翻译,使其能够以多种语言版本向外传播,从而吸引更多国际性组织参与到遗址保护与研究中,提升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的国际化标准。

第四,推动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保护与发展进程。文旅融合发展视角下,旅游是推动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当围绕“殷商文化”“楚文化”“五千年文明”等主题,开发和推广涵盖人类文明、考古学、自然探索等方向的文旅研学项目,使游客可以在追溯神秘文明的同时,沉浸式地感受河南优秀传统文化。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作为考古大省,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事业中责无旁贷。因此,河南省需要积极探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新发展路径,完善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机制,充分开采和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价值转化,构建更多河南国家级“大遗址”,让沉睡于青山绿水中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编号:2023XWH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