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为城市带来新活力

作者: 王暄

传承历史文化为城市带来新活力0

历史文化是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包括历史文化古迹、精神文化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任务越来越紧迫,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塑造城市之魂。在城市快节奏的发展中,历史文化与地方文化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将二者完美融合,为城市创建一张个性化的名片。

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是促进时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为各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作为两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其传承与建设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多样性正是在发扬与继承各种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宝贵的财富。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推动地区软实力建设。我国全面建设工作不断推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冲击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换句话说,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思想文化继承与保护意识,发动社会力量共同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两者有许多共性又各具特色,传承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培养民族信念。除此之外,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还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漫长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不仅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还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将代代相传的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新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形式,从而形成一个传统文化产业链,为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尤其是在部分经济相对落后但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较丰富的地方,人们可以将其转化为产业化经济,为当地居民创造经济价值,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当地就业率与经济发展水平。

历史文化传承与传统文化建设的现状

缺乏保护与创新意识。无论是历史文化传承还是地方传统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与创新意识,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优秀的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逐渐被大众遗忘,其原因在于人们缺乏保护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意识。尤其是一些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地方传统手工艺、文化等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制约着文化传承水平。同时,部分历史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传承者缺乏创新意识,盲目复制或抄袭他人的创意,损害了传统文化市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不重视、大众参与度低等。

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近年来,以文创产品、历史遗迹等成为了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载体,承载着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产品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依托于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打造的特色景区为拉动当地经济做出了共享。但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离不开创新,如上述所言,许多地区在发展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时存在蜂拥而至、盲目模仿的现象,不仅未能发挥出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还因涉及陈旧、缺乏创新而饱受诟病。事实上,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需要紧随时代潮流,根据市场需求来创新文化产品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即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目前,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文创产品或历史文化景点设计因循守旧,未更新与改革,无法满足现代审美需求,缺乏时代感。在打造历史文化景点或借鉴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模仿或照搬其他地区成功经验,丧失了本地的特色,也就无法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地方传统文化相关产品市场相对较小,管理方式、宣传方式等还较为传统,导致制作精美的产品销路受限。或是生产出的产品缺乏实用性,无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制约着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

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丧失。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追溯历史并重新书写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充满了地域气息。但许多地区在进行城市化建设时,不仅不重视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随意破坏承载着丰富地方传统文化的建筑,破坏了地区原有的特色文化底蕴,丧失了民族性与地域性。例如,许多地区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风民俗逐渐被工业化所取代,许多特色的民风民俗失去了真正的价值。

传统手工艺者日益减少。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建设与要当地人们的传承与创新,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地区传统文化以及手艺无人传承,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年轻人与中年人大多为了生计外出务工,传统文化、传统手艺基本上只有年龄较大的人掌握,传统手工艺缺乏继承人。

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路径

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基础是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并合理运用地方传统文化元素来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本地就业率。我国许多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大部分为文化古迹,文化古迹作为当地的文化起点,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才有机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在继承与发展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地缘识别外,城市的个性更多的是靠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来烘托的。在消费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遵循基本的文化发展原则,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长远的眼光来开发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借助历史文化遗产来带动经济,使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感受历史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政府应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合理规划城市建设,避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居民加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从意识层面上加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力度。

挖掘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消费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是许多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历史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不能只看重经济利益,还需要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播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历史文化遗产与地方传统文化是人民精神的积淀,是地区文明的标志。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今天,不少城市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丢失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及地方传统文化,制约着文化传承效果。因此,保护与开发地方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遗址刻不容缓。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以及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时代特征以及市场需求创新传统文化形式,增强文化产品或景区的设计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内涵。近年来,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建设大多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展主题旅游,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感受历史文化与地方传文化的内涵,促进历史文化消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创新文化产业形式使传承历史文化与建设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推进传统文化产业链建设,创新宣传途径。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通过政策优惠来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建设,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引导本地传统文化企业以及手工艺者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形式、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传统文化产业不再局限于图书、文创产品,还包含了影音、广播等渠道的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渠道。近年来,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渠道影响较大,因此,传统文化产业企业或个人可紧随时代潮流,创新传统文化产品的宣传渠道。例如,拍摄短视频并投放到短视频软件上,增加传统文化产品的曝光度。现代宣传渠道打破了时空限制,也拓宽了传统文化产业的销售渠道,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使得地方传统文化产品外销有了可能。同时,要创新文化产业,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要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的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打造带有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将各种资源聚集在一起,发挥产品集聚的优势,提高地区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创意文化产业建设。以地区为单位,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重视产业创新,大力吸引优秀的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注入新鲜血液,发挥创造力,推动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以创新为驱动力,模仿、改造、升华传统文化,将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到手工艺、建筑、服饰等各领域,激发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可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但要注意不能丢失自身的地域特色,保持自身特色才能永葆创新活力。传统文化产业应注意增强产品的实用性,不仅要重视产品的美观度,还要重视产品是否能用于消费者日常生活中。

随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而是需要立足当前时代特征,赋予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新内涵。要传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地域特色,保持鲜明的特征。要汲取其他外来文化的发展思路,推动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外来文化不仅包括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还包含了西方文化,工业元素与传统元素、历史元素的结合,赋予了传统文化产业时代特征,更符合消费者的审美。

时代的发展冲击着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此背景下,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已刻不容缓。在传承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其内涵,并结合时代审美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形势,通过短视频、图片等形式来创新传统文化产业宣传渠道。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