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芒编工艺基于新媒体传播的社会美育价值
作者: 冯夏芒编工艺作为广西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承载了广西传统民间工艺特有的生活艺术与文化。但是其存在传播形式单一、传播范围有限、艺术形象单薄、大众认知度低,缺乏市场显示度等问题。芒编工艺要想传承与创新,必须顺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进一步拓宽芒编工艺的市场,尝试构建全新的数字化传播形式。新媒体时代下,应拓宽芒编工艺传播渠道,提高芒编工艺的市场认知度,提升其艺术形象,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手工艺,发挥广西芒编工艺的社会美育功能。
广西芒编工艺现状
芒编工艺是广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是劳动人民基于日常生产和生活经验而保留下来的原生态传统工艺,具有取材便利、经济实用、制作便捷等特点。以广西境内野生的蕨类植物芒萁草为原材料,以纯手工的方式编制成的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它承载了特定地域环境所造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芒编工艺技术及其工艺品可以看到广西传统民间工艺所特有的生活艺术与文化[1]。
一直以来,芒编工艺的传播方式都以传统的口传身授、实物展示、对外展销、新闻报道等方式为主。口传身授方式中的传授者一直是父辈和师傅,口传是指传授者在传授过程中注重将技术、艺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手艺人会将一些要点、难点编成顺口溜,方便人们记忆;身授是指通过实际演示和操作让学习者了解技能,传授者边操作边讲解,随时答疑,这是传承技艺的有效手段之一[2]。实物传播是指以实物图录或芒编工艺品为媒介,进行编织工艺的学习和编织工艺品的传播销售,例如,在学习编织技艺时将编织好的成品用于参照学习;在市场销售过程中,以图录或实物的形式展示产品的样式、规格等。芒编工艺品除了面向国内销售,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实现了出口展销,其中广西玉林博白县的芒编工艺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3]。2014年,芒编工艺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历年发展进程中,相关地级市媒体、行业权威平台、国家新闻媒体等对其在行业发展环境、工艺背景文化、编织技法、产品及其销售等方面均有报道。这些传统的传播形式为芒编工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其容易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影响力较小等。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芒编工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出现手工艺人逐年减少、传承人断层、产品缺乏认知度和竞争力的问题。当下,传统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力不足,芒编工艺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容易被遗忘和忽略。在新媒体时代下,芒编工艺在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数量少、范围窄,芒编工艺的形式和产品不能像竹编工艺、草编工艺一样形成被大众广泛认知的艺术形象,其市场的显示度和文化消费收益低,难以达到弘扬优秀文化的目的[4]。
芒编工艺新媒体传播策略
数字化是新媒体时代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化、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逐渐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介,成为大众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渠道。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视频网站新媒体、微博新媒体、游戏新媒体等各种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利用,可以让芒编工艺突破传统展示形式的限制,拓宽传播推广渠道,实现其在当代社会的美育价值。运用影像、动画等多感官结合的传播形式,为受众提供更直观、更丰富的视听感受;运用新媒体传播形式,借助数字化方式使受众与虚拟芒编展品进行互动等,通过类似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提升受众对芒编的认知,借助新媒体带来的全新体验,激发受众对传统芒编工艺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用影像或动画展示芒编工艺的编织技艺,建立芒编虚拟模型
用影像记录的形式,可以详尽地再现芒编手工艺者编织的技法和过程。因芒编工艺编织过程烦琐,耗时较长,例如手工艺人在完成消毒、防虫防霉、上油等工序后,通常还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芒编编织的过程重复某一技法或步骤较多,只在关键节点有所不同,但在口传身授的过程中,容易错过这些关键点。采用影像记录、后期处理等方式,可以将整个编织过程以更紧凑、更详尽、更系统的视听结合形式呈现出来。
二维动画或三维动画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传播方式中极具传播优势,是目前芒编工艺可采用的传播方式之一。二维动画有别于影像资料记录,能用更生动、更具视听表现力的画面来展现内容,比如制作芒编工艺的文化历史介绍或芒编工艺编制流程详解等,将发展历程悠久的芒编历史以及烦琐的编织过程通过生动的动画形式整合成有趣的视听情节并进行再现;三维动画则能真实还原芒编工艺品的结构及制作程序,建立虚拟编织模型,并将其投放于编织技法分解演示、虚拟编织体验等交互模块中。
构建芒编工艺交互式数字平台
交互数字平台是指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设计满足传播需要,令目标群体能够便捷地获取信息,具有互动体验的一种信息传播模式,应用在芒编工艺中可以构建以App为载体的交互式平台,其中还包括对传统芒编工艺的基本介绍、技法传承、作品展示以及创新设计研讨等。例如,设定展示模块用于展示芒编作品的文化背景、编织故事等,对芒编工艺这项传统手工艺文化进行深入阐释并进行传播;设定技法传承模块,使用影像记录或动画技术展示关于芒编工艺的原材料取材、造模、编织、抽黄、消毒、防虫防霉、上油等工艺流程,制作成编织教学短视频或操作步骤解析动画等教学短片;设定互动模块,用户可通过App提供的交互程序,模拟芒编工艺从原材料到完成编织的过程,实现虚拟编织体验,甚至可以将虚拟编织品定制为成品;设立创新设计研讨模块,可以展示一些具备传统特色或者跨界融合的优秀芒编作品,同时可打造类似线上展览馆、线上美术馆等虚拟展示交流平台。现代生活中普及开来的移动端电子设备兼具图文、影音、交互多媒体等传播方式,以生动的展示效果和有趣的交互体验吸引受众,更符合受众在信息接收上的需求。交互体验方式能使芒编工艺的艺术形象和价值大幅提升,传播范围较传统方式进一步扩大。
通过新媒体及互联网对芒编工艺进行传播推广
20世纪以来,以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介的整合和替代,拓宽了传统手工艺传播的渠道。同时,新媒体数字化和虚拟性的传播方式使传统手工艺具备了无限延展的传播空间,真正实现了传统手工艺的全球化传播。芒编工艺要摆脱传统的传播模式,贴合时代发展需求,除了上述渠道,还可将采集的影像资料编辑成短视频投放在短视频平台上,如抖音、快手等,达到快速广泛传播的效果。将芒编手艺人的编织过程、编织工艺文化等制作成微视频纪录片,通过影视处理的手法赋予芒编工艺全新的视听艺术效果,在扩大传播范围之余提升芒编工艺的艺术表现价值。
运用以上新媒体技术,从视听感受、交互体验等维度呈现芒编工艺的相关内容,除了能够拓宽芒编工艺原有的展示传播渠道,也能够强化其工艺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受众能够更全面地体验芒编工艺的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化的传播技术,能以多种形式生动地再现芒编工艺的编织制作过程,解析芒编手工艺的创作文化,通过交互形式受众还可以自主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多元化的数字化技术让传播覆盖面更广,既能让即将失传的芒编技艺得以传承,又能让芒编工艺焕发新生。在当今时代,类似芒编工艺这样的民俗工艺美术要想获得更好和更大范围的社会美育效果,就必须融入当代社会广泛认同的数字化传播领域中[5]。
基于新媒体传播的社会美育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社会美育与民众生活和社会文化活动密切相关,芒编工艺是手工艺从业者通过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而保留下来的传统手工艺,是从当地文化、审美情趣出发,经历上百年的传承延续至今的传统工艺,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体现,是民众以生活经验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智慧结晶,其本身就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芒编工艺作为承载着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其编织制作主体和服务对象大多为普通民众,工艺生产及工艺制品销售等完全融入了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其产品生态环保、实用美观,曾是民众日常生活、馈赠亲友、婚嫁仪式等场合的重要用品,是民众长期积累和传承的民间工艺,无论是编织技法还是工艺形态,无论作为生活实用品还是工艺美术品,芒编工艺品都具有鲜明的大众化和普遍性特征,构建出广西人民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生活习俗的基本形态及审美观念,一定程度上也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积累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当代社会重拾民俗工艺美术的社会美育功能,再续文化血脉,对满足民众的精神、审美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6]。因此,借助新媒体加快芒编工艺的传播,有助于发挥其对推广与延续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作用。
工艺传承价值
民俗工艺美术在制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民众习俗、文化内涵和审美理想的影响,同时借助匠人的巧思、设计与技法,注入情感体验,形成了切合社会文化生态和民众审美趣味的民俗工艺品[7]。
芒编工艺取材于广西境内野生的蕨类植物芒萁草,其工艺经历选材取材、加工处理材料、造模、编织、抽黄、消毒、防虫防霉、上油等流程,步骤烦琐复杂,每一步都凝结了芒编制作者在编织处理时的技法智慧、情感体验与审美观念。如在选材取材时,作为定型骨骼的材料需要选择较粗且具有一定坚韧度的枝条,因材料在不同角度具有不同的纹理特征,在编织过程中需要精心处理纹理走向,确保编织成品外观的一致性;造模的过程更是直接决定了芒编工艺品最终的整体造型,这不仅从造型设计上对编织匠人提出了审美要求,更对如何选择材料以配合造型工艺以及编织技术是否达成造型效果等提出了要求,这些都体现了工艺制作者的审美。在一系列编制过程中,工艺制作者根据自然材料的特性凝结了自己的技法巧思,将其融合设计成工艺制品,随着技法逐渐成熟完善,在编制过程中也更多地注入自己的情感和审美。与此同时,芒编工艺生产方式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因自然材料的区别、不同的工艺编织者等因素赋予其工艺独特性和唯一性,其工艺传承的美育价值不言而喻。
拓展美育空间的创新价值
如何融入现代传播渠道,更全面地展示、揭示民俗工艺美术的内在价值,以及在当代社会生活和转型发展中充分发挥民俗工艺美术的社会美育价值与作用,更好地与当代民众生活相关联,是数字化时代民俗工艺美术社会美育面对的发展新问题和新领域[8]。
审美观念因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同地域环境和载体等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现代审美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芒编工艺要突破原有的限制,发挥其工艺美育价值,扩大影响力,提升显示度,顺应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采用大众认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对芒编工艺发展历史、编织技法、编织图案纹样、形态造型、创新设计等采用影像拍摄记录、动画展示、交互互动等各种生动直观、更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和再现。采用以上新媒体数字化的传播方式,除了重新构建了芒编工艺自身的创新发展外,也重新建立了芒编工艺与现代大众生活、现代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关系,为传统芒编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新途径,扩大了芒编工艺的影响力,拓展了其美育空间。同时,从创新的视角切入,给当代社会美育带来新姿态,实现芒编工艺给社会美育带来的新价值。
芒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广西各民族生活的延续,承载着广西民族文化精神和民众的审美品格,发挥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美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社会美育价值。当今社会环境中,传统手工艺的原生空间非常狭小,广西传统芒编工艺仅通过传统的传播方式很难提高其认知度、显示度并扩大传播范围,要让芒编工艺得以延续发展,同时实现自身的社会美育功能,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融合时代特征,采用当代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迎合现代人的信息交流习惯。运用数字化的传播形式,为芒编工艺树立全新的艺术形象打下基础,让传统芒编工艺重新焕发光彩,使其工艺技术、审美寓意、文化内涵等社会美育内容被大众更广泛地认可,同时增强年轻一代对芒编传统工艺的文化认同,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从而全面发挥出广西芒编工艺的社会美育功能。
参考文献
[1][3]李建华.广西传统芒编工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价值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6):31-35.
[2]李丹,余运正,张丽军.新媒体时代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传播[J].出版广角,2019(01):88-90.
[4]薛珂.芒编工艺互联网传承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21(03):43-44+156.
[5][6][7][8]李建军.传统民俗工艺美术的当代社会美育路径重构[J].美育学刊,2021,12(04):15-21.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大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A280)。
【作者简介】冯 夏(1985—),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影视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