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地理2022年第9期

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2022年第9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炎黄地理》(月刊)创刊于1984年8月,主管单位: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要栏目: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质勘探、建筑施工、文史纵览、教育探究、农林园艺、经济管理、交流论坛等。

目录

历史文化 | 时代变迁视阈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赫哲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民间传承方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相似,赫哲族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渔猎文化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人们滥捕滥捞而濒临

历史文化 | 引领文化传承 创新项目实践

“金陵巡记”南京文化名城以金陵四十八景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为切入点,由点到面进行设计规划。“点”展现出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丰富的画面层次、绚丽的色彩变幻,可以让人领略到品牌创意设计的饱满与流畅及丰富的想象空

历史文化 | 史前时代淮河文化谱系初探

淮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间地带”,具有十分复杂的文化风貌,特别是淮河文化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谱系,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历史文化 | 梁章钜治水实践研究

梁章钜是清道光年间的名臣,历任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护理江苏巡抚、广西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其在江苏为官时间最长,达8年之久,并前后4次代理巡抚,颇有政绩。而江苏水患、旱灾频发,尤其在清嘉庆、道光年间

历史文化 | 张謇早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探索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其在江海一隅的南通,开启了对早期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尤其是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更是走在当时的前列。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工农互促、城乡互补、

历史文化 | 浅析清代前期朝贡制度

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与别的国家进行交流往来的外交模式。清朝入关问鼎中原后在继承明代朝贡制度的基础上,又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朝贡制度在清代前期逐渐走向规范化、体系化和制度化,并持续发挥着稳

历史文化 | 民国天文社团主要成员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天文历法,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要通过颁布新的历法来宣布正统地位,且都设有观测记录“天象”的官员,因此天文现象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元朝时,忽必烈颁布禁止民众学习天文的法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历史文化 | 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分析

中西文化交流指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依托各种方式方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推动双方协同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晚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要比任何时期都更为深入,影响也更为深远,但交流的双方处于不平等的状态,甚至呈现

历史文化 | 从“成汉”政权建设看巴氐流民的华化

在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中,巴氐的流民夺取了巴蜀之地,建立了成汉政权。成汉政权主要统治巴蜀地区,历时四十三年,最终亡于东晋的征讨。成汉政权是巴氐流民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其国内统辖了大量汉民,其政权的组织

风土人情 |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交流拾遗

“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地区交流的重要纽带,佛教东渐是其交流的重要内容,“茶马古道”成为双方交流的独特风景,“一带一路”则使双方合作更加紧密,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

风土人情 | 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探讨

淮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间地带”,具有十分复杂的文化面貌,特别是淮河文化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谱系样式,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

风土人情 | 徽州地方家风家训的价值与当代社会启示

徽州地方家风家训经过历史的洗礼,凭借着自身顽强的生命力,经过不断地继承和发展,逐渐焕发出新的光彩。当今时代,随着多元文化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更多的异质文化涌入国内。徽州地方家风家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

风土人情 | 二十四节气乡村文创设计研究

二十四节气是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体系,能够指导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已形成具有科学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特征的文化体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二十四

风土人情 | 陕西饮食文化英译现状与外宣路径

陕西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文化璀璨夺目,陕西饮食更是其文化的精华。现概述了陕西饮食文化英译现状,重点探索了陕西饮食文化英译的外宣路径,总结了外宣翻译的注意事项,以期国外游客能更好地了解陕西饮

风土人情 | 辽宁地方志家风官德文化考述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传承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总和。以文化教育为视角,以辽宁地方志为文献依据,整理其中蕴含的“重廉耻”民风与颇具伦理精神的家教家风,及其熏陶教化出的以惠民为宗旨的循吏廉政,进而探寻

风土人情 | 黄河口文化融入家风建设路径研究

家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瑰宝,家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力。黄河口文化融合了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将黄河口文化融入家风建设,提出发挥家庭、学校、媒体、社会等各

遗产保护 | 广西芒编工艺基于新媒体传播的社会美育价值

芒编工艺作为广西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承载了广西传统民间工艺特有的生活艺术与文化。但是其存在传播形式单一、传播范围有限、艺术形象单薄、大众认知度低,缺乏市场显

遗产保护 | 数字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数字化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在当前阶段,我国很多地区在地域发展规划中融入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大力推进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从而推动了我

遗产保护 | 洞庭商帮文化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应以提升地方文化自信为首要前提。洞庭商帮文化蕴含着江南地区民族特有的商帮文化精髓和精神价值,体现出对商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探讨洞庭商帮的当代价值,分析其传承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总结

遗产保护 | 传承与发展:现代化背景下豫剧文化路径选择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悠久。豫剧在河南历史文化的滋养中孕育而生,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和河南文化的代表。豫剧诞生于河南,盛行于河南,是中国五大

旅游与思考 | 苏州地区旅游地学资源分布及特征

苏州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区,自然资源中山丘、湖泊比较多。苏州旅游地学资源分属地质遗迹资源的6大类,7种类型以及9个亚类,分别为吴中区三山岛古动物化石产地与古人类文化遗址、太湖石、昆石、苏州市天平山

文物古建 | 集体记忆视角下古城视觉符号系统的构建

古城视觉符号体系是古城品牌宣传最容易被接受、传播最快的部分,因此视觉符号体系被视作古城向外界展示地域历史与文化特色的重要媒介,也为地方发展旅游经济、售卖文化创意产品赋能。然而在长期发展旅游的背景下,部

文物古建 | 智慧博物馆概念下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分析

智慧博物馆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性,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与以往隔着玻璃参观展品的方式相比,智慧博物馆不仅可以让观众多角度、全方位、近距离地观察展品全貌,还可以使观众沉浸式体验由博

文物古建 | 红色经典博物馆特色展陈设计思考

红色经典博物馆能够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革命历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保护红色经典文化的作用,所以对红色经典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要格外重视,以期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基于此,首先要对

文物古建 | 旗帜类纺织品革命文物的清洗技术研究

纺织品革命文物常因时间较长和存放不当等原因被污染上尘土、水渍、污斑和色素等物质,轻则影响纺织品的美观,重则给纺织品带来持续的、不可逆的损坏,因此纺织品的清洗是进行纺织品保护、修复、展贮的必要前提。以旗

文物古建 | 消费视野下的唐卡产业发展研究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民族艺术得到了全面发展,以传统藏族文化为核心的艺术消费品日益增多,众多藏文化公司和唐卡画院开始在主流市场生根,藏族文化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现以热贡画师格桑达娃在云南迪庆创办的“香格

书画长廊 | 有关走、正、辵部字误释举隅

从字义、字形角度出发,以《字解人生》为例指出走、正、辵部字误释现象及原因、应对策略。于丹的《字解人生》讲解了大量汉字,但作者不是专业的文字研究者,书中对字义、字形的讲解存在诸多谬误。本文主要按《说文解

书画长廊 | 论佛教文化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影响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域交通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诸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便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地方。公元前6至前5世纪,佛教于古印度创建,后于汉明帝时期经由西域传至中原地区。敦煌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