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文化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影响

作者: 范双杰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域交通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诸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便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地方。公元前6至前5世纪,佛教于古印度创建,后于汉明帝时期经由西域传至中原地区。敦煌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结合华夏文明孕育出灿烂多彩的敦煌文化,并诞生了以敦煌石窟为主要载体的佛教艺术。敦煌壁画即绘制在敦煌石窟内壁的绘画作品,其规模大,内容丰富,被视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首先梳理佛教的起源及东传,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佛教文化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影响。

从“敦,大也。煌,盛也。”这一句可以看出古人将敦煌之地名注解为因其广开西域,从而有盛大之意。此解虽并非敦煌地名的真实来源,却明确地点出了敦煌所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作为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敦煌扼守通往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阳关与玉门关,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汇聚、交流之地。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原之后,对敦煌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诞生了以敦煌石窟为载体的敦煌佛教艺术,其中尤以壁画艺术被世界瞩目。在梳理佛教诞生、发展与东传的基础上,以具体壁画为例,分析佛教文化对敦煌壁画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展现古代宗教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佛教的产生与东传

佛教的产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创建时间最早,同时被全世界广泛信仰的世界性宗教之一。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他于公元前566年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也就是现在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乔达摩·悉达多本为释迦族的一位王子,但他并不沉迷于奢侈的贵族生活,反而经常思考人间疾苦,认为人生是变幻无常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能从苦难的人生中解脱出来。经过多年的苦思,他终于在29岁时选择出家修行。根据文献记载,乔达摩·悉达多是在一棵菩提树下顿悟从而得道成佛,之后他便开始向大众宣讲、传递自己顿悟所得的思想,即最初的佛教思想。而他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最早在印度恒河流域一代传播佛教思想,后来印度逐渐统一,大范围的民众在政治影响下开始信奉佛教,印度佛教蔚然成风并历经多次演变。一方面,释迦牟尼于80岁涅槃,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亲自向世人传播佛教真理,同时也有很多直传弟子。他们所信奉、宣扬的佛教便是根本佛教,而为了进一步发展佛教并向世人传播佛教,释迦牟尼的弟子们又根据佛教的基本教义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从而分裂出不同的佛教部派。由于释迦牟尼在世传教时并未留下文字记录,只是对世人进行口头传教,而佛教奥义必须加以解释,因此不同的人对佛教奥义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在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其弟子便通过记忆将释迦牟尼的传教言论整理并书写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佛经。

佛教传入中国

目前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有陆上传入和海上传入两种说法,其中陆路传入说较为可信。陆上传入说认为佛教进入中原地区始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根据《魏略·西戎传》记载,这一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来使伊村口授的《浮屠经》。而据《大唐西域记》与《洛阳伽蓝记》的记录可知,公元前后,西域地区的龟兹、疏勒、莎车还有高昌等地均已有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因此,西汉时大月氏来使口授佛经确实极有可能发生。而到东汉时期,汉明帝夜梦金人,派遣使者前往天竺求佛法,正说明此时佛教已经在中原民间广泛流行,甚至有可能在皇宫中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佛教的陆路传播应当始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佛教经由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其传播的必经之地便是西域门户——敦煌[1]。

佛教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

佛教与石窟壁画艺术

释迦牟尼通过苦修悟得佛法,佛教广泛提倡避世隐修,在河畔山崖依崖壁开凿的石窟便成为佛教的典型建筑形制。随着佛教逐渐传入中原地区,石窟寺这种佛教建筑形制也于公元3世纪左右传入内地,而以石窟寺为基本载体的佛教文化艺术也逐渐兴盛起来。在石窟四壁和顶部绘制与佛经相关的图像便是佛教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壁画根据面向对象的不同,主要包含两种形式。一是面向佛教僧侣的本生、因缘与佛传故事画,这些画作反映了释迦牟尼传播佛教过程中的种种事迹,熟读佛经的佛教僧侣观之便可加深对佛经的理解。另一种则是面向普通信众的经变画,佛教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广泛的民众基础,其中不乏社会基层群众。这些信徒文化水平不高,无法直接理解深奥的佛经,因此佛教僧侣便利用图像将佛教经典展现出来,结合图像内容和通俗化的故事来向普通信众宣扬佛经。除上述这些展现佛陀事迹和佛教经典的绘画之外,石窟中还绘制有大量世俗供养人的形象,这些人物原型往往是为开凿石窟提供财力物力的信徒,绘其图像以铭记功德。

敦煌石窟的开凿

敦煌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石窟为莫高窟,根据莫高窟332窟前室《李君莫高窟佛龛碑》的碑文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这一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和尚云游到敦煌三危山下,当时正好有夕阳斜照在山顶,影影绰绰,就好似山壁上有千佛一般。乐僔深受启发,便在此处凿下了第一座石窟。之后又有一僧人法良禅师在乐僔所凿石窟旁开凿了第二个石窟,并将这个石窟称为“漠高窟”,后来便成为人们所熟知的莫高窟。敦煌作为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重要门户,来往商客为祈求路途平安,纷纷出资修建佛教石窟。随着敦煌石窟规模的不断扩大,此处成为来往信众的朝圣之地,前后延续千余年。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中,人们可以观赏到从北魏时期到元代的佛教壁画,这些壁画无不展现出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

佛教文化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影响

敦煌石窟主要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和五个庙等石窟,其中莫高窟规模最大,壁画内容最为丰富,最能够代表辉煌的敦煌壁画艺术。敦煌壁画根据其展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尊像画、本生因缘故事画、经变画等。接下来将以敦煌莫高窟为例阐释佛教文化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影响。

尊像画

尊像画即佛教中诸神的画像,包括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天龙八部护法神等形象。这些形象往往一起出现在说法的绘画场景中,佛陀处于中心位置,场面宏大,画面精美。以莫高窟第57窟为例,该窟南壁绘有一铺说法图。画面的中心位置是结跏趺坐于莲花之上的释迦牟尼,佛陀身着通肩袈裟,宝相庄严。佛陀左右两侧是侍奉的二弟子,有年龄区分,其中较年长者手持净瓶,而较年轻者则手中托着一个钵。二弟子之外则是菩萨,其中左侧的一身为胁侍菩萨,绘制得极为精美。胁侍菩萨上身半裸,身上佩戴有数条璎珞,头戴精美的化佛冠,面容俊美,体态优美[2]。两手一只上举,轻柔的飘带从其纤细的指尖流过,另一只手则置于胸前托举起贡品。该胁侍菩萨像皮肤细腻,面容姣好,完全是一位贵妇人的形象。印度佛教壁画往往以当时的贵族作为佛教诸神画像的原型,有其独有的审美特点,而佛教壁画传入中原以后,与本地观念相融合,诞生出了更符合中原人审美的佛教形象,这是佛教文化流传过程中的本土化转变。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57窟南壁说法图在描绘胁侍菩萨的面庞时,采用了晕染技法,通过颜色的渐变来体现面庞的立体感,这一技法并非中原地区所创,而是取自龟兹地区佛教壁画的“凹凸画法”,这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绘画技术方面的学习与交流。

本生因缘故事画

本生因缘故事画是表现佛陀生平的故事以及佛教教义因缘故事的画作。莫高窟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本生故事画便是位于第257窟的西壁偏南部位置的九色鹿本生。

九色鹿本生故事画依据《佛说九色鹿经》绘制而成,壁画中九色鹿通体雪白,姿态高贵,它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救起了一位落水者。落水者表示愿意侍奉九色鹿以报救命之恩,然而九色鹿只是向落水者提出了不要透露自己行踪的要求,落水者发誓离去。然而没过多久一位王后梦见了九色鹿,便想捕捉回来,国王重金悬赏九色鹿的行踪,落水者被金钱所诱惑,违背了自己立下的誓言,带领国王前往捕捉九色鹿。九色鹿被围困之后向国王讲述了自己奋力救人而落水者违背誓言、恩将仇报的故事,国王很是动容,便让九色鹿重归自由,而违背誓言的落水者和贪婪的皇后都没有落得好下场[3]。257窟的画师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九色鹿的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深刻道理。九色鹿和向九色鹿报信的乌鸦则象征着释迦牟尼和其弟子阿难,而画面所表现的故事背后正是佛教最为重要的教义之一,即人只有行善积福才能够摆脱世俗的苦难,死后进入极乐世界,才能够为来世积攒福报。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故事中的反面形象落水者,虽然最后受到了惩罚,但是画家在描绘这个形象的时候仍然为其画上了代表果位的头光。这也是佛教中颇为重要的内涵之一,即坏人做错事并非不可饶恕,只要能够改过自新、弃暗投明,便仍能够在死后去往极乐世界,这是对佛教因果关系的绝佳阐释。这幅横幅长卷壁画不仅是对于佛教故事和佛教教义的生动展现,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巧。

经变画

经变画一般为大型壁画,在这幅壁画中展现一部佛经的主题思想。与尊像画和本生因缘故事画不同的是,经变画是佛教传入中原之后,中原的画工根据佛教经典故事以及中原文化的特点,独创出来的一种佛教艺术形式。画工们将佛教经典故事与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有机融合,展现出佛国极乐世界的欢乐与祥和。

隋唐时期是经变画诞生和盛行的时期,这些经变画的构图相对比较统一,即将释迦牟尼和弟子、菩萨等佛教诸神绘制于画面中心,呈说法状。诸神周围则绘制大量佛教经典中提及的故事,这样的构图一方面可以通过画像向普通信众展现佛国世界的美好,让信众从心底向往彼岸净土,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穿插在其中的佛教故事向人们传递向善向仁、注重因果轮回的佛教基本教义。以莫高窟第45窟为例,该窟开凿于盛唐时期,此时经变画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该窟中的经变画为《观无量寿佛经变》。

《观无量寿佛经》为畺良耶舍法师翻译,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该壁画便主要展现极乐世界的美好[4]。画面在描绘极乐世界的美好上极尽想象力,有豪华的宫殿楼阁,有美丽的乐舞,乐师持有不同的乐器演奏着动听的音乐,而舞者则挥舞着飘带跳着华丽的胡旋舞,白鹤、金翅鸟相伴左右,天空中还有散花的飞天,所有这些围绕着中间说法的佛陀和聆听的菩萨。

在极乐世界的周围,画师绘制了这部经典中提及的一些故事,比如画面左侧的《未生怨》。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位国王一直苦恼于没有孩子,后有人告诉他会有一位修行之人会在去世之后投胎成为他的孩子。国王不愿意等待,便害得修行人被饿死,修行人死后并未投胎成为国王的孩子,而是化身为一只白兔。没想到国王仍然不愿放过他,又将白兔捉起来杀死。最后,修行之人终于投胎成为国王的孩子,后来王子继承王位,外出游历,回来后却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对老国王充满仇恨。新国王不但将老国王关入监狱,还不让下人给他送饭,想要将自己的父亲活活饿死。王后只能将食物抹在自己的身体上偷偷带进监狱给老国王吃。然而好景不长,新国王很快便知道了这件事情,下令将自己的母亲也关了起来,并且还用铁钉将自己的父亲钉死了,就好像是多年前老国王对那只白兔所做的一样。这个故事反映了佛教最为重视的因果观念,老国王的恶因种下了恶果。王后在老国王去世之后也是心痛万分,每日思索为何孩子会有这样的品性。她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向释迦牟尼请教,希望佛陀可以帮助她脱离苦难。佛陀出现以后便开始说法,告知她只有修行才能在死后进入极乐世界,而修行便需要想观日、水、冰、琉璃、宝幢、树、八功德水、像、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杂、总、普、上辈、中辈、下辈这十六件事情。而这十六件想观之事则被绘制在极乐世界图的右侧,名为《十六观》,这幅画不仅叙述了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告知信众通过修行脱离苦难前往极乐世界的具体方法。大型经变故事画反映了我国隋唐时期的绘画技艺,同时经变画的出现也是佛教在中原地区传播到一定程度,拥有了大规模普通信众的直观体现。这些画作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对敦煌壁画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是中原文明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有力证据,表现出敦煌地区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交汇的特点。

作为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域交往的门户,敦煌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文化汇集、交流之地,也是佛教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内地的必经之地。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敦煌诞生了以石窟寺为载体的佛教壁画艺术,寺内以绘画的形式展现佛陀的生平、佛教经典等,以供僧人禅修观想和向普通信众宣讲佛法。莫高窟是规模最大、壁画内容最丰富的敦煌石窟,其壁画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在表现形式上展现出多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绘画技艺的传播,体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原华夏文明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叶玉梅.敦煌文化对西藏佛教文化艺术之影响——敦煌壁画与西藏壁画比较[J].西藏艺术研究,2002(02):35-37.

[2]周晓萍.敦煌石窟回鹘佛教艺术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1.

[3]徐玉琼.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看佛教艺术的本土化[J].怀化学院学报,2013,32(06):77-78.

[4]史苇湘.再论产生敦煌佛教艺术审美的社会因素[J].敦煌研究,1989(01):1-18.

【作者简介】范双杰(1986—),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学、民族文化、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