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金平县水碓冲村瑶族灾害文化的传承与转变

作者: 马伟娟

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水碓冲村是瑶族中“红头瑶”聚居地,通过田野走访,以及考证地方志关于灾害的记载发现,瑶族的灾害文化受自然环境影响,体现在其节日文化、祭祀文化、民居文化和互助文化之中,极具民族特色。但是近年来,受历史、思想、政策、经济以及组织核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瑶族灾害文化无论是从范围还是表征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水碓冲村隶属于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河镇干塘村村委会,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的山区地带。水碓冲村距离金平县城约15千米,行政面积约为0.67平方千米,共有耕地981亩,其中水田757亩。村内世居瑶族,共居住有333户1082名瑶族群众,水碓冲村的瑶族又被称为“红头瑶”。

水碓冲村的主要灾害类型

经过调研发现,水碓冲村所面临的主要灾害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及农业、畜牧业病虫害等。

气象灾害

暴雨和干旱是水碓冲村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水碓冲村所在的红河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介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两大自然区的过渡带,是多种季风环流影响的过渡交叉地带。加之当地错综复杂的地理特征,在当地形成了高原型立体气候,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显著,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季风的强弱和雨季开始的迟早是决定当地旱涝的主要气候背景。如洪涝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这是因为雨季(5~10月)集中了全年总降水量的八成之多,尤其是6~8月极易暴发连续强降雨,且具有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加之受地形影响,多单点大雨、暴雨,易出现洪涝。干季(11~4月)降水稀少,由于寒潮和霜冻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冰雹又多形成于春夏季, 使得干旱主要发生在冬春季, 易形成冬旱和春旱,严重时出现冬春夏连旱。

地质灾害

水碓冲村最频繁遭遇的地质灾害为滑坡与泥石流。根源在于,其一,水碓冲村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新结构活动猛烈,地壳差别性隆升激烈,地形腐蚀切割深度大。另外,结构活动形成了褶皱断裂发育,岩体破裂,结合外动力地质作用,构成松懈岩土体,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能量及物质前提。其二,水碓冲村所在区域为山区高原,属于横断山南段中山峡谷亚区,地形崎岖度大,为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提供了最根本的能量条件与空间前提,导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水碓冲村属于横断山北段高山峡谷区,岩质属于碎屑岩。经过勘测,横断山北段高山峡谷区易发生崩塌,因为滑坡在碎屑岩地貌中分布数量最多。

农业、畜牧业病虫害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村民都极为关注农业、畜牧业病虫害的防治。近年来,两种病虫害对当地农业、畜牧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是草地贪夜蛾入侵。玉米是云南省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的农作物,而草地贪夜蛾则是威胁玉米种植的首要害虫。二是非洲猪瘟肆虐。非洲猪瘟是全球生猪养殖的“头号杀手”。在此次走访中,我们发现,当地正在积极防治非洲猪瘟,非洲猪瘟对于当地畜牧业的破坏极大。此病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可以进行预防和治疗,加之较强的传染性,所以在发现病情时,养殖户和当地农业部门只能采取紧急扑杀及无害化处理的方式来遏制疫情传播。

水碓冲村灾害文化的主要表现

由于瑶族世代居住于此,因此水碓冲村的人们在生活习性、教育方式、对事物的认识接受等方面均受瑶族习俗的影响,在灾害文化方面亦不例外。

节日文化

节日文化是瑶族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时的农耕社会,灾害等因素是与农耕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灾害发生的频率、规模均是古代瑶族劳动人民最为关注的,因此节日文化也深受其影响,留下了深厚的印记。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瑶族最大的节日——“盘王节”。

瑶族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此日,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相传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因此盘王节成为了瑶族人民最为浩大的传统节日。盘王节庆祝仪式有着严谨的分工,共有4名负责不同职务的正师公主持,分别是还愿师、五谷师、赏兵师、祭兵师,并各自配有1名助手。除负责祭祀工作的人员外,负责现场音乐的人员也十分重要,因为盘王节是瑶族人民重要的“流乐”之日。“流乐”在瑶语中即为“玩乐”,盘王节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恭请瑶族的祖先和全族人前来“流乐”,共同吟唱历史长诗——《盘王大歌》。但通过田野调研发现,古时盘王节并非一年一度定期举行,而是必须选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日子,若是前一年发生过大灾,那么下一年的盘王节往往不再举办。因此,盘王节也有可能几年才能举办一次。于是,祈祷来年丰收、无灾无害成了当时盘王节固有的流程之一。这体现了瑶族人民对于灾害的畏惧以及对平安生活的期许。

祭祀文化

瑶族先民因为欠缺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之思想观念较为守旧,因此生产力长期较为落后,一直保持着“刀耕火种”“狩猎采集”“引泉入房”的生活方式,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与膜拜之情,几乎从未有过刻意改造自然环境的想法与举动。瑶族存在着众多奇特的祭奠葬礼仪式,这体现了瑶族人民在思想文化中蕴藏的各种超自然主义和神秘主义,使瑶族祭祀文化从古至今始终具有程度不一的传奇特质。

民居文化

当地瑶族人民在村落的选择上喜欢依山势而定,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寻找建筑材料且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水碓冲村的瑶族居民依山而居,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取水成为一大难题,他们依据水源地的距离不同,剖竹为渠,并架设于木架之上,以此将水流引入村寨,并分别引流至各家。住房结构上他们喜欢在房屋外围修建木制储藏室贮藏食品,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保持良好通风,以起到防腐、防潮、防野兽等功能。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当地山区独特地理环境极为契合。

互助文化

以前,瑶族的农业生产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又由于水碓冲村位于丛山密林之间,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复杂,气候干湿两季明显,外来物种的入侵极易造成生态失调,自然灾害严重且频繁,而个人的力量可谓微乎其微。因此“红头瑶”自古以来就有互相扶持、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例如,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当盖新房或翻盖旧房时,全寨人都不计报酬地来帮忙直到盖好为止。

水碓冲村瑶族灾害文化的现状及其转变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水碓冲村瑶族灾害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下文将从灾害文化的现状及转变原因两个维度加以阐述和分析。

水碓冲村灾害文化的现状

以下将分别就节日文化、祭祀文化、民居文化和互助文化的现状加以阐述。

1.节日庆典影响因素的嬗变

过往瑶族利用节日庆典庆祝丰收、祈求来年好光景的含义早已消亡。现如今的节日已经与农业生产、灾害发生、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不再有实质性的关系,并且已经转变成了以年为周期举行的庆典活动,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商贸旅游节目。“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济成为影响瑶族节日的另一项新因素,当地政府、人民通过瑶族文化节日来影响并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

2.祭祀文化中象征意义的转型

祭祀文化是人们在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信仰、行为的影响下塑造形成的。藉由当地的地方县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下祭祀文化最大的社会功能已经由敬拜鬼神转型成为文化传承。在水碓冲村,祭祀要由师公、道公与神婆来主持,而这些职位的选择都要经过严格的挑选,继任者要刻苦学习,不断丰富瑶族的历史、传统、仪式、习俗,甚至是村规民约等,这些均是瑶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3.民居文化危房构造的消融

近年来,瑶族传统的民居文化开始逐渐消融,民居的建筑样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民居成为当地瑶族人民的主要住宅。一方面,瑶族传统民居逐渐消融。调查组了解到,水碓冲村目前仅有一处瑶族传统民居,该民居的文化象征意义和产生的旅游收益,已经远超其原有的居住意义。另一方面,实用性新型房屋取代了传统建筑。水碓冲村的瑶族人民传统的居住理念逐渐发生转变。绝大部分瑶族人民在修建房屋时已不再沿用传统式样,而是在功能上尽量向城市的生活方式靠拢。

4.互助文化优良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在今天,瑶族人民的互助文化不再局限于本民族同胞之间,同时体现在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友好互助。水碓冲村所在的金平县,除瑶族外,还居住着苗族、壮族及汉族同胞。即使是在瑶族内部,也细分为不同分支。过往,不同民族之间的来往甚少,甚至会因领地归属问题发生争议,民族互助更无从谈起。但是今时今日,各民族之间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在走访中,调查组了解到,在今年雨季,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导致村落外的沿线公路被冲毁,村委会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通过村广播告知全体村民。听到广播后,全体村民自发组织人员对公路进行抢修。期间大家不分彼此,不计报酬,听从村委会安排,妥善分工。这在水碓冲村所在的金平县并非个案,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和谐互助的文化风尚。

水碓冲村瑶族灾害文化转变的原因

灾害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同样,其转变也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因素合力作用下造就的。下文将从五个层面就水碓冲村瑶族灾害文化转变的原因加以分析。

1.历史因素: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通过地方志与田野走访得知,从历史上来看,其实水碓冲的瑶族人民并非原居于此,是其先辈因为避难、战争甚至省亲等因素,从全国各地不断迁徙,最终选择定居于此。多次的迁徙,一方面使得瑶族人民不断接触中原文化,自发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另一方面,其他民族不断从瑶族吸收借鉴其文化精髓,自发形成了民族认同感。

2.思想因素:民族团结友爱的思想根基

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国共产党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根基。“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指导思想,不仅为各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民族文化的融合也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3.政策因素: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特色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贯彻该指示,云南省政府精心编制实施《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长期规划》等,明确重点任务、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改革措施,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位于中国西南边疆的水碓冲村,正是铸牢民族团结工作最为生动的成功范例。

4.经济因素:瑶族特色文化资源市场化

聚焦水碓冲村,由于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传递,外来游客持续来访,当地瑶胞不断外出务工,加之当地通信技术的推广与通信器材的普及,水碓冲村与外界交往日益增多,使得生活在这里的“红头瑶”封闭性被打破。具体表现在:一是瑶族节日文化和祭祀文化的转变。二是外出务工人口的增多。通过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口。三是村内经济产业增多。原本水碓冲村是典型“靠天吃饭”的农耕经济,缺乏其他产业基础。但目前水碓冲村除粮食作物外,开始种植经济作物,例如种植“三七”等。除发展农业经济外,水碓冲村的瑶族也开始创办银饰品加工企业,完善制作、销售等瑶族传统手工银饰品的相关产业链。

5.组织核心因素:水碓冲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

通过走访发现,水碓冲村内瑶族人民对于灾害文化认识的转变,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作用。其一,组织领导功能。在经济转型时期,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积极宣传、广泛动员,引导瑶族人民转变思想观念。其二,政策执行功能。在水碓冲抗击灾害的过程中,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定期为瑶族同胞普及各类防灾减灾常识,无偿发放农药,帮助瑶族同胞抵御各种农作物病虫害。其三,资源整合功能。水碓冲村原本并无公路、路灯等基础设施,瑶族人民也是生活在旧式木质民居中。对此,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广修基础设施并无偿为瑶族同胞修建新式房屋,有效改善了瑶族同胞的生活。

灾害文化是瑶族节日文化、祭祀文化、民居文化和互助文化产生的重要缘由,其变迁受到历史因素、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组织核心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碓冲村瑶族灾害文化的变迁充分说明了瑶族文化的适应性改变,记录了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开放融通的文化变迁。

参考文献

[1]解明恩,程建刚.云南气象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4(06):721-726.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瑶族盘王节[EB/OL].(2019-06-08)(2022-05-15).http://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4955/.

[3][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新华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A01).

[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17ZDA15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伟娟(1987—),女,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