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作者: 李和作为一种历经岁月积淀而形成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古人卓越的智慧以及辛勤的汗水,彰显了人类文化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实践演变而呈现出的新面貌。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有效保护,也是使古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的重要举措,但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与传承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传承人断层、保护方式单一、传承方式落后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鉴于此,将立足于实践,从微观层面入手,探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在人类发展史上绽放出独特魅力和奇异光彩。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及传承工作,很多民众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行列之中,这既是时代文明前进的重要象征,也是在新时代非遗实现传承与弘扬的根本举措。我们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非轻飘飘的口号,也并非象征性的仪式行为,相反,它需要人们将其落地到实践中,在切实可行的计划或者方案中保护与弘扬人类的文化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及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甚至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011年,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综合以上两个权威概念可知,非遗的根本“非物”即中医、民俗体育文化、传统体育和游艺等。非遗是古代人们的智慧产物,是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历久弥新、光彩夺目的文化,是价值难以估测的文化瑰宝,其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本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带有较强的地域性色彩,即在某区域内长期累积而成,表现出诸多与当地区域一脉相承且与其他区域存在明显差异的特征。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由于思想意识、生活环境、民俗习惯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比如南方形成了“端午龙舟文化”,东北地区形成了“冰雕文化”等[1]。
二是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明的特点是非实体性。而非遗的无形性也注定了传统的保护方法不适用于它,亟待探寻新的方法、新的渠道保护并传承非遗。
三是共享性。凝聚了祖先卓越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为某个人所有,而是属于中华民族,甚至是多个国家共同组成的“文化圈”。“春节”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除了中国以外,还有越南、韩国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它们都非常重视“春节”,它们都能够在“春节”中感受其独特的文化涵义。
四是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演变的文化,而这也是它历经千年风雨依旧能够熠熠生辉的主要原因,若其内涵、形式、意义等不随着社会的需求进行演变,势必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最终成为历史的尘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内涵与特点,注定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方法无法适用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所以,当前亟待立足于当下,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价值、形式等,探寻合理有效的保护及传承策略,从而使非遗在新时代得以弘扬,能被更多的人领略其风采,同时也使其在新时代充满活力,尽情地绽放自身魅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旅游开发为切入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新时代下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活化石”,是历经千年风雨形成的文化积淀,可通过旅游开发的形式保护并传承非遗。近年来,旅游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将非遗与旅游开发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使非遗项目的知名度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而大幅提升,对其保护及传承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民众的经济收益,促进更多民众为了提高经济收入而自发地保护当地非遗,增强他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可以说,旅游开发是保护并传承非遗的有效举措[2]。
在基于旅游开发的非遗保护及传承方面,广西南宁市可以称作表率,昔日“千山万弄行路难,云梯架在绝壁上”,今日则凭借着“非遗+旅游”的模式创造出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不仅形成了以长寿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民族品牌,并且形成了一系列融合美景、美食、健康养生的产业。南阳大鼓、纺织工艺等在内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濒危,很多宝贵独特的技艺可能面临失传。古岳坡曾是南宁市南阳镇的一个空心村,2015年开始,古岳坡引进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创客和艺术家等入驻,全面规划并布局建设民俗文化展示厅、村史陈列室、古笛纪念馆、民歌传习馆等,意图以旅游为切入点唤醒和激活乡村文化。2021年,古岳坡共接待游客31.42万人次,累计收入超过352万元,当地民众经济收益大幅增加,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也随着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被广大游客所认识和熟悉,旅游为保护和传承非遗做出了卓越贡献。
不过,在以旅游开发为切入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时,要注重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尽可能地保证非遗的原生态性和完整性,切勿为了发展旅游行业、振兴区域经济迎合大众口味而破坏非遗的自然特性。否则就会出现非遗被践踏的情形,这也可能导致民俗风情丧失原生态特色、非遗缺乏完整性,使当地旅游变得毫无特色,难以吸引游客,最终使得当地原生态风貌受到破坏,非遗未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形成旅游行业衰败的悲惨结局[3]。
融入数字化技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光彩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紧跟当前数字信息化浪潮,运用数字技术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转化,进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第一,建立非遗数据库,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非遗文本本身存在着易腐烂、难以长期保管的问题,非遗录音录像带也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真,加之非遗展品类别丰富、形态多样,传统的保管形式已然落伍。对此,可通过先进强大的数字化技术创建专门的非遗数据库,通过幻影成像、体感互动等新技术,将静态展示与动态展演相结合,打造动静结合、视听融合、交互沉浸式的非遗空间,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历久弥新。这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通过互联网进入非遗数据库,身临其境感受非遗的世界,领略非遗的风采,使其在被非遗征服的同时自觉加入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行列之中,由此不断壮大非遗的传承队伍[4]。
第二,举办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非遗数字化成果展。各地政府要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其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必要以新技术为支撑推进非遗传承。在此方面,政府要秉承着为民谋福利的理念,积极创办非遗数字化成果展,促进人们对非遗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使其切实感受到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及传承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2018年,福州举办了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其中,福建省展览馆以新技术为依托精心打造的“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硕大的电子互动屏向参观者清晰直观地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文物资料,该电子互动屏并不是功能单一的展示屏,还支持触屏操作,参观者只需要在显示界面上轻轻地触碰屏幕,就能够进入到特定的单元,了解更多关于文物的信息,为参观者带来更多良好的体验[5]。另外,展会上出现的“魔墙”也受到了现场参观者的青睐与喜爱,它支持若干名参观者同时操作,可以满足他们的实时查询、在线浏览、手动下载等多元化需求,为他们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促使其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增长见闻、拓展思维,真切地体会文化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各地政府在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时,要善于创新,打破固式思维,在借鉴已有非遗数字化成果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创办特色鲜明的数字文化展览,鼓励更多民众在接触、感知非遗的过程中萌生喜爱之情,继而身体力行地参与到非遗保护及传承活动之中。
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渠道
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推广、保护及传承提供了新的形式、新的渠道。在新时代的发展环境下,我国要学会利用先进的技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平台等,为人们接触和了解非遗提供便捷的渠道,促使其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非遗无与伦比的魅力。
首先,使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来重现历史场景。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善于应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现代技术构建动态场景,促进用户快速深入地了解非遗。为宣传敦煌文化,甘肃推出了由现代技术打造而成的“敦煌小冰”,它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形成的口译员,能与用户进行对话,也能够通过调用信息网络数据为用户提供实时帮助,为人们了解莫高窟文化、走近古代文明世界提供了重要途径。
其次,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以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此,我国相关人员可将非遗以短视频、文字播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投放,增进人们对非遗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可讲述非遗的故事、传承人的生活状态等,形成一套完善合理的立体化宣传模式,促进非遗被更多人了解和熟悉[6]。
重视人才培养,强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力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传承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是文化弘扬的杰出代表。目前,我国各地普遍面临着非物质文化传承力量不足、传承人断层等难题,所以,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壮大文化传承队伍,以期在不断强大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力量的基础上促进非物质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壮大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力量。
第一,多措施保护现有艺人,夯实文化传承基础。当前,很少有人能够全身心地致力于传统文化的钻研、保护及传承,这样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但是他们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推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力量,所以,需要加强对非遗文化艺人的重点关注和全面保护,比如当地政府可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定期慰问等方式给予关怀,确保其基本生活得到良好保障,鼓励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传承和弘扬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各种优良传统文化。
第二,坚持“高校+文化企业+传承人”的育人模式。如今,包括云南在内的多地创建传统工艺工作站,采取“高校+文化企业+传承人”的协同创新模式,将非遗与产业、非遗与高校、非遗与传承人有机结合,实现传统工艺的学术研究、传承发展、创新实践的融合,通过传承人对话会、传习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新时代非遗传承人。
第三,构建并完善传承人层级管理制度,健全传承人激励机制。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在选定省级、市级、县级、乡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根据传承人的数量、专长、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制定科学合理且规范可行的传承人层级管理制度,充分明确传承人需要履行的责任、肩负的使命。另一方面,实施传承人激励机制,即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传承人层级管理制度及国家最新政策,编制一套完善严谨且具有强实施性的考核机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传承人在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实际表现进行客观、全面考评,考核结果直接与其薪资待遇、职称晋升等相挂钩,激发他们的传承热情,使其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中,使得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综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一要以旅游开发为切入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二要融入数字化技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光彩;三要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渠道;四要重视人才培养,强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力量,鼓励广大民众共同保护并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促使其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充分展现出其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丁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贵州植物染的传承与保护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16-18.
[2]范文阳,伏利姝,肖韵竹.乡村振兴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四川省苍溪县唤马剪纸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5):70-77.
[3]霍奇道,蒋亚莉,许蕴文.非遗传承和保护视角下地方高校特色实物档案馆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21(02):79-82.
[4]董晓培,卫郭敏.“地方性知识”视域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3):19-23.
[5]苏燕,李晨,王梦如.动漫技术对“浙派非遗音乐”传承与保护的应用研究——以“浙派古琴”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0(12):31-32.
[6]郑雅文.数字经济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广西宾阳大罗毛笔制作技艺为例[J].今古文创,2022(32):68-70.
【作者简介】李 和(1982—),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