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作者: 姜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稀世珍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经千年风雨依旧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瑰宝,是各民族代代延续的重要命脉,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山西历史悠久,创造了包括晋剧、河曲民歌、翼城花鼓、左权开花调等在内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及利用,既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根本举措,也是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心的有效手段。鉴于此,将目光聚焦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山西,对其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要论述,立足于时代背景探讨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路,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功能得到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西保留着全国70%的地面古代建筑,故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但是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及高效利用,甚至陷入了日渐式微的发展困局,所以,有必要探讨保护及利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这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现传承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根本路径,同时也是尊重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为山西省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既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又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丰富[1]。在我国大力倡导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包括左权开花调、晋剧、锣鼓杂戏等在内的诸多国家级非遗文化受到密切关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提上日程。接下来,对几种极具代表性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要论述。
左权开花调是起源于宋元时期,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一种汉族山歌形式。这些民歌多属情歌,音调简洁,大多由相互呼应的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上句起兴,下句点题,歌词大都是人们在乡间田野劳作时即兴而作,上句借喻花开,下句说情叙事,构思精巧,歌词新颖,衬词衬句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强。
晋剧是中国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省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发展高峰期。晋剧逐渐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2],为挖掘和利用非遗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了重要基础。
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我们作为新一代国家建设者,应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积极肩负起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让凝聚中华儿女智慧与汗水的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非遗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活态性、脆弱性等特点,如果湮没于历史尘烟之中,则难以再生,所以,只有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利用,才能让其特色、魅力得到深度挖掘和充分展示,从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应正确认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是根本,利用是发展,要在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先进的技术、合理的方法、有效的手段保护并利用山西非遗文化,促使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夺目光彩。
以新兴技术为依托,打造山西非遗文化数字化馆藏
图像处理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等各种新兴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为非遗文化保护及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化遗产保护技术将关于非遗文化的图像、视频等进行数字化存储、检索及应用,通过创建数字化非遗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等多种方式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及利用。在保护和利用山西非遗文化方面,应充分发挥新兴技术的作用与优势,促进其深度挖掘非遗文化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其独特魅力、充分彰显其自身价值。
第一,实现非遗文化数字化存储。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多种先进成熟的技术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像结构、纹理信息进行全面汇总及妥善存储。比如,将“秧歌戏”“锣鼓杂戏”“杨家将传说”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古代书籍、影像等通过数字相机或者高分辨率扫描设备转变为易存储、易阅览的数字化格式,生成专用二维码,在此基础上通过图像技术做进一步处理,最终刻录至光盘或者存储于硬盘之中,实现对山西非遗文化的全面化、持续化保护[3]。
第二,打造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在保护和利用山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打造非遗文化数字化展示平台,向人们清晰直观地展示非遗文化的历史流变、内容形式、内涵特色等信息,将它们进行数字化编程之后存储于专门的数据库,这样,人们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能观看到“晋剧”的表演视频,阅览剧目的具体信息,增进对晋剧这一经典非遗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坚持文旅融合,创新山西非遗文化保护及利用形式
当前,文旅融合势头强劲,很多地方都在挖掘当地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其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在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增进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旅游行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民众生活品质,使当地政府有更多时间、更多资金用于提升精神文明,呼吁民众积极接触和感受非遗文化,使非遗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4]。山西省非遗项目数量日益增多,可粗略地分为民间文学类、曲艺类、民俗类、传统医药类等,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为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文旅融合,促进山西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及高效利用。
第一,将非遗文化融入旅游景点,提升景点吸引力。山西省非遗资源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并且极具古典文化气息,与当前国家倡导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经典高度契合。山西省在致力于非遗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可加强对省内各类非遗资源的全面整合。从旅游开发层面入手,将它们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利用为旅游资源”的非遗文化,比如传统音乐类、民俗类等非遗资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展示、具有观赏性,可直接将它们设计为彰显当地底蕴和特色的旅游节目,并灵活合理地融入到景点的旅游线路之中,引导游客在参与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体验、观赏非遗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类是“不可利用为旅游资源”的非遗文化,比如传统医药类等,它们本身缺乏观赏性,难以向游客直观展示,对于此类非遗文化,可将其巧妙地穿插于景点旅游线路之中,引起人们对此类非遗文化的关注。
第二,打破常规的文化旅游模式,设计融于非遗文化的旅游路线规划。在注重消费者体验的时代,人们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固定思维,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对山西非遗项目进行主题化整合,打造出个性化、特色化旅游线路,可分别针对非遗爱好者、学生观摩等制定不同的主题线路。例如,打造平面技艺类非遗项目旅游线路,将“孝义皮影博物馆观看皮影戏表演”“近距离接触原平炕围画传承人”等相关项目纳入该旅游线路之中,使游客在饱览山西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的同时,能够尽情地欣赏其独特风采,增进人们对当地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强化对非遗文化的情感,引导他们自觉加入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行列之中,由此使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下得到保护与利用[5]。
将非遗开发为物化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延续
关于“物化”,可简单地理解为物之变化,将抽象的、无形的资源演变为有形的、可观赏的物品。在本文,物化产品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特定的方法、技术或者手段演变为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抽象的、无形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高的保存及审美、开发价值。将非遗开发为物质产品,一方面可以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另一方面能够为人们开发出高价值的文创物品,使大众受益。
第一,将“非遗”开发为文本类产品。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形式丰富多样,在保护和利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可按照相关标准对非遗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及分类,将它们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表述,通过刊发资料、出版书籍等多种方式与大众见面,促使其在渗透市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文化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弘扬。
第二,将“非遗”开发为影视周边产品。深入挖掘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可将其制作为影视作品,也可以将其设计为游戏动漫,通过新一代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影视周边产品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此举不仅能够使产品设计者、制作者等相关人员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也能够促进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进行传播和弘扬,使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彰显,由此创造出可观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协同社会各方面力量,携手推进山西非遗保护及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只是民间艺人的责任,也不只是政府部门需要承担的使命,而是要政府、学校、社会机构等各方主体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形成全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局面,促进非物质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全面保护和有效传承。所以,在保护和利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出力,共同保护及利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6]。
首先,山西省政府要积极履行职能,增强责任意识,自觉肩负起保护和弘扬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一方面要扩大经费投入,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重点关注和全面保护。比如,当地政府可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定期慰问等方式给予关怀,确保其基本生活得到良好保障,鼓励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传承和弘扬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其次,学校要自觉肩负起培养保护及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时代人才的责任。学校可从三方面入手培养人才。其一,学校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深入挖掘当地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对其进行梳理与整合的基础上凝练出内涵深刻、内容健康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将其巧妙合理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进对本地乃至本国非遗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深切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此类文化的热爱之情。其二,积极组织活动,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传承氛围。学校可结合当地的文化面貌、学生的才艺等积极组织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开展专家讲座、非遗文化征文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了解并学习非遗文化的热情和兴趣,鼓励他们成为非遗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进一步壮大传承非遗文化的队伍。
最后,社会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推广与弘扬。在保护和利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传统媒体以及抖音、微博、微信等在内的新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短视频、广播节目等多种形式向人们传递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民间传统文化,让更多人在文化的洗礼下陶冶情操、升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鼓励更多人身体力行地加入保护和传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行列之中,进一步壮大文化传承人规模。同时,要以节目为载体展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拉近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消除观众与传统文化的隔阂。电视台在策划节目时,要保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之心,将文化传承与节目深度融合,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节目的文化底蕴,也能够为传统文化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
山西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主体积极参与,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非遗保护及利用形式。一要以新兴技术为依托,打造山西非遗文化数字化馆藏;二要坚持文旅融合,创新山西非遗文化的保护及利用形式;三要将非遗开发为物化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四要协同社会各方面力量,携手推进山西非遗保护及利用,鼓励并引导政府、学校、媒体等各方力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娜.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法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路径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22):104-106.
[2]田静波,王文燕.旅游开发中“非遗”保护的资源整合与文化空间再造——以“山西非遗里的四季”研学活动为例[J].旅游纵览,2020(17):44-46.
[3]段友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歌保护模式研究——以山西河曲“山曲儿”、左权“开花调”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3(01):100-103.
[4]许子婵,仇兵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探索——基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3):20-22+37.
[5]火彦昌,赵巧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基于山西上党高地潞绸织造技艺的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01):46-52.
[6]黄孝东,徐业鑫.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东湖醋园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0(01):187-199.
【作者简介】姜 婧(1989—),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性别研究与文化遗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