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父母的家庭教育书单
作者: 蔡朝阳成为父亲,我从各方面有了颠覆性的转变,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于理想社会的追问。这种转变,来自于亲历另一个生命的成长,也来自于阅读。就这些意义而言,正是孩子促使一个成年人再次踏上精神成熟之路。
成为父亲,我的阅读方向发生了转变。粗粗算来,关于儿童心理学,关于家庭教育,关于教育心理学,以及如何做父母的实用书籍,我读了有数百本。于我而言,这是一次次不断的自我洞察。我认为,教育归根到底是哲学。每个人一生的使命,就是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我。
从初为人父到如今,18年过去了,时代已大为不同。但无论如何,孩子成长的规律基本不变。阅读就像寒夜里温暖心灵的一颗星,给予我们勇气和希望。以下是我推荐的10本书,与大家共勉。
《孩子的宇宙》
[日]河合隼雄/著 王俊/译
这可以说是我的启蒙书。身为人父后,我对着一个小生命束手无策。第一次有意识地阅读有关儿童的专业书籍,就是这本书。那时孩子刚出生不久,读完书,我有一种天翻地覆的晕眩感:原来如此!人是可以自我塑造的,只要你有动力,你会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父亲或母亲。这本书和松田道雄的《育儿百科》一起放在床头,不但教会我专业知识,更教会我谦卑。
《园丁与木匠》
[美]艾莉森·高普尼克/著 刘家杰 赵昱鲲/译
书名是一个杰出的比喻。园丁照管花园,花园里有各种植物,它们自由生长、绽放、结果。万物自有其节律,不同种属各美其美,这是花园本来的样子。而更大的惊喜在于,那些你原本没有指望的不知名的小花,总会在期望之外迎风摇曳。教育,就要像园丁那样,耕种有时,收获有时。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当你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会报以桃李芬芳。而木匠并不尊重万物本身的意志,他有自己的蓝图,并照着蓝图使他手下的物件成型。蓝图是桌子,你就得是桌子,不管你是梨木、柚木还是胡桃木,总之都要成为桌子。这就抹去了万物自身不可让渡的特性。“木匠”让我想起匹诺曹的爸爸,匹诺曹之所以成为匹诺曹,不就是因为木匠爸爸吗?而匹诺曹需要自己历经艰辛,才会收获真实的成长。
《孩子:挑战》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著 李剑敏/译
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我经常把这本书和另一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放在包里,随时拿出来翻看,常读常新。这本书更倾向于理论,后者则更倾向于实操。之所以喜欢这本书,不是因为它教会了我什么,而是我的很多观念和做法,在书中得到了印证。作者的基本哲学起点,跟我是一致的,因而书中阐述的家庭教育原则,与我的思考丝丝入扣。比如“坚定而不强硬”,与我的育儿箴言“温和而坚定”有异曲同工之效。比如“引导孩子遵守规则”,也跟我说的“不要做规矩,而要商定规则”一样。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最新版本是李剑敏的译文,文辞兼美,直达要义。
《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
[美]劳伦斯·科恩/著 李岩/译
这本书弥补了我的缺憾——不擅长和孩子玩。这是我现在还耿耿于怀的问题。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功课,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在育儿过程中,不少父母却不擅长和孩子玩。这是无法弥补的缺失,因为孩子长大很快,眨眼间就不需要父母陪他一起玩了。推荐这本书,帮助父母和孩子玩得更投入、更开心。
《童年哲学》
[美]加雷斯·B·马修斯/著 刘晓东/译
我喜欢读马修斯的作品。或者说,我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马修斯这里得到不少启发。儿童哲学,不是跟孩子们读苏格拉底,而是像哲学家那样去思考。比如,马修斯认为:“儿童起初是小小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然后依次是柏拉图主义者、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经院派哲学家、笛卡儿主义者,而后可能是英国经验主义者。”他用这个比喻儿童大脑的发育,思维的神话。后来意大利作家皮耶罗·费鲁奇写了一本《孩子是个哲学家》,也可以互为印证。
《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
[美]艾伦·B.知念/著 刘幼怡/译
这是我非常热爱的一本书。表面上,作者跟我们谈的是童话,事实上,每一篇都指向人生哲学。加缪说,世界上唯一的哲学问题,就是如何活下去。而这本书就在解释活着的意义,人生的不同阶段,那些崭新的感悟从何而来。因为这本书,我才发现,世界上最好的故事就是童话。关于人生的所有奥秘,其实童话早已经告诉了你。1998年,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书名叫《秋空爽朗》。当时,我还没太明白这本书的春秋大义,感谢岁月,给我智慧。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美]苏珊·福沃德 克雷格·巴克/著 黄姝 王婷/译
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鲁迅说的,“抉心自食”。过程是痛苦的,又充满了丰富的欣悦。痛苦是因为你更深刻地看到了自己;而欣悦在于,你的新知带你走向更高的维度。用一个热词,读完这本书,你就有一种从过去“脱嵌”出来的能量。因为,不是过去决定了你,而是未来引领着你。
《智慧妈妈的聊天魔法》
粲然/著
这本书收录了童书作家粲然与儿子米尼近十年的温情对话。看似家常的聊天横跨了亲密关系、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陈义甚高,又充满温情。作者把人生智慧隐藏在故事中传递给孩子,让我们看到一个智慧与慈悲同在的妈妈。这些对话在作者的微博上也经常可以看到,陪伴着年轻的新晋父母慢慢成长。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刘绪源/著
我很有幸,刘绪源老师尚健在时,有数次机会与他一同用餐。尽管每次餐叙都有很多人在座,但刘老师简单、直接、清晰的话语,却可以一直穿透那些喧嚣,准确地送进我的耳蜗。读这本书,是我做儿童教育十数年理论的基石。我并非科班出身,只是做了父亲,想要了解孩子,了解儿童文学,这本书使我从此不再摇摆。在孤身往前走时,这本书稳住了我,托举了我。斯人已逝,我愿意以不断重读此书的方式,怀念他。
《童年美术馆》
李杰/著
李杰是一家儿童美术馆的主理人。他重新发现了儿童,重新发现了美术。这个时候,会做什么呢?用本书目录中最动人的一个章节名来概括——为儿童改变。就这样,美术馆这个概念,有了崭新的诠释。在成都麓湖,这座美术馆是不设防的,孩子们可以动手、动脚、动脑,参与到项目中来。没有规训,只有融入生活的艺术。童年美术馆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心理营养,帮助孩子们建立了一个自由的艺术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