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长面对面: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作者: 金环
科学启蒙教育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情感的培养、科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家庭中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呢?家长们提出了不少问题。
为什么孩子在家很少提问题
曦曦妈妈:老师经常跟我分享曦曦在幼儿园中有趣的提问和回答,但我在家里却很少听见,是我没有关注孩子,还是引导方法有问题呢?
园长: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有不同表现,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幼儿园创设了浓厚的科学探究氛围,为孩子提供多样化操作与表达的机会;二是教师会对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有意识地支持和引导。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创设有利于孩子探究的环境,有效引导,激发其探究兴趣呢?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引导孩子观察和探索自然环境,如植物、动物、天气变化等。家长可以随身携带放大镜,鼓励孩子随时观察,并运用绘画或电子设备进行记录。
理解孩子的“恶作剧”。孩子天生具有探究欲和好奇心。家长眼中的“恶作剧”,可能是孩子探究行为的开始。如,洗手时不停地开关水龙头,孩子可能在探究水龙头开关与水量大小的关系;将玩具汽车拆得七零八落,孩子可能是对汽车的结构产生兴趣……因此,当看到孩子的“恶作剧”时,家长不要立即指责或打断,可以耐心地询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接下来想怎么做?”容忍他们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事后再收拾整理即可。
营造良好的家庭探究氛围。家长可以在家中布置一个自然角,饲养小乌龟、金鱼等动物,根据季节变化种植不同的植物,和孩子一起观察、探究、记录,培养孩子对动植物的兴趣。此外,“蚂蚁工房”这类趣味科学玩具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直观地看到蚂蚁在地下的生活;还可以选择《我喜欢你》《地壳》等科学知识类绘本,与孩子共同翻阅。
孩子不理解我的回答,怎么办
致弈爸爸:致弈很喜欢问问题,每次我都耐心解答,但他经常听不明白,我应该用什么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呢?
园长: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提问方式后,家长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回应孩子的问题。
3-4岁:虽然经常问“为什么”,但多属于无意识提问,即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他们有时候并不需要成人的解释。家长只需要认真倾听,并用眼神、表情、动作表现出自己的兴趣,适时地反问“你觉得是为什么呢?”等,鼓励孩子进一步表达。
4-5岁:能根据已有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作简单解释,因此孩子提问时,家长可以用“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之类的问题引导孩子进一步观察与探究。
5-6岁:经常对感兴趣的问题“刨根问底”,想要探究事物现象背后的原因。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运用“质疑”的方式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助手”的身份和孩子一起制作探究计划,支持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寻求答案。
如何引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嘉仪妈妈:我经常给嘉仪看科普类绘本,带她去户外玩耍,但她总是缺乏兴趣。去博物馆也是如此,跟她讲解科学原理也心不在焉,每次都毫无收获。
园长:面对此类情况,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孩子是否感兴趣?二是如何有效引导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选择适宜的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搭积木、放风筝、吹气球等活动都渗透着科学内容,家长不必过于追求高难度的科学探索。只要做个有心人,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孩子可探究、可操作的科学内容,比如常见的动植物、物理现象、季节变化等。
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科学学习。有时候,在成人看来的“瞎玩”、简单重复却是孩子探究世界的重要方式。因此,家长要有耐心,不要急于让孩子学会某种科学知识,而应关注孩子在“瞎玩”过程中的愉悦体验,激发其持久的探究兴趣。
采用合适的指导方式。对于3-4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他们通过看、听、闻、摸等多种感官去观察、描述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外显特征;对于4-5岁的孩子,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探究的乐趣,积累科学经验;对于5-6岁的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探究机会。围绕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信息收集和实地调查尝试探究答案,还可运用简单的科学实验验证猜想。
在科学探究中出现畏难情绪,怎么办
乐颜妈妈:我买了一些科学实验材料,想和乐颜一起操作,但她总说不会。在我极力劝说下,乐颜会去尝试,但只要遇到问题就想放弃。如何克服科学探索中的畏难情绪呢?
园长: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活动能否引发孩子的探究兴趣,面对不喜欢的内容,孩子很容易出现抵触情绪;二是活动难度是否适宜,当难度过大时,孩子在探究过程中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会降低,探究兴趣也会随之减弱;三是家长是否过度关注探究结果,科学探究本身具有一定挑战性,探究过程中的失败是正常现象。过于关注探究结果会使孩子产生压力,从而降低探究兴趣。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勇敢面对科学探究中的挑战呢?
及时鼓励。家长不必过度关注探究结果,当孩子有想法,愿意尝试动手操作时,可以通过表情、眼神、动作或“你真厉害,我都没有想到。”“恭喜你有了新发现,太棒了!”等激励性语言,及时而具体地肯定孩子的努力,同时还可以适当示弱,通过“我不会,你能帮帮我吗?”等方式,激发孩子持续探究的动力。
设置趣味情境。家长要为孩子选择科学现象比较明显、好玩、简单、易操作的小实验。实验开始前,最好先了解实验操作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趣味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保持探究兴趣,发挥创造性,提升探究能力。
玩多样化的游戏。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带有神秘色彩的感官类游戏、可以动手操作的配对类游戏、带有竞赛性的接龙游戏、具有挑战性的思维游戏,等等。在多样化的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