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画书里的劳动教育
作者: 肖茜
劳动教育以其贴近生活、跨领域、操作性强等特点,成为适合学龄前儿童教育的主题之一。如何从儿童视角解读劳动,支持幼儿保持劳动兴趣、获得劳动认知、养成劳动习惯?这些图画书,帮助我们打开幼儿劳动教育的思路。
《小威利做家务》
[德]芭芭拉·波曼/著 曾 璇/译
小猪威利拒绝了爸爸带他去游乐场的邀请,而是选择留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他认真地整理房间、帮妈妈晾衣服。威利打扫卫生的时候,玩偶差点被吸尘器吸进去,妈妈鼓励他:“任何人一开始都会这样的。”做蛋糕的时候,威利看食谱、打鸡蛋、搅面粉、洗餐具……样样都自己尝试。虽然每一项工作进行得都不那么顺利,但威利在妈妈的帮助和鼓励下,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品尝蛋糕的那一刻,威利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亲子共读时,可以分几次进行。第一次,整体感知。引导孩子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的发现。家长作为倾听者,听孩子讲述感兴趣的内容,理解孩子眼中的故事,支持孩子逐渐理清故事发展脉络。第二次,问题互动。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如,威利为什么不去游乐场?家务劳动哪里最有趣?妈妈接电话时,威利做了什么?第三次,家务实践。在家庭劳动前和孩子阅读这本书,分析威利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支持孩子带着思考投入到劳动中。
劳动是有趣的生活。这是很多孩子对劳动最初的认识,作为成人,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兴趣,正如威利的妈妈,不断给予鼓励,使威利在面对失败时有继续尝试的勇气,在遇到问题时自主寻找解决办法。
《14只老鼠种南瓜》
[日]岩村和朗/著 彭 懿/译
老鼠爷爷拿出一粒珍藏的南瓜种子,鼠兄弟们决定种下种子,他们松土、拔草,干劲十足,还不忘嘱咐:“种子,你好好睡觉吧。”“种子,你要使劲儿地发芽啊!”经过漫长的等待,南瓜苗终于破土而出。鼠兄弟们精心照料、仔细观察,他们赶走瓜叶虫,给南瓜找来细草当褥子……收获时,南瓜长得像小房子那么大,鼠兄弟们用小卡车运回南瓜……
亲子共读时,可以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探秘大自然。14只老鼠系列图画书贯穿亲近自然的主题,阅读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画面中昆虫的活动、植物的生长、天气的变化等内容,支持孩子认识大自然。二是探讨劳动的意义。如,鼠兄弟是怎样照顾南瓜的?为什么要赶走瓜叶虫?收获时,鼠兄弟都做了什么?家长可以采用开放式提问,支持孩子大胆表达对劳动的认知和思考。
劳动是感受万物生长。种植、养殖类活动充满探究乐趣,也蕴含着劳动智慧,是孩子喜爱的劳动样态。如何帮助植物打败病虫、怎样借助工具解决困难,都可以成为孩子从书中走向生活、实现深度学习的着眼点。
《妈妈,买绿豆!》
文/曾阳晴 图/万华国
阿宝喜欢和妈妈去买菜,他每一次都说:“妈妈,买绿豆。”到家后,阿宝迫不及待地洗绿豆。泡大的绿豆终于可以煮了,吃饭时,阿宝也不忘关注锅里的绿豆。绿豆汤煮好放糖、冰镇后,阿宝和妈妈坐在屋檐下喝绿豆汤,生活太美好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妈妈把剩下的绿豆汤冻成了绿豆冰,阿宝笑开了花。整理厨房时,阿宝发现了一颗绿豆,他和妈妈一起把绿豆种进了玻璃瓶……
温馨的亲子日常中尽显爱与智慧,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阅读前,不妨和孩子一起逛逛菜市场,看看各类食材最初的样子,有了生活体验,亲子阅读会碰撞出更多火花。亲子共读时,可以从制作美食与生活智慧这两个方向展开。首先,制作绿豆汤,这是书的前半部分内容。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制作过程:买—洗—泡—煮—调味—降温,并展开一系列讨论,如,怎么买东西、如何挑选绿豆、为什么要泡绿豆、有什么冰镇的好方法,支持孩子逐渐对“小帮厨”这个角色产生兴趣。其次,关注生活中的美德与智慧,这是书的后半部分内容。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喝完绿豆汤后,阿宝会做什么?剩下的绿豆汤怎么办?漏掉的绿豆要扔掉吗?家长应及时肯定孩子的想法,相信孩子的答案丰富而精彩。
劳动是美味中的智慧。传统美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一烹一煮之间,蕴含着祖辈对食物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理解。借助图画书这个媒介,孩子可以在反复翻阅中品读爱的陪伴、家的味道。
《蓝花坊》
文/保冬妮 图/黄 捷
故事发生在保留着传统蜡染技艺的苗寨。青儿从小和蓝花猫一起玩、一起睡,情同姐妹。长大一些的青儿会和妈妈一起上山采蓝草、给爸爸送茶。奶奶说:“采蓝人辛苦,早出晚归,也采不到多少,天然蓝靛来之不易。”棉花收成好的时候,青儿和奶奶、妈妈一起织布、绘制蜡染图画,站在山上唱《蜡染歌》,俯瞰整个苗寨。经过染布、洗布、晾晒,蜡染布终于做好了。一家人各自发挥特长,制作了背包、布伞、太阳帽等物品,这些手工艺品被客人们带到了世界各地。
故事以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族蜡染技艺展开,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印记。家长可以从欣赏蜡染图画的角度展开提问:“从封面的图画、文字中,你有哪些发现?”有的孩子对贯穿故事始终的兰花猫感兴趣,家长可以由此对故事情节展开分析;有的孩子对蓝草田、吊脚楼产生兴趣,家长可以以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为切入点深度研究;有的孩子会对蜡染过程提出疑问:“叔叔把手伸进去,会不会把胳膊也染成蓝色呢?”“这个小炉子是做什么用的?”家长可以寻找相关视频和资料,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传统技艺。
劳动是传承和希望。这本书体现了文化传承,也蕴含着劳动者的质朴,以及苗族儿女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与执着。生活与劳动的融合,在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更是充实、自信、坚定的生活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