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现状、问题与建议

作者: 罗超 王小为

【摘要】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为了解西部地区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现状,文章通过对贵州省208所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教研活动的动因、频率、形式、内容及准备情况等,发现其教研活动中存在如下问题:自主教研活动偏少、重“学习”轻“研究”、没有“问题”的教研、自上而下的教师发展、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基于此,文章提出应制订园内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建立基于教师需求的教研活动制度、倡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研活动、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对教师发展的外在引领等建议,以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园;新建幼儿园;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2-0022-06

【作者简介】罗超(1982-),男,湖南益阳人,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小为(1985-),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

一、研究缘起

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对西部地区农村新建幼儿园来说,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其可通过教研活动快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提高。新建幼儿园是指办园时间比较短的幼儿园,本研究中的新建幼儿园主要是指3年内(含3年)建立的幼儿园。近些年,新建幼儿园明显得到很大发展,随着各地经济的增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明显加大,办园数量得到快速增长。以贵州省为例,全省2015年有幼儿园5993所,2016~2020年期间,每年新增园所数量分别为2015所、1764所、534所、379所、332所,截至2020年,其幼儿园总数已达11017所,五年内,全省新增幼儿园数达5024所,而近三年新增幼儿园数也达到了1245所[1]。这么大的增量,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前教育的数量需求,但可能会拉低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如何,直接关涉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从侧面影响到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通过调查了解西部地区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此改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围绕幼儿园教研活动开展的动因、频率、形式、内容、准备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针对218所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发放问卷(由被试幼儿园的骨干教师负责填写问卷内容),共回收问卷212份,回收率为97.2%,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率为98.1%。其中,1年内(含1年)的新建幼儿园为58所,2~3年的新建幼儿园为150所。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22.0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现状分析

(一)教研活动的动因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开展园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园教师应“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2]。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参与教研活动是其应尽的职责,而教研活动本身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开展教研活动也是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表1的数据显示,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动因主要源于“幼儿园的规定与要求”,占比为56.3%;其次是“自身发展的需求”,占比为39.9%;“自身兴趣爱好”的占比最低,仅为3.8%。这说明当前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内驱力不足,更多是通过外在压力促成教研活动的实施。

(二)教研活动的频率

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的频率并没有强制性规定,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开展的效果,以及幼儿园实施教研活动的态度和需求。表2的数据显示,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的频率差别较大。其中,“每月一次”的最多,占比为30.8%;其次是“每两个月一次”,占比为24.0%;“每两周一次”和“每周一次”的占比均较低,分别为22.1%和23.1%。教研活动的频率并不是衡量教研活动好坏的标准,但如果幼儿园每个月或每两个月才实施一次,也就是每个学期进行两次或四次教研活动,那么其是否能够真正促进幼儿园教师的发展?整体来看,当前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的频率偏低,这对新建幼儿园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教研活动的形式

西部地区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现状、问题与建议0

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的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形式包括“经验交流”“听课评课”“理论前沿介绍”“公开课研讨”“热点问题研究”“自身教育问题探讨”等。表3的数据显示,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听课评课”,占比高达62.0%;“公开课研讨”(33.7%)和“经验交流”(27.9%)次之,占比均超过25.0%;“自身教育问题探讨”(9.6%)、“热点问题研究”(6.3%)和“理论前沿介绍”(5.8%)几种形式占比较低,均不到10.0%。这反映出当前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形式更侧重对他者经验的学习,而对自身发展问题的研讨较为薄弱。

(四)教研活动的内容

只要是影响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教研活动的内容。本研究主要是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任务角度进行划分,构建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内容的维度。表4的数据显示,“五大领域教学”(90.4%)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区角游戏活动”(74.5%)和“园本环境创设”(62.5%),占比较低的是“幼儿发展评价”(35.1%)和“园本课程开发”(30.8%)。可见,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幼儿园教师自身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关于如何促进幼儿发展和实施课程开发等创造性工作相对弱化。

(五)教研活动的准备情况

教研活动的准备情况可以折射出教研活动的管理情况,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教研活动的效果。表5的数据显示,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具体活动的开展计划。教研活动开展前,“没有”做好准备的占比高达73.1%,其中,活动前“只提前通知参与”的占比为54.3%,让教师“直接参与”的占比为18.8%,这不排除存在临时通知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而要求教师“有”准备工作的占比仅有26.9%,其中,“提前了解相关讨论的知识”的占比为19.7%,“提前熟悉讨论的问题”的占比只有7.2%。这充分说明当前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开展的随意性较大。

四、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教研活动偏少

教研活动是“为了解决教师群体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促进教师获得专业进步和发展的实践性且具有反思性的活动”[3],不仅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符合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是维护其自身利益的体现。可是,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主要源于“幼儿园的规定与要求”,受制于外在的驱动。比如,教研活动的形式中,“听课评课”“公开课研讨”等教研活动占据主导地位,而灵活性较强的“自身教育问题探讨”却只占9.6%的比例。可见,教师自身的发展已经变成了外在的要求,教研活动主要来自他者的命令和要求等外在驱动,自主教研活动偏少。

(二)重“学习”轻“研究”

西部地区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现状、问题与建议1

教研活动的形式中,大部分教师喜欢倾听他者的发言,如“经验交流”“听课评课”等。而在关于课程研讨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虽然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但并没有聚焦一个点,而只是围绕一个话题提出自己的有效经验。比如,关于怎么投放区域材料的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针对这个话题各抒己见,提出各种材料投放策略,可是在众多的解决策略中,留给问题提出者的是众多解决思路,让其如何去实践呢?这些策略又是否有效呢?没有各自的批判态度,更没有建立在他者的发言下的深入反思和研究,这种研讨仅仅是提供自己的经验而已,而对于问题提出者而言,这似乎也只是经验的灌输,让其以学习者的身份去学习。由此,教研活动之中的“研习”“研究”已经被淹没,教师只是在“学习”他者的经验,而不是在研究之中获得和建构“知识”。

(三)没有“问题”的教研

教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不是单纯的“传授—接受”的学习。不管是“听课评课”,还是理论和经验的分享,实际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应该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展开发散式讨论,获得更有价值的思考。然而,从调查问卷所得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教研并非基于问题入手,而是从工作的流程构建整个教研活动的过程,比如,“听课评课”“经验交流”等。其中,“听课评课”的占比高达62.0%,是当下大部分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所采用的形式。而注重问题的教研活动内容较少,如“自身教育问题探讨”仅占9.6%。“经验交流”(27.9%)虽然是基于某个教育教学问题的经验分享,但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从经验分享者而言,先不管听者是否获得相关经验,在整个过程中,自身仅仅是这个活动的工具而已,没有获得更多的成长;而作为听众的教师,虽然听取了其丰富的经验,可这种经验不过是他者的理论性的概念,对于自身而言,还需在实践之中践行,而且如果自身没有这方面的问题需求,他者的经验仅仅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风景”,没有加以反思和琢磨。换言之,在没有“问题”的教研活动中,参与的教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经验分享,这反而更加证明了教研活动的形式主义,对于教师而言,参与教研活动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行为。

(四)自上而下的教师发展

从整个数据的分析来看,教师发展并非出自其自身的需求,虽然部分园所的教研活动来自教师自身的需求与兴趣,但他们的需求未能在教研活动之中得到满足。在调查中,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开发”是他们所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也是他们急切想要解决的难题。可是,在教研活动的内容中,“园本课程开发”的占比较低,只有30.8%,这说明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实际的教研活动之间产生了矛盾。教师为何不选择“园本课程开发”作为教研活动的内容呢?这归根于自上而下的教师发展脉络。《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园长对教师的工作任务之一是“组织业务学习,并为他们的学习、进修、教育研究创造必要的条件”[4],园长为履行其职责,为教师安排包括教研活动等在内的发展途径,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自上而下的教师发展脉络明显表现出发展的形式化,比如,教研活动的频率中,每个月或每两个月才实施一次的幼儿园占比高达54.8%;教研活动的准备情况中,在活动开展前,“没有”做好准备的幼儿园占比高达73.1%。

(五)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随时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呢?在“听课评课”之中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理论和经验的分享、学习,怎么能够引领教师的成长?所有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指向教研活动的效果不佳。但为何不去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反而让教研活动走向形式化的趋势?实际上,这就关涉到教师有没有能力的问题。一方面,身处教研活动之中的教师发现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关于如何改善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他们也无法从自身挖掘出答案。由此,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开展中的核心问题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而这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教研活动的开展效果。

五、优化农村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建议

(一)制订园内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

从调查情况看,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任何计划的,虽然有些教研活动会提前告知他们,并要求事先做好准备,但从教师整个发展脉络而言,现有的教研活动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性的提升。以“听课评课”为例,作为教研活动,其不是简单地以直接提高授课者的教学水平为目的,而是帮助教师挖掘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授课者的教学困境;同时,作为听者,教师应带着自身的教学问题,在听与评之中,实现自身对问题的解决。而这一活动的开展需要进行长远规划,教师应针对评课的内容与自身对内容的想法,以及自身在类似内容授课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提前思考和准备。而且,教师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实施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需要做统筹规划。只有将教研活动计划落实到教师发展计划之中,循序渐进地实施教研活动,才能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