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幼儿园劳动教育

作者: 陈其贵 佘雅斌

【摘要】幼儿园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为使幼儿园劳动教育发挥更大价值,本文尝试将其与深度学习进行了联结。为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教师可创设真实的劳动教育情境,支持幼儿积极体验;提出挑战性的劳动教育问题,引导幼儿迁移解决;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支持幼儿合作互动;整合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幼儿积极建构;运用综合的劳动教育评价,引导幼儿反思改进。

【关键词】深度学习;劳动教育;幼儿园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10-0044-05

【作者简介】陈其贵(1998-),男,广西南宁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佘雅斌(1977-),男,湖南邵阳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2022年2月,为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幼儿园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有效组织,为使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产生更大价值,组织有效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幼儿园劳动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尤为重要。当下,有关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对幼儿园劳动教育与深度学习的内涵进行探讨,尝试建立深度学习与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有效联结,并探讨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为在劳动教育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提供一些参考。

一、概念解读: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内涵阐述

劳动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至关重要,为了培养未来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幼儿园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萌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对于其后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会产生重要影响。幼儿园劳动教育是指“支持幼儿在亲历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体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从而获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等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1]。首先,从劳动目的上看,它需要幼儿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主动作用于其周围的环境。其次,从劳动方式上看,它强调幼儿的亲身实践与动手操作。再次,从劳动过程上看,它需要教师的支持,当然,并不是幼儿进行的所有劳动教育活动都需要教师的支持,这里所说的支持有一定的条件,即对幼儿发展水平有一定挑战性的劳动教育活动需要教师适时支持。最后,从劳动结果上看,幼儿通过劳动能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这与幼儿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能够进行有效而“深度”的学习密切相关。

二、双向融合:深度学习与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结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学习对于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学习。由于个体生存发展所需知识非常之多,因此,从小培养个体的学习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支持幼儿的学习走向“深度”,使其在有限的学习中让学习变得有效且“深度”显得尤其重要。

“幼儿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较长的一个时段,围绕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全身心地积极投入,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与探究,运用高阶思维,迁移已有经验,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由此可见,深度学习的发生有一定条件:第一,深度学习需要有教师的支持和引导;第二,学习的内容应有挑战性;第三,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者感知觉、思维、想象等方面全身心参与、体验、探究,与他人合作建构;第四,深度学习需要学习者调动和迁移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其中,教师的支持和引导是基础。如果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引导,对幼儿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就难以保证,幼儿就难以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也就难以迁移已有经验解决当下问题。

(二)深度学习与幼儿园劳动教育联结的适切性

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与幼儿园劳动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联结的中心点为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联结的基本点为深度学习的特征与劳动教育的性质。

1. 联结的中心点: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体选择的学习方式略有不同。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具体而言,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是观察比较、操作体验及同伴合作”[3]。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幼儿才能更好地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获取经验以及进行深度学习。为此,可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作为深度学习与劳动教育联结的中心点。首先,幼儿的学习具有操作性,即在做中学。幼儿有“做”的需求,并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经验,劳动教育则能满足幼儿“做”的需求,而深度学习主要是由内部动机所引起的学习,即当幼儿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时,幼儿便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其次,幼儿的学习具有生活性,即在生活中学。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每天都会经历、体验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而深度学习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这种实际问题是幼儿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有挑战性的现实生活问题。最后,幼儿的学习具有游戏性,即在玩中学。幼儿的游戏“实际上也是一种‘劳动’,幼儿大多是通过游戏来‘劳动’的,幼儿从小就爱‘劳动’”[4]。“对于幼儿而言,劳动即游戏。”[5]游戏与劳动活动具有内在统一性,由于幼儿爱“劳动”,爱“玩”,幼儿便会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劳动教育活动,而深度学习就是一种需要幼儿全身心积极投入的学习。总之,“幼儿的学习方式和主要特点是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6],可作为深度学习与幼儿园劳动教育联结的中心点。

2. 联结的基本点:深度学习的特征与劳动教育的性质

除了以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为中心点联结深度学习与幼儿园劳动教育,深度学习的特征和劳动教育的性质也可作为联结的两个基本点。首先,深度学习在认知上指向问题解决,重视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利用。幼儿园劳动教育注重对幼儿劳动情感的培养,也注重使幼儿理解简单的劳动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劳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其次,深度学习在情感上需要全身心积极投入体验,“深度学习的发生,基于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和学习兴趣,取决于个体的学习投入程度和学习坚持力,关切学习过程的真实体验”[7]。而幼儿园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体验性。幼儿园劳动教育需要以幼儿的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动手实践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从而使幼儿积极投入劳动教育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最后,深度学习注重人际互动,“强调个体建构以及社会建构”[8]。幼儿园劳动教育具有社会性。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内容需要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相关联,劳动教育的开展也需要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进行;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也“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9]。总之,深度学习的特征与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性质具有内在关联性,可作为深度学习与幼儿园劳动教育联结的基本点。

三、实施探索:指向深度学习的幼儿园劳动教育策略探析

(一)积极体验:真实性的劳动教育情境

深度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发生,脱离一定的情境,幼儿的学习很难走向“深度”。为此,教师应创设适宜的劳动教育情境,使幼儿在劳动情境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走向深度学习。

首先,创设劳动教育“真”情境。“真实情境主要是指现实的自然和社会情境,如自然地理环境、职业工作场景、人际交往情境和家庭生活情境等。”[10]幼儿的学习具有生活性,劳动教育的开展应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幼儿教师应利用好园内、园外的教育资源,特别是把园内的一日生活活动、教育活动与劳动教育活动相融合,以丰富劳动教育活动的真实情境。

其次,激发劳动活动“乐”情绪。“乐”情绪是指幼儿对劳动活动具有积极情绪以及强烈的兴趣。兴趣是促进幼儿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走向深度学习的起点,“没有兴趣,就是思考也会是草率和肤浅的”[11]。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选择新颖的劳动教育内容,投放多样的劳动材料,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以激发幼儿参与劳动活动的积极情绪和兴趣。

最后,注重劳动教育“实”体验。“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基于直接体验的学习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学习。”[12]这种直接体验与操作实践有关,为了使幼儿全身心投入以获得深度、实在的劳动体验,教师应多给幼儿“做”的机会,让幼儿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短时间的劳动体验不足以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完整的劳动教育活动过程应包括劳动活动的准备、劳动过程的参与、劳动成果的收获、劳动意义的分享、劳动经验的总结等。当幼儿全身心、全过程地参与劳动实践,幼儿获得的体验才是“实”体验。

(二)迁移解决:挑战性的劳动教育问题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缺少问题,幼儿的学习便难以走向“深度”。因此,教师需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经验解决问题。

其一,提出具有挑战性的劳动教育问题。为了使幼儿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走向深度学习,教师可用挑战性的问题贯穿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这种有挑战性的问题应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能使幼儿感兴趣。而问题的有效引发与教师高质量的提问密切相关,“全过程的高质量提问有助于推进儿童树立问题意识和深度学习”[13]。例如,教师在种植前可提问幼儿“它长大需要什么条件,种它需要什么工具,我们应该怎样安全使用这些工具”,在种植后可提问幼儿“我们需要怎么照顾它,才能让它快快长高”等。在上述劳动活动中,从种植条件的深度思考、种植工具的合理使用,到种植后养护措施的交流讨论,教师都可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幼儿去解决。当然,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也需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二,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幼儿的动机。由于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有的幼儿可能会有畏难心理。据此,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则能鼓励幼儿,激发幼儿的动机,但“并不是简单地表扬幼儿,而是要让幼儿在认可自身优点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身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14]。例如,幼儿在种树时一直不清楚需要挖多大的洞,导致挖的洞太小,不适宜种树,教师可激励幼儿“我看见你刚才挖洞时很认真,你可以试试看往旁边挖、往下挖,老师相信你会比刚才挖得更好”等。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教师既肯定、激励了幼儿,使幼儿拾起信心,又让幼儿明白努力的方向。

其三,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经验解决问题。迁移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是深度学习的重要体现,对于年幼的幼儿而言,教师的引导会起重要作用。如上文所提到的问题“它长大需要什么条件,我们需要怎么照顾它,才能让它快快长高”,在这些问题中,教师可启发幼儿“你种过什么植物,你是怎么照顾它的,你这样照顾它,它能快快长高吗”。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幼儿会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思考、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同时幼儿也会获得更上位的知识经验,懂得植物成长条件的本质,“原来很多植物的成长都离不开适宜的阳光、空气、土壤、温度和水”。

(三)同伴互动:合作性的劳动教育氛围

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幼儿同伴之间的合作。为促进幼儿之间的同伴互动,教师需营造宽松的劳动教育氛围,使幼儿在宽松的活动氛围中与同伴讨论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方面,营造宽松的劳动教育氛围。劳动教育的氛围会影响幼儿参与劳动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营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氛围。如幼儿在劳动活动中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教师可为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并对幼儿说“没关系,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一起再试试,总会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此外,教师在种植劳动活动前允许幼儿自主结伴种植植物,自主选择种植工具,在劳动活动中不给幼儿太大压力,更不能嘲笑幼儿、当面批评幼儿,当处于一个宽松的劳动教育氛围时,幼儿才会放开身心投入劳动活动之中。

另一方面,引导幼儿与同伴讨论问题的解决策略。同伴之间的合作是深度学习得以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幼儿通过与同伴不断讨论,能听到不同的意见,对事物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全面深入。如上述种植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幼儿发现自己种的东西还没有长高,教师就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幼儿,幼儿经过讨论会想出多种原因,如“是不是我们浇的水不够”“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施肥”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其进一步讨论和思考,如针对施肥,“我们幼儿园有肥料吗,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肥料,肥料是怎么做的,在幼儿园里,我们可以拿什么来做肥料”等。可见,围绕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运用集体智慧合作解决问题,可助推幼儿走向深度学习。

(四)积极建构: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内容

深度学习需要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整合、建构。为了便于幼儿整合、建构知识,教师需要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注意将劳动教育内容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进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