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杉汤:从百年澡堂到新型公共空间
作者: 陈若冰 刘雨萌对有些行当来说,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一个让人有些焦虑的年份—东京又有十几家钱汤(即澡堂)关门歇业。目前整个城市只有大概430家钱汤生存了下来,不到1960年代末全盛时期钱汤总数量的1/6。然而小杉汤—一家开了92年的社区钱汤—不仅赚得了名声,还转型为受街区年轻人欢迎的社区公共空间。
高圆寺街区在日本是地域认同感极高的街区,特色小店、文人咖啡、年轻人喜欢的古着店散落在各条巷道中,当然,也少不了从白天就开门迎客、拥有不少熟客的居酒屋。从高圆寺车站步行5分钟,你就能见到唐破风(一种圆弧形屋檐装饰)屋檐样式的一间木造老屋,那就是小杉汤的入口了。
这家澡堂看起来确实有点不一样。除了常见的冷水浴、按摩浴等汤池,小杉汤还有牛奶汤池,有时还会安排“期间限定”的水果汤池与日本酒汤。汤池墙壁上挂着塑封的手绘报纸,每月更新这个街区的社区活动。在更衣室,“烦恼相谈留言板”为有烦恼的顾客和愿意提供支持的顾客搭了座桥。前台销售店主特意引进的饮料,还有些下酒的小零食。




一般而言,去钱汤泡个热水澡是基础需求,可钱汤算不上什么赚钱的行当。在泡沫经济年代,带浴室的住宅在日本逐渐普及,钱汤行业开始衰退。考虑到钱汤仍然具备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功能—尤其是针对老年人、低收入者和部分传统住宅住户,政府管控着钱汤的服务价。最近,东京将钱汤入浴费统一为成人550日元(约合26元人民币)。另一方面,设备老化的老店也无力支付高额的修缮费用。
小杉汤从1985年就已经开始求变。小杉汤二代店主平松茂率先摸索出了一条改变浴池产品的路,为小杉汤引入各种花香草药特色汤池。在2004年的改建中,平松茂新增了冷水浴池,实现了“温冷交互浴”,至今这仍是小杉汤的招牌。他还将等候室改建为画廊,这在当时东京的钱汤里也是首创。
2010年以后,平松茂利用小杉汤靠近高圆寺车站的地理优势,在钱汤等候室设计了各种活动,如落语(日本传统曲艺形式,类似单口相声)、戏剧表演、音乐会、普拉提课程。这为小杉汤博得了更高关注度,尤其吸引了年轻人。2015年,小杉汤日均利用顾客数约为375人,是当时行业日均值的3倍。
小杉汤的新模式
流行文化也给钱汤带来了复苏的机会。由畅销漫画改编的电影《罗马浴场》和《罗马浴场Ⅱ》分别在2012年和2014年上映,并创下票房纪录。平松茂的儿子平松佑介不想错过这阵钱汤热潮。2016年,平松佑介接手了小杉汤,它的隔壁还有一幢家族名下、不带浴室的公寓楼。由于公寓老旧,他决定拆除重建,一半作为自家住宅,另一半空间则用于建造一个配套设施—这也是他爷爷想做而未完成的计划。
既有住户搬走后,公寓在计划拆除日期到来前出现了一年的空置期。这是个有趣的命题:怎样让这一年更有价值?小杉汤的常客、刚搬到高圆寺的建筑师加藤雄一建议公开招募免费住户,限期一年,条件是“每个住户需要在小杉汤创造些什么”。高圆寺地区居住着许多艺术家、作家等创作者,他们确实有可能为小杉汤带来创意与话题。
加藤雄一那时刚大学毕业,在从事城市更新、地方营造的跨领域设计事务所OpenA工作。他兴致勃勃地提出要负责整个项目的运营。这正是小杉汤老板平松佑介需要的助力。在回来接手小杉汤之前,他做过房地产公司销售,也尝试过创业,但在社区营造领域缺乏经验。
加藤雄一的提案重新定义了一个原本劣势的生活环境。他把这种没有私人浴室、需要钱汤的住宿生活称为“钱汤生活”(銭湯ぐらし)。当这栋不带浴室的公寓的出租信息出现在小杉汤汤池的墙壁上时,它也有了一个不那么常见的标签:“带钱汤的公寓”(銭湯つきアパート)。

很快,音乐家、设计师、摄影师等不同行业的10名创意人士成了这栋公寓的一年期住户。他们组成了“钱汤生活”小组,也开始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探索。他们在小杉汤举办音乐演出、艺术展览等活动,讨论的议题也自然延伸到项目结束后要在这里新建一个怎样的设施。最后,他们达成共识,延续“钱汤生活”这个概念,继续创造一个可以体验钱汤的生活空间,一个可以让更多人凑在一起、在泡汤前后吃饭和工作的共享空间。
一年期的钱汤生活试验,为小杉汤带来3成客流量的增长。平松佑介同意了这个配套设施的改建提案。曾协助小杉汤完成文化财产登记的建筑事务所T/H负责了改建设计,加藤雄一将这个具有共享性质的空间命名为“小杉汤邻里”。同时,加藤雄一出面成立了一家名为“钱汤生活”的公司,带着其他9名原住户组成兼职团队运营小杉汤邻里。小杉汤支付改建费用,钱汤生活公司则向小杉汤支付租金。
但由于失去了住户,加上项目成员都是兼职参与、精力不足,具体方案常常难以成型,也难以找到平衡理想空间形态和收益的商业模式,项目进度一度受阻。成员们决定不再制定统一计划,而是让10个人各自负责一个想在新空间里实现的功能,比如想要开咖啡厅的成员负责策划饮食区域,对工作方式感兴趣的成员负责设计公共办公区域,用松散的形式尝试不同的可能性。
2020年3月,小杉汤邻里以公共餐厅加公共办公空间的形式开张了。但开业两周疫情暴发,加藤雄一当即决定将该空间改为完全会员制服务,限制人流以降低感染风险。很快,加藤雄一同时发现,比起公开的餐厅业态,会员制更能积累常客、构建社群。常客会员逐渐共同承担起运营活动的职能,他们也是口碑传播的关键人物。
现在,“小杉汤邻里”依然延续着会员制运营的模式。在周末,非会员可以花3850日元(约合182元人民币)购买一日通票,使用一楼二楼的共享空间,并获得一张小杉汤的钱汤券,或是购买1100日元(约合53元人民币)的一小时套餐。
截至2025年2月,小杉汤邻里大约有60名会员。一楼针对会员开放的共享厨房会在周末上午改为面向所有人的街角咖啡店,从空间收益上看,周末每天能卖出至少30杯咖啡,吸引十几个非会员用户使用办公空间。罐装饮料也是该空间的收入来源之一。整个空间也可以在周末时出租,小杉汤邻里会收取租凭费。




以小杉汤与小杉汤邻里为中心,更多人参与到了钱汤文化的塑造中。小杉汤邻里开业前一年,加藤雄一就在博客上公开招募运营人员和志愿者,并持续更新空间近况和活动信息。现在,钱汤生活公司只有小杉汤邻里的店长白井杏实一名全职员工,一些会员和热心的活动参与者组成了兼职团队,他们都拥有自己负责的领域与职位。自由设计师神冈真拓在这里担任创意总监,广告公司策划、美容师、管理规划师在这里共同负责活动策划。兼职团队里还有高龄参与者—80多岁的矢野治夫妇本身就是高园寺老居民,他们在小杉汤邻里负责制作每个季度的“泡澡套餐”(お風呂のもと),其中包括泡澡时可用的各种小物件。这些兼职成员会获得收费项目、钱汤周边产品制作等各自参与项目的分成。兼职团队制度也大大降低了钱汤生活公司的运营成本。
“小杉汤是保护钱汤、吸引人们前来的向心力,钱汤生活则是扩大钱汤潜力的离心力。”加藤雄一说。
这个异类钱汤的模式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根据小杉汤2023年的数据,有6成以上的客人是居住在两公里范围内且每周至少光顾一次的常客。其中,20到30岁的年轻人占4成左右。即便是工作日,小杉汤每天也能吸引约500人泡澡;到了周末,这个数字会飙涨至900到1000人,是东京钱汤行业日均值的6倍多。
小杉汤和小杉汤邻里的运营故事也在不断破圈传播。2021年,东急不动产的年轻员工奥朋纮注意到了这个项目。小杉汤和小杉汤邻里以钱汤文化为出发点,不断塑造街区生活,改变街区面貌,而这正是他参与的HARAKADO项目的新目标:一个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被街区和人们自然接受的场所。
HARAKADO是东急不动产开在表参道与明治通交汇的神宫前地区的综合商业体,原计划于2023年春天开业。因疫情暴发,已经签约的租户纷纷提出解除合同,开业也被推迟了一年多,东急不动产亟须找到新的租户与新的概念。
奥朋纮在这个项目里负责设施空间租赁和概念策划。他找到担任平松佑介,提了一个大胆的主意:要不要在时尚潮流涌动与年轻人聚集的原宿街区开一个澡堂?原宿地区最后一家钱汤“梅汤”早在2002年关门,这个街区已经二十几年没有钱汤了。
在这之前,平松佑介从未想过要带小杉汤走出高圆寺。东急不动产的合作邀约让他意识到,钱汤的社会价值正在得到认可。东急不动产愿意承担新建钱汤的资金,并与小杉汤分成原宿店收益,小杉汤需承担入驻后的租金,然而仅靠单次550日元的入浴费,难以支撑这个占地500平方米的钱汤空间的运营。
东急不动产也给平松佑介出过主意:在钱汤旁设立活动空间,或是将钱汤用于单次品牌推广,由此赚取场地费,但平松佑介认为,自己想做一个长期运营的社区钱汤,用单次的、非日常的活动换取短期收益,无法保证项目的持续性,也让钱汤丧失了“日常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