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向上

“女性成长”,是当下文化市场上最具通胀属性的消费品。

社交平台上,无数博主教女性如何经营家庭与事业,如何对抗自我孤独和维护亲密关系。营销广告以各色模特、演员的面貌身材来催化女性对年龄、生育的焦虑,从而收割一群愿意为“美丽”买单的女性消费者。

影视市场塑造各种“大女主”叙事。电影《好东西》中,宋佳要做不卖惨的单亲妈妈;电视剧《玫瑰的故事》里,刘亦菲要打破传统的“圣女—荡妇”二元对立,塑造独立清醒的女性角色;精品短剧里,倪虹洁结婚不领证,离婚轻松say goodbye。

各种女性叙事,各色戏剧性转折,本质还是消费主义的产品。消费主义将女性生活所需的一切,附上粉色蝴蝶结、白色蕾丝、彩色气球的包装,贴上“女性成长”“女性力量”标签,吸引女性消费者购买或使用,使她们误以为消费便是一种自我赋权。

消费主义遮蔽了真正的女性叙事,忽略了女性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劳动生产者的主体性。

若回顾女性走到历史舞台中央的踪迹可以发现,女性的主体性从来不是在消费中诞生,而是在劳动作业时、在社会参与诞生的。

“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经典标语,源自1958年,江西省修水县里以樊孝菊、张待牡为代表的劳动妇女在“千菊万牡”活动中提出的口号“妇女力量大无边,生产能顶半边天”。妇女主任一职的出现,是“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承诺的某种实现。

整整50年前,联合国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这距离1924年中国妇女首次(在广州)开展“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发出了以行动促进妇女进步的时代强音。而在北京世妇会召开30周年之际,中国将召开全球妇女峰会。

中国女性已经集体走到了世界前沿,将生产线上“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现实,演化为“妇女继续向上”的趋势。岗位上的她们,一直在克服各种困难,保持上升姿态,参与行业规则的制定,分享胜利成果。

这股趋势可以从资本市场窥见一角。截至2024年3月7日,A股市场上有超过320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为女性。女性“董监高”从业人员从2002年的1人升至目前的24056人,目前董监高中的女性占比,上升至22%。

女性向上式成长,不仅在于向外往世俗层面,朝着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财富层次以及规则制定权进发,更在于她们向内以原生自我为起点,站在时代潮头,在与世界交手的过程中,不断超越昨日的自我,实现今日的进步,朝着明天的革新出发。

女性向上0
电视剧《玫瑰的故事》海报

上一篇: